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鄧錫侯,字晉康,綽号“水晶猴子”,出生于1889年,四川營山縣人,國軍陸軍二級上将,著名愛國抗日将領。

鄧錫侯是一個非常圓滑世故的人,保定系的重要人物,川軍派系重要将領。

鄧錫侯出身貧寒,八歲喪母,十歲喪父,靠舅母文氏撫養成人。

當時在大時代浪潮中,站在最前端的人,有很多人都是出身貧寒,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鄧錫侯幼年就讀于鄉中的私塾,因為天資聰慧,深受老師李樵的贊賞。

鄧錫侯自從懂事以後,就開始在他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國家大事。

少年的鄧錫侯曾經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的夢想是為國家,為家鄉,為自己去尋求一條出路。

1906年,鄧錫侯到了成都,人生地不熟,正好趕上成都陸軍國小堂第一期招募新生,于是鄧錫侯決定棄文從武。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1909年,鄧錫侯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所屬的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學習,

畢業後,因為成績名列前茅,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深造。

辛亥革命開始前夕,鄧錫侯沒有畢業就離開學校,回四川參加了新軍,這期間他認識了川軍其他将領。

中華民國政成立之後,他投靠劉存厚,被配置設定到第四師,先後擔任副官、連長等職。

護國戰争爆發以後,劉存厚率先響應“反袁護國”的号召,當時鄧錫侯已經是營長,他跟随劉存厚配合蔡锷的部隊作戰。

鄧錫侯作戰英勇、頭腦靈活,多次擊敗北洋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滇軍将領朱德,兩人互相配合,多次打退了北洋軍援軍的進攻。

朱德和鄧錫侯兩人年齡相仿,都是從四川農村出來的青年軍官,加上協同作戰的經曆,是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土地革命時期,鄧錫侯部與紅四方面軍作戰時,幾乎沒讨到什麼便宜。與紅一方面軍交戰時,可以說是出兵不出力,對空亂放幾槍就撤。

抗日戰争爆發後,鄧錫侯主動請纓,出川抗日。

川軍在劉湘的統一協調下,派出兩支抗日軍隊,一支是楊森部,一支是鄧錫侯部。

國軍将領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抗日戰争時期、解放戰争時期,他們思想上是有變化的。

保定系、講武堂系的國軍将領,在土地革命時期,在與紅軍作戰的時候,還是 挺 積極 。

在抗日戰争時期,他們有很多都是進階軍官,擔任着戰區司令。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在解放戰争時,就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有許多不願再參加内戰。

黃埔系大部分青年軍官是在抗日戰争時期開始嶄露頭角,紛紛立下汗馬功勞。

在解放戰争時期,黃埔系的基本是進階軍官,他們雄心依然存在,在與解放軍将領交戰時,雙方将領是各顯神通。

1937年8月18日,劉湘召集川軍将領出川抗日。

劉湘部六個師,楊森部兩個師,鄧錫侯部兩個師,孫震部兩個師,李家钰兩個師。

川軍共14個師開赴前線,蔣介石任命劉湘為第二預備軍總司令,鄧錫侯為第一縱隊司令,唐式遵為第二縱隊司令,由劉相統一指揮。

9月5日,四川省各界抗敵後援會在成都市少城公園舉行,四川省各界群眾,歡送出川抗敵将士。

參加大會的有劉湘、唐式尊、鄧錫侯、孫震、潘文華、張瀾等,以及群眾代表和學生約一萬餘人。

鄧錫侯緻辭時,語氣堅決,态度鮮明,他說四川人是具有愛國傳統精神,黃花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護國之役有四川人。

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的時候,我們身為軍人,應當拼命争取曆史的光榮。

川軍出川以後,如戰而勝,當然很光榮的歸來,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我們出川抗日,要踏着先烈們的血迹前進,更希望後方的人民要勇敢的踏着我們的血迹而來,如此前仆後繼,一定能戰勝敵人。

全體部隊從成都出發,沿着川陝公路前往寶雞,平均每天隻能走70華裡左右,30天後到達寶雞,随後轉乘火車到西安。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9月12日,平綏戰事激烈,日軍直逼晉北。

