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七雄之商鞅變法

在戰國七雄當中,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

方面落後于中原各諸侯國。

公元前361年,

秦國的新君即位,這就是秦孝

公。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把秦國治理成強國,他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羅人才。衛國的一個貴族公孫鞅

(就是後來的商鞅),

戰國七雄之商鞅變法

在衛國的時候,國君不重用他。

聽說秦國在招收人才,

便來到秦國,托人引薦給了

秦孝公。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發展

農業,獎勵将士;

治理國家,必須有賞有罰,賞罰

分明,朝廷就會樹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

行了。”

商鞅像

商鞅的一席話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

過了兩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穩定了君位,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并把

改革制度的事全權給予商鞅決斷。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擔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

想了個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指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

北門去,就賞這個人10兩金子。”

不一會兒工夫,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人上前

扛木頭。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指令,就把賞金又加了40兩。可是,賞金越高,看熱鬧的

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猶豫不定的時候,從人群中跑出來一個人,那人說:“我來試試。”邊說邊

扛起木頭就走,一直扛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賞給扛木頭的人50兩金子。這件事立即傳播開了,一下子轟動了秦國。

從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長的指令不含糊。

為了進一步鞏固秦國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商鞅于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

進行更大規模的變革。

“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就是廢除土地國有,把标志土地國有的阡

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廢于晉六卿中的趙氏。商鞅變法吸收趙氏改革的經驗,并加以發展,

在秦國境内正式廢除井田制,确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

賣,并将政府擁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擴大,便于地主經濟的發展,增加地主政權的地稅收入。

大力推行縣制。商鞅第二次變法以前,在秦國某些地區就已存在縣一級的行政機構。

商鞅變法将這一行政機構推行于全國,使之成為秦國地方政權的基本組織形式。最初設定

的縣有30多個,其後,随着國土的擴張,又增加了許多。每縣設縣令和縣丞,全縣最高行

政長官是縣令,縣丞是縣令的助手。此外還設縣尉,掌管全縣軍事。縣制的普遍推行,把

地方政權和軍權集中到中央,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統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貿易往來。統一鬥、桶、權、衡、丈、

尺等度量衡後,地區間的商業往來十分便利,商業很快就興旺起來,這一切對賦稅和俸祿

制的統一産生了積極作用。

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産量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

從河西打到河東,最後攻下了魏國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這次改革遭到了許多族、大臣的反對。有

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當官的人不

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應當懲罰他的師傅。”

後來,商鞅治了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的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

刺上字。這樣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周顯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圍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安邑降

秦。第二年,商鞅又率軍攻魏之固陽,迫使固陽歸秦。秦是以越過洛水,收複公元前408

年被魏奪走的部分河西之地。

擴大疆域,遷都鹹陽。鹹陽南臨渭河,北依高原,地處秦嶺懷抱,既便于往來,又便

于取南山之産物。鹹陽城規模宏偉,城内建築有南門、北門、西門,由商鞅監修的鹹陽宮

在城内,是由衆多的宮殿連接配接而成的宮殿群,雄偉壯觀。為了加強秦王朝的封建統治,商

鞅按照中原民族的風尚、習俗,将秦的社會風俗改變。這次變法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秦

的國力在變法之後繼續上升,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