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西裡爾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ы онгон,英文: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 ,簡稱成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 成吉思汗 的 衣冠冢 ,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伊金霍洛旗 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裡。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是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後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現今的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園占地約5.5公頃,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曆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核定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緊鄰的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為5A級景區。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園為全體蒙古群眾供奉的“總神祇”—八白宮(室),即八座白色的氈帳,是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埋葬金身之地。由于蒙古民族是遊牧民族,八白室的建立正是适應了遊牧的特點,可以随時遷移,以便随地祭祀。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始建于鄂爾多斯的祭靈白室,起初一直處于隐蔽狀态。根據曆史文獻所載,成吉思汗歸天後,分别在漠北草原和木讷山南(今鄂爾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宮帳,視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祗”,進行最高規格地供奉祭祀。“這一白色宮帳,就是以後形成的‘八白宮’的原型”,但“從窩闊台到忽必烈這一段時期,因征戰頻繁,成吉思汗祭奠也一直處于較為簡樸的傳統祭奠”。1264年(元至元元年)忽必烈取得了政權争奪鬥争的勝利,并将蒙古都城從漠北的哈拉和林遷到了燕京(今北京),随後改稱“大都”。1266年(至元三年)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太廟,在聽取了伯顔等人的建議之後,将太廟“定為八室” ,這無疑從制度上、法律上對八白室做了根本的定型。“成吉思汗八白宮所供奉的神物,雖在不同曆史時期有過一些變化,但其核心一直沒有變,即成吉思汗與夫人的宮帳始終處于中心地位。是以,八白宮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整體,其基本内容沒有什麼變化”,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八室的同時,還“欽定太廟八室四季祭祀的制度” 。“四時大典”的制定,也為迄今為止的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定下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規範。 蒙古很多文獻認為“鄂爾多斯(木讷火失溫)乃成成吉思汗八白宮始建的地方”,《蒙古人民共和國曆史》(1996年版)也記載:“成吉思汗去世後在鄂爾多斯建立了八白宮” ,“從此,成吉思汗白宮也就被稱之為‘乃蠻查幹鄂爾多斯’,即‘八白宮’” 。成吉思汗八白室随着曆史的變遷,輾轉遷徙,幾經風雨。“在元朝時期,共四處建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即,在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漠北的哈拉和林,元朝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均建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進行供奉。這一局面延續了一百年”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

約1460年,守護、祭祀成吉思汗宮帳的部落鄂爾多斯部于明天順年間從漠北高原開始進入寶日陶亥地區(即黃河河套平原),1469年(明成化五年)滿都魯率蒙古鄂爾多斯部入套,八白室也随之遷入套内。1496年(弘治九年)鄂爾多斯部大量入駐寶日陶亥地區,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鄂爾多也随着鄂爾多斯人逐漸遷移至該地區,與始建于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合并,形成諸多白色宮帳,俗稱八白宮(室)。1510年左右,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曾在八白室前舉行盛大的祭典。此後鄂爾多斯部便由達延汗的孫子衮必裡克墨爾根濟農統領,駐牧于河套地區,并在這裡供奉八白室。河套地區從此才被稱為“鄂爾多斯”(意為有諸多宮殿的地方,來源于成吉思汗宮帳“鄂爾多”(斡爾朵)一詞,即指有成吉思汗八白宮等諸多鄂爾多的地方)。

1649年(清順治六年),成吉思汗後裔、鄂爾多斯濟農、伊克昭盟首任盟長額璘臣将八白宮及蘇勒德等聖物,從黃河南岸的伊克召遷移至郡王旗,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從此,這個地方被稱之為“伊金霍洛”(意為聖主的院落)。

清代負責民族事務的理藩院對八百室也有明文規定,清康熙年間《理藩院則例》規定:“伊克昭盟境内,有成吉思汗園寝,鄂爾多斯七旗向設有看守園寝、承法祭祀之達爾哈特五百戶。此項人戶,不得作為該王所屬,于該盟内擇賢能劄薩克一員,專司經理。”透過清政府對守陵的達爾扈特人的重視程度,我們能感受到八白室對蒙古族人民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性。從此以後,外界便稱呼八白室為“成吉思汗陵寝”。

西遷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在“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政策驅使下,相繼占領綏遠(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區後,于當年10月下旬在歸綏成立了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将歸綏改名為“厚和浩特市”,同時派出間諜意圖借成陵影響内蒙古局勢。

1939年初,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紮布赴重慶期間向國民政府建議将成吉思汗靈柩遷至青海省西北部柯爾洛果貝子旗以避開戰亂,蔣介石同意并且委任沙王和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等為起靈緻祭官,沙王為主祭官,奉移經費從國庫撥發。在确定安陵地點時,考慮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曾經經過甘肅,是以決定将成吉思汗靈柩暫移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1939年6月,将成吉思汗與孛兒帖哈屯靈柩,忽蘭哈屯靈柩和成吉思汗戰神哈日蘇勒德(黑纛)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途中共産黨方面也舉行了祭奠儀式。1949年8月初,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靈柩移往青海省塔爾寺,塔爾寺是成陵西遷的最後一站。

回遷重建

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應廣大蒙古人民的要求,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呈上懇請将成吉思汗陵遷回伊金霍洛旗的報告。批示撥付80萬元專款以建立成吉思汗陵寝、由内蒙古自治區政府組建清靈和建陵委員會。

195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準許了内蒙古自治區關于将成吉思汗陵從青海塔爾寺遷回伊金霍洛的要求,并決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興建成吉思汗陵園。自治區主席烏蘭夫親自選址,并為陵園奠基。

1954年3月15日,由伊克昭盟盟長鄂其爾呼雅克圖等29人組成的内蒙古自治區迎請成吉思汗靈柩代表團,乘車趕赴西甯,準備迎回大汗靈柩。3月29日,請靈代表團全體成員會同青海西甯上司群衆,在塔爾寺舉行靈柩回遷請靈大典。大典結束後,4月3日,成吉思汗靈柩、忽蘭哈敦靈柩、蘇勒德等以及随行的達爾扈特人和請靈代表團傳回内蒙古。1954年4月7日請回伊金霍洛故地,4月23日,成陵回遷之後首次大祭在伊金霍洛舉行。1955年春,成吉思汗陵建築工程正式開工。陵園的建築由内蒙古自治區建築工程局負責并承建。由内蒙古自治區計劃委員會設計室工程師郭蘊誠設計。 成吉思汗陵重建工程于1955年10月30日竣工,1956年陵園落成。1956年5月将成吉思汗及幾位夫人靈柩安放在陵宮内。同時,将分布在鄂爾多斯各旗的成吉思汗八白宮、哈日蘇勒德及其它聖物集中在成吉思汗陵,并舉行儀式和陵宮建立築落成典禮。 1982年入選第二批全國重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04年開始進行全面修繕建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