9月18日,晉北戰事吃緊,日寇幾度進犯娘子關,晉北連日激戰,戰局惡化。

1937年10月,鄧錫侯先頭部隊到達西安,奉蔣介石之命,立即奔赴山西,增援娘子關。

10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鄧錫侯、孫震分别被任命為第22集團軍正副總司令。

北方氣候寒冷,川軍士兵依然是單衣短褲,赤足草履。

戰局的風雲突變,根本來不及等待配發裝備。

衆将士一心殺敵報國,服從排程,毫無怨言,在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的情況下,越潼關,渡黃河,入山西,奔赴前線。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一支步槍和兩顆手榴彈,槍的種類及其複雜,口徑還不一緻,大多數連隊全都是步槍,缺乏自動火力。

在這樣的裝備下,川軍的将士完全是憑着愛國的熱忱,以血肉之軀和日寇作戰。

日軍來勢兇猛,閻錫山放棄太原,蔣介石電令鄧錫侯部,開赴河南,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指揮。

不管是閻錫山,還是程潛都不喜歡川軍,覺得川軍裝備落後,一旦接收,還得配發裝備,在當時武器、彈藥缺乏的年代,這相當于是賠本的買賣。

徐州會戰改變了川軍的命運,改變了國人對他們的看法,當時由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負責指揮。

李宗仁正在部署徐州會戰的時候,山東的韓複榘向後一路的潰逃,他的潰逃打亂了李宗仁的戰役部署,對參與徐州會戰的國軍來說,是緻命的打擊。

徐州會戰中的國軍,有一半的兵力還在行軍路上,比如張自忠的第59軍正在趕來的路上。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西北軍的孫連仲、龐炳勳等也才剛剛到來,工事還沒來得及修建,重武器和彈藥還在運輸的路上。

李宗仁向蔣介石要兵,蔣介石手裡也沒有兵,正在李宗仁一籌莫展時,白崇禧打電話來,說自己手上有一支部隊,問李宗仁要不要?

李宗仁立馬說要,當白崇禧告訴他,這支部隊是鄧錫侯、孫震的第22集團軍時,李宗仁沉默了片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川軍裝備比較差,當時名聲不好,川軍沒有經過休整就奔赴抗日前線,部隊傷亡較大。

閻錫山答應了補給,可是閻錫山的補給要先去補給晉綏軍,川軍是排在後面。

川軍得不到補給,他們撤退的時候,遇到晉綏軍的軍用倉庫,直接就搶。

閻錫山得知以後,控告川軍的戰鬥力極弱,抗日不力,擾民有餘,第二戰區絕不留川軍這樣的部隊。

蔣介石把鄧錫侯部調到第一戰區,程潛同樣不要,他認為川軍的戰鬥力差,不足以對抗日軍甲種師團。

在這種情況下,川軍被派到了李宗仁的第五戰區。

到了第五戰區,李宗仁撥給川軍500支嶄新的中正式步槍,同時下令拿出大量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交給川軍。

川軍的任務是固守滕 縣,鄧錫侯立即率兵趕赴滕 縣 。

22集團軍名義上是一個集團軍,其實就兩個師的兵力,總共2萬多人。

當川軍趕到滕 縣 的時候,日軍已經攻陷了滕 縣 周邊縣城。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當時的軍情非常緊急,日軍矶谷廉介第十師團,重武器已經全部集結完畢,随時可能進攻。

