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诗远

“门当户对”中的门当,原来就是大户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而在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寿”字门簪,就是“户对”。
旧时大户人家财不外露,很难打听家庭情况,两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并延袭至今。
古时候的门当户对,主要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当。其实现如今的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这种思想影响。网上曾经有个新闻,相亲的条件是:家里必须有房有车,必须得是北京户口,收入必须是多少钱,只有达到这些条件,才能进入“面试”相亲阶段。
经济地位,依然是结婚的敲门砖。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已经越过生存需求,开始向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发展。我们逐渐注重精神需求是否满足。
于是打破了过去封建传统思想,寻求三观一致,兴趣爱好一致的伴侣,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互通和升华,享受生活幸福的同时,享受精神上愉悦。
但是只要三观一致,各方面一致就可以了吗?
并不是的。
求同存异的能力很重要。
我们的牙齿有时候会不小心咬到嘴唇,和我们的亲生父母有时候会意见不一致,同样的和一个在完全不同生活环境里的人突然朝夕相处,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定也会有摩擦,有矛盾。
如果容忍不了不一致的地方,很多伴侣最后都以分手结束这段感情。
而那些能真正走到最后,生活还特别甜蜜的婚姻,往往是能包容对方、求同存异的婚姻。
虽然钱钟书和杨绛是二十世纪文坛上的恩爱典范,但是他们在公共场合曾经发生过激烈争吵。
婚后去外国留学的钱钟书和杨绛乘船回国,在船上他们依然不忘记学习,此时杨绛听见钱钟书一个读音读错了,就纠正他,但是钱钟书坚定的说:我没有读错!并且说杨绛自以为是。两人都不甘示弱,唇枪舌战了起来。为了知道到底读错了没有,他们找来了一位会说英语的法国人,最后确实是读错了。在争吵中获胜的杨绛,并没有喜悦,而是觉得结婚两年以来,为了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觉得很不值得。
后来他们相互约定,遇见意见不统一时,冷静下来,可以各抒己见,但不急于求同。
爱情婚姻,不止有花前月下,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一地的鸡毛。如果两个人,愿意彼此迁就、退让,愿意一起用宽容的心面对鸡零狗碎,面对生活的磕磕绊绊,并且用乐观的态度,将一地鸡毛捡起来做成漂亮的鸡毛掸子,那一定会收获最和谐,最融洽的爱。
两个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独立和尊重。
说到处理差异的能力很重要,但是接下来这个独立和尊重就更重要了。
因为我们在迁就、宽容、退让时,都是做出了牺牲的,都是付出了一定的心力和精力的。难免会有“我付出最多”的潜在心理,等到再次争吵,就会脱口而出“我为你做了多少,你就这样对我?”“我也付出了,不是只有你!”……
我想,很多婚姻都会遇见这样问题:妻子埋怨丈夫上班到家就葛优躺,看手机。丈夫埋怨妻子:不就是做个饭,看个孩子?……我为这个家做出了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女性宁愿大龄单身,也不愿意跳进婚姻这座围城的原因,“我自己单身一个人多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多一个人管制,还要多一个人伺候呢?”
那为什么不能将这种独立和尊重带进亲密关系,带进婚姻里呢?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做事情,我做一件事是心甘情愿,是为我自己负责,也是为别人负责,并不是为了让别人回报我才去做的。当我们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做事界限时,自然也就能接受对方是否接纳我们的付出,是否辜负了我们的付出。
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个道理。
也就是我们只管付出,只管用心,不在意是否有一个好的结果,当有这样一个独立的成熟思想时,彼此两个人也就不会进行道德绑架,自然也就相处的愉悦。相处的轻松,自然感情温度就会上升。
尊重,也是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对方做什么,我们都充分尊重,试想:我们在热恋期,是不会去改变对方的,因为对方做什么都是最好的,都是最爱的。之所以进入平淡期,进入婚姻,就变得没有爱,是因为想要改造彼此,让对方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人的痛苦,通常来自于想改变别人。
所以,进入婚姻里,如果我们依然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件私有物品,充分尊重他,自然也就会理解他,支持他,两个人之间自然也就会相处轻松,人在轻松的时候更愿意去相爱。
回到初恋期,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
门当户对,不是只有经济地位相当,还有三观的相当,有求同存异能力的相当,最重要的是彼此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这方面的能力相当太重要了。
当双方在一起可以这样旗鼓相当,门当户对的去爱时,自然能收获轻松和谐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