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詩遠

“門當戶對”中的門當,原來就是大戶人家門前精雕細刻的兩面石鼓門枕,而在大門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頭雕刻的漆金“壽”字門簪,就是“戶對”。
舊時大戶人家财不外露,很難打聽家庭情況,兩家兒女定親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對方家的門前看一看,通過“門當”上雕刻的紋飾來了解對方家庭所從事的行當,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圖案,表明該宅第為經商世家;如果石鼓為素面無花卉圖案,則為官宦府第。由此,“門當戶對”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觀條件并延襲至今。
古時候的門當戶對,主要是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相當。其實作如今的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這種思想影響。網上曾經有個新聞,相親的條件是:家裡必須有房有車,必須得是北京戶口,收入必須是多少錢,隻有達到這些條件,才能進入“面試”相親階段。
經濟地位,依然是結婚的敲門磚。
但随着社會的進步,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已經越過生存需求,開始向歸屬、尊重、自我實作發展。我們逐漸注重精神需求是否滿足。
于是打破了過去封建傳統思想,尋求三觀一緻,興趣愛好一緻的伴侶,進而得到精神上的互通和升華,享受生活幸福的同時,享受精神上愉悅。
但是隻要三觀一緻,各方面一緻就可以了嗎?
并不是的。
求同存異的能力很重要。
我們的牙齒有時候會不小心咬到嘴唇,和我們的親生父母有時候會意見不一緻,同樣的和一個在完全不同生活環境裡的人突然朝夕相處,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定也會有摩擦,有沖突。
如果容忍不了不一緻的地方,很多伴侶最後都以分手結束這段感情。
而那些能真正走到最後,生活還特别甜蜜的婚姻,往往是能包容對方、求同存異的婚姻。
雖然錢鐘書和楊绛是二十世紀文壇上的恩愛典範,但是他們在公共場合曾經發生過激烈争吵。
婚後去外國留學的錢鐘書和楊绛乘船回國,在船上他們依然不忘記學習,此時楊绛聽見錢鐘書一個讀音讀錯了,就糾正他,但是錢鐘書堅定的說:我沒有讀錯!并且說楊绛自以為是。兩人都不甘示弱,唇槍舌戰了起來。為了知道到底讀錯了沒有,他們找來了一位會說英語的法國人,最後确實是讀錯了。在争吵中獲勝的楊绛,并沒有喜悅,而是覺得結婚兩年以來,為了一件小事而發生争吵,覺得很不值得。
後來他們互相約定,遇見意見不統一時,冷靜下來,可以各抒己見,但不急于求同。
愛情婚姻,不止有花前月下,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一地的雞毛。如果兩個人,願意彼此遷就、退讓,願意一起用寬容的心面對雞零狗碎,面對生活的磕磕絆絆,并且用樂觀的态度,将一地雞毛撿起來做成漂亮的雞毛撣子,那一定會收獲最和諧,最融洽的愛。
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獨立和尊重。
說到處理差異的能力很重要,但是接下來這個獨立和尊重就更重要了。
因為我們在遷就、寬容、退讓時,都是做出了犧牲的,都是付出了一定的心力和精力的。難免會有“我付出最多”的潛在心理,等到再次争吵,就會脫口而出“我為你做了多少,你就這樣對我?”“我也付出了,不是隻有你!”……
我想,很多婚姻都會遇見這樣問題:妻子埋怨丈夫上班到家就葛優躺,看手機。丈夫埋怨妻子:不就是做個飯,看個孩子?……我為這個家做出了多少……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女性甯願大齡單身,也不願意跳進婚姻這座圍城的原因,“我自己單身一個人多自由,想做什麼做什麼……”,“為什麼要多一個人管制,還要多一個人伺候呢?”
那為什麼不能将這種獨立和尊重帶進親密關系,帶進婚姻裡呢?
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應該以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做事情,我做一件事是心甘情願,是為我自己負責,也是為别人負責,并不是為了讓别人回報我才去做的。當我們有這樣一個清晰的做事界限時,自然也就能接受對方是否接納我們的付出,是否辜負了我們的付出。
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個道理。
也就是我們隻管付出,隻管用心,不在意是否有一個好的結果,當有這樣一個獨立的成熟思想時,彼此兩個人也就不會進行道德綁架,自然也就相處的愉悅。相處的輕松,自然感情溫度就會上升。
尊重,也是建立在獨立的基礎之上的。無論對方做什麼,我們都充分尊重,試想:我們在熱戀期,是不會去改變對方的,因為對方做什麼都是最好的,都是最愛的。之是以進入平淡期,進入婚姻,就變得沒有愛,是因為想要改造彼此,讓對方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人的痛苦,通常來自于想改變别人。
是以,進入婚姻裡,如果我們依然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件私有物品,充分尊重他,自然也就會了解他,支援他,兩個人之間自然也就會相處輕松,人在輕松的時候更願意去相愛。
回到初戀期,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後
門當戶對,不是隻有經濟地位相當,還有三觀的相當,有求同存異能力的相當,最重要的是彼此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這方面的能力相當太重要了。
當雙方在一起可以這樣旗鼓相當,門當戶對的去愛時,自然能收獲輕松和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