孫震命王銘章負責指揮,全力防禦滕 縣 一線。

滕 縣 一帶的山東老百姓是非常支援抗日,他們給川軍的官兵送來了大量的白菜、粉條、豬肉、豆腐、柴火等。

在作戰的時候,滕 縣 的老百姓将大量的川軍傷員擡到後方,全力的保護着國軍的傷員。

在抗日戰争剛開始的時候,日軍的甲種師團是精銳中的精銳,進犯滕縣的日軍是矶谷廉介的第十師團第33旅團濑谷啟部,下屬兩個聯隊。

1938年3月14日清晨,日軍1萬多人全線進攻滕 縣 的外圍陣地,川軍雖然處于絕對的劣勢,在14日當日血戰一整天,基本守住了陣地。

3月15日,日軍一部攻擊川軍的正面陣地,另外一部迂回直接攻擊滕縣。

在日軍的強攻之下,川軍傷亡極大,陣地上幾乎都沒有兵了。

傍晚,日軍在坦克、飛機的配合下,一舉突破了川軍外圍正面陣地,直逼川軍的第二線陣地。

川軍無論是火炮、迫擊炮、輕重機槍都沒有辦法和日軍抗衡,川軍陣地基本上被炸成平地,就此外圍僅僅防守了兩天。

日軍的任務不是殲滅川軍,而是占領滕縣,打通南下台兒莊的交通路線。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日軍在飛機大炮配合下,長驅直入,直接攻擊滕縣。

王銘章自知滕 縣 會失守,他唯一能做的是能守一天是一天,哪怕能多堅持一秒,也可以為台兒莊戰役的部署争取時間。

3月16号,日軍發動了對滕 縣猛烈的進攻,大炮、飛機進行轟炸,整個的轟擊長達兩個小時。

滕 縣縣城内落下炮彈3000多發,航空炸彈100多發,建築被炸毀大半,連縣城的城牆也被炸出了缺口。

川軍是台兒莊外圍唯一的駐守部隊,一旦放棄滕縣,台兒莊就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再也沒有一支部隊可以阻擋日軍。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炮擊結束以後,日軍開始了全面的進攻,主攻方向是滕 縣的東門。

日軍集中輕重機槍幾十挺猛烈的掃射城牆缺口附近,壓制川軍火力。

一個上午,日軍前後進攻五次之多,全部被川軍用手榴彈擊退。

下午日軍的攻擊更為猛烈,而且更有針對性,日軍使用炮火和飛機,對準滕 縣 的城牆,瘋狂的轟炸。

3月17日,日軍又一次發動了全面進攻,炮擊轟炸的強度遠遠超過了前一天。

騰 縣 全城除了一所美國的教堂以外,所有的房屋全部被轟平。

在猛烈炮擊之後,日軍以十多輛坦克掩護全線沖擊滕 縣。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川軍在炮擊中傷亡很大,但是依然頑強地在防守着滕 縣的城牆。

日軍隻要靠近城牆,就會遭到手榴彈的猛烈轟炸,整整一個上午,日軍居然無法前進一步。

從14日開始連續作戰四天,居然還沒有占領滕縣,日軍本來看不起川軍,矶谷廉介覺得是一種恥辱,他指令濑谷啟旅團部進行大規模的總攻擊。

随後,日軍數千人擁入滕 縣,與川軍展開巷戰。

川軍各部已經逐漸陷入到包圍中,王銘章帶領部隊趕往日軍最少的西關繼續抵抗,在轉移的過程中,王銘章遭遇日軍重機槍部隊的猛烈掃射,王銘章不幸中彈身亡。

王銘章将軍殉國的同時,川軍将士并沒有停止戰鬥,餘下官兵自發的同日軍進行了長達一天一夜的巷戰。

他們死守着一座座的房屋,往往拼到最後一個人才告失守,集體發出的誓言,甯可全部戰死,也不願意做奴隸。

抗日名将鄧錫侯,滕縣保衛戰後,改變了川軍的形象

川軍在滕 縣 守了五天多的時間,期間被日軍炮擊了三萬多發,基本上全部傷亡,這種英勇頑強的精神令人欽佩。

據說戰鬥到最後受傷無法行走的川軍,衆傷員不願意被日軍俘虜,紛紛擁抱在一起引爆手榴彈自盡,最後突圍出城的僅200餘人。

李宗仁曾經評價,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是滕縣先烈所造成的。

台兒莊戰役之後,鄧錫侯率部駐防魯南,魯南是孔子的故鄉,鄧錫侯特意整肅軍紀,嚴禁部下擾民。

後來,鄧錫侯回到四川主持川康軍務,他為前線輸送兵員,提供武器、糧食等,為抗日戰争做到了盡心盡力。

解放戰争,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陳蘭亭等率部起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