天天看點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新社昆明1月8日電 題: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 陳靜 史廣林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藝術。在多民族藝術交融的過程中,漢族藝術對各少數民族藝術産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少數民族藝術對漢族藝術的影響、各少數民族藝術互相交融,亦不容忽視。

雲南大學東陸骨幹教授李世武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解讀。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藝術傳統。多元的民族藝術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李世武:民族遷徙、民族融居、國家包容的民族政策等,是促進多民族藝術交融的外在原因。而多民族藝術交融的内在原因在于:人性層面的内在趨同。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12月22日,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70周年紀念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甯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舉行。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民族是劃分處于特定曆史階段的人類共同體的重要範疇之一。民族可以展現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又可展現出人類的同一性。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本性。西南民族中廣泛傳唱的關于各民族同宗同源的神話、史詩,是對“人”的範疇大于“族”的範疇的詩性诠釋,是對族類之“異”與祖源之“同”的哲學省思,也是對民族和諧共存的美好祈願。這種詩性智慧、哲學省思作為一個強大的民族隐喻,發揮着導人向善、宣傳民族團結思想的作用。各民族共有的本性,正是藝術跨族界交融的根源。

中新社記者:中國多民族藝術的交融和構築,有何特點?

李世武:中華民族傳統智慧滋養而成的民族認同觀念,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層面上,呈現出“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因各民族日益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彼此交流、互鑒,“同”的成分越來越多。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12月20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橫街鎮坦田村,當地群眾和在村裡居住的少數民族同胞一起包餃子,迎“冬至”節氣。中新社發 蔣友親 攝

其中,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熔鑄成的藝術之“同”,可以分兩個層面了解:首先,對其他民族的某種或多種藝術傳統直接接受而表現出的“同”;其次,對其他民族藝術傳統進行借鑒,注入本民族的原生情感、藝術題材、藝術技法後創造出新的藝術經典,形成“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意義上的“同”。

例如,朱萬曙将流傳在彜族中的“董永故事”唱本之一《董永記》,與可能是其母本的漢族唱本《大孝記》進行比較後發現:兩種唱本在大的情節架構和具體内容上相似之處較多;彜族唱本較之漢族母本,在情節上、細節和描寫上有不少的豐富;彜族唱本融入了彜族自身的民族文化色彩;漢族、彜族唱本,從感念恩師、婦德母儀、“孝”為根本三個方面展現了文化觀念的趨同。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9月,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家小鎮國小,學生在跳竹竿。近年來,該校大力開展以民族體育為主的大課間活動。中新社發 龍濤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多民族藝術交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何作用?

李世武:“少數民族吸收漢族藝術、漢族吸收少數民族藝術、各少數民族藝術互相交融”是多民族藝術交融的三大重要次元。各民族通過藝術交融,為中華藝術提供了豐厚養料,在情感交流、審美交流中,走向“藝通族心”的美妙境界,在藝術世界中共築共有精神家園,有力地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8年4月28日,中國苗族姊妹節盛裝巡遊活動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舉行。苗族姊妹節被譽為“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首先,少數民族吸收漢族藝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客觀地看,漢族藝術确實以其強大的輻射力,為少數民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這和漢族藝術博采衆長的包容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漢族的人口優勢、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而居的友好居住方式、漢語言文字長期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等因素有關。漢族藝術對少數民族審美意識、民族精神産生影響的案例數不勝數,遼三彩(契丹族)、大學曲(白族)、子弟書(滿族)、烏力格爾(蒙古族)等藝術遺産,都是少數民族吸收漢族藝術的典型例證。少數民族在發展自身藝術的過程中,往往對漢族藝術的優質成分進行吸收、借鑒,進行再創造,進而提升本民族的藝術品格,豐富本民族的藝術樣式。

其次,漢族吸收少數民族藝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體民族,漢族極具包容性,在血緣、語言、文化上,均廣泛吸收了少數民族的基因。漢族藝術與少數民族藝術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同化與被同化的關系,而是彼此欣賞、互相交流、互相借鑒的關系。沒有漢族的原創精神、吸納精神和改造精神,沒有各少數民族藝術的多元彙聚,就不會形成博大精深、氣韻生動、意境深邃的漢族藝術。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年10月,青海省雜多縣第二民族完全國小的國小生表演格薩爾史詩說唱藝術。格薩爾史詩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據悉,該校自2016年起組建格薩爾文化傳承班。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最後,各少數民族藝術互相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少數民族藝術互相交融,既發生在族源相同的少數民族之間,也發生在族源不同的少數民族之間。例如,雲南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在對本民族藝術傳統高度自覺、勠力創新的前提下,各少數民族又能超越族界,善于接受、吸收其他民族的藝術傳統。蘆笙樂舞、象腳鼓舞、孔雀舞、打歌、唐卡、格薩爾故事說唱、琺琅銀飾等民族藝術遺産,均為多民族共創、共傳、共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藝術上的共創、共傳、共享,有利于融通相關少數民族間的情感,促進彼此之間的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年11月24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隆裡村舉行一年一度的蘆笙節,苗侗同胞身穿盛裝,載歌載舞。中新社發 吳德軍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多民族藝術的互鑒融通,可為其他國家提供怎樣的經驗?

李世武:各民族藝術隻有在交流、互鑒的動态發展中,才能凸顯出自身的特質,才能找到本民族藝術創新發展的多種可能。而各民族藝術交融越是廣泛、越是深入,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審美交流就愈加深刻。中國各民族深谙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哲理,善于相容并蓄,吸納不同民族的優點。“相容并蓄的包容性”正是中華文化、中華藝術得以長盛不衰、生生不息的内在動力。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8年8月13日,拉薩賽馬場,西藏傳統體育項目——馬術表演亮相雪頓節。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通過研究多民族藝術交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作用,可為域外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藝術發展提供中國經驗,進而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多民族藝術交融與中華民族認同的曆史經驗,可供域外多民族國家參考、借鑒,進而建構和諧的世界民族關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作出貢獻。(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交融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李世武,雲南大學東陸骨幹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大學“藝術與心理健康”工作室首席專家。主要從事民族藝術研究,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出版專著《中國工匠建房民俗考論》《巫術焦慮與藝術治療研究》《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等,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彜族史詩《梅葛》演述傳統研究”。曾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