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七雄之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

秦国的新君即位,这就是秦孝

公。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罗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

(就是后来的商鞅),

战国七雄之商鞅变法

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

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

便来到秦国,托人引荐给了

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

农业,奖励将士;

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

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

行了。”

商鞅像

商鞅的一席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过了两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稳定了君位,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

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

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

北门去,就赏这个人10两金子。”

不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

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又加了40两。可是,赏金越高,看热闹的

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

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金子。这件事立即传播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

进行更大规模的变革。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土地国有,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

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废于晋六卿中的赵氏。商鞅变法吸收赵氏改革的经验,并加以发展,

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

卖,并将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扩大,便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

大力推行县制。商鞅第二次变法以前,在秦国某些地区就已存在县一级的行政机构。

商鞅变法将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

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增加了许多。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全县最高行

政长官是县令,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

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统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

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商业很快就兴旺起来,这一切对赋税和俸禄

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

从河西打到河东,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遭到了许多族、大臣的反对。有

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

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

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降

秦。第二年,商鞅又率军攻魏之固阳,迫使固阳归秦。秦因此越过洛水,收复公元前408

年被魏夺走的部分河西之地。

扩大疆域,迁都咸阳。咸阳南临渭河,北依高原,地处秦岭怀抱,既便于往来,又便

于取南山之产物。咸阳城规模宏伟,城内建筑有南门、北门、西门,由商鞅监修的咸阳宫

在城内,是由众多的宫殿连接而成的宫殿群,雄伟壮观。为了加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商

鞅按照中原民族的风尚、习俗,将秦的社会风俗改变。这次变法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秦

的国力在变法之后继续上升,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