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偷襲珍珠港這事,您要是單獨拿出來聊的話,就這主意何止是蠢,整個就是扛着鐵鍬給自己挖坑,打算把自己給埋了的節奏。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人為嘛要這麼幹呢?

簡單的回答,就是日本人已經急眼了,他不偷襲珍珠港,已經沒活路可以走了。

咱别的不說,中國戰場日本人已經被架住了,眼巴巴的瞅着重慶,坑死了都打不進去。

要想讓中國人屈服,啥招都用上了,間諜特務跟那螞蟥似的,往國民黨裡頭鑽,玩了命的玩分化。

劃拉出很多漢奸,最大個的漢奸汪精衛,給他們搖旗呐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什麼曲線救國。

這還到處屠殺燒房子的,威脅中國人,結果啥局勢那是一點都沒有改觀,咱八路軍還把淪陷區穿插成了馬蜂窩,到處都是根據地。

您就是給日本人一百隻手,他們都沒法把中國戰場上的窟窿眼給堵上,戰争越打越大,費用花的是越來越多。

到了1941年的時候,蹲在日本小島上的美國大使,驚訝的發現,日本人的外彙就剩下兩萬德國馬克了。(《使日十年》)

您就說說吧,美國人做生意是為了賺錢,你都沒錢了,還扯什麼生意不生意的。這美國人不就開始禁運日本人嗎?

這家夥可把日本人給逼急眼了,中國戰場上的戰争看不到個頭,現在連和美國人的貿易都沒的做了。

就問您一聲,日本人下一步該怎麼幹?

既然打仗需要資源,可沒有錢和美國人購買資源了,而日本人從美國人手裡購買的資源幾乎都是東南亞生産的。

您自己說說看,日本人該怎麼做?您就算是智商達到五百,他都想不出好辦法,日本人隻能去偷襲珍珠港。

這主意再怎麼愚蠢,他至少可以解燃眉之急不是?這就叫飲鸩止渴,沒法子的日本人都快被憋死了,他隻能有一步走一步,哪裡管得着下一步該往那走,沒那麼多的長遠打算。

這麼說幹巴巴的,接下來咱說一些具體的證據,來給大家夥說道說道這事,您接着往下瞅。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咋說呢?戰争這個東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東西。不然老祖宗在《孫子兵法》中也不會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呢。

事實上,當日本人将槍口對準中國的時候,日本人已經走在了失敗的道路上了。

那麼咱就來看看,日本發動侵華戰争之前和之後,他們家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

這很能說明日本人的窘迫。

1937年這應該是一個分界線,咱全面抗戰也在這一年開始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開啟,中國正面戰場上,雖然中國軍隊的頹勢依然存在,但變化還是很明顯的。

每一場戰役,殺死的日本人已經不在是幾千,而是上萬,以萬為機關來計算的。

日本人已經開始真正的失血,以至于武漢戰役之後,一場戰役下來,日本人的傷亡就達到了二十五萬以上,這也讓日本人沒有了足夠的兵員發動起像武漢戰役如此巨大的戰争了,至此中日在戰場的對峙正式形成。

那麼中國戰場是這樣的,我們再回過頭來瞅瞅日本人那小島子又發生了什麼?

首先在1937年之前,日本人普通人的生活還是很給力的,雖然吃飯不能說頓頓吃上肉,但管飽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就連娃娃們上個學啥的這都有餘錢,一個星期看兩次電影,這都是普普通通,這還有中學生研究一些個國際新聞。

您說說這小日子過的,豈止是一個好字可以說的明白。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小編你是咋知道的?”

其實這些個事,您要是翻閱一下,參加過二戰的日本老兵的一些個回憶錄啥的,都能看到這一點。

小編在《活着回來的男人》看到這些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以上這些也就算了,咱在來看看日本人的經濟是如何的繁榮,您吧嗒吧嗒這個味道。

1937年之前,日本人東京那街頭,繁華程度都不亞于現在的日本東京,什麼蔬菜水果店,藥店,豆腐店,書店,咖啡館開的到處都是。

不大個東京能把這些店鋪全養活了,根據統計三十年代那會,日本東京十六戶居民裡頭,他就有一家蛋糕店存在。

您說厲害不厲害,當時日本人的工業增速比美國人還來勁,不論是制造業還是工業産品,您要是單單拿出資料和法國比,都能超出一截。

當然了,日本人的這種增速下,基本上還是依靠手工作坊這一類的初級工業來彌補的,畢竟他就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家裡頭的底蘊不高。

但能做到這一點,還真就不差了。

可這所有的一切,在1937年的時候,戛然而止,日本人的好日子到頭了。

日本街頭的店鋪,一家挨着一家的倒閉了,以至于後來銀行都撐不下去了,1937年之後的小銀行不是倒閉了,就是被大銀行給吃下去了。

至于其他什麼水果店,蛋糕店啥的,也很快就看不到了。

之前滿大街溜達的計程車,一輛都看不到了,因為寶貴的汽油,都被日本人拉到了中國戰場上消耗去了。

日本人想要上街下個館子啥的,别想了,你就算是有錢,他也找不到一家飯館子了。

原本活躍的私人經濟,基本上都被掐死了,能活下來的企業,不是完蛋了,就轉成了軍工企業。

過去,日本人吃飯還能管飽,到了1937年之後,日本的糧食都開始供應不起來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問了:“日本人不是侵占中國大量土地,整個北韓都被他們侵占了,種點糧食出來,也不是難事?”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種糧食确實不是難事,但問題是,在戰争的情況下,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全乎的進行生産。

事實上,日本人也從這些地方掠奪了不少的糧食往日本那小島上運輸,但依然堵不上這個窟窿眼。

日本人開始實行配給制了,事實上到了1939年的時候,日本人靠着海,但在内陸連魚都難以賣到了。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汽油,造成了運輸困難,物品隻能在當地流通。

大家夥都知道,日本人特别喜歡吃紅豆,什麼紅豆湯,紅豆飯,紅豆年糕啥的,那麼到了1939年的時候,還紅豆呢?連他們習慣吃的大米,都吃不上了。

隻能去吃東南亞生産的那種長米,您以為長米就可以敞開了吃嘛?想多了。

這個時間點上的日本已經有了米荒,日本人出去購買米的時候,就隻能買兩升,多了的話,店鋪就不出售了,愛幹啥幹啥去!

是以日本人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根據《活着回來的男人》這本書的叙述,當年的日本人買點東西都要靠關系。

以至于他們到配給所買米,往往會被這麼一句話給頂回來:“我又不認識你,是以就不能把米賣給你!”

好吧,這叫什麼邏輯,因為不認識,是以不賣。

您就說說吧,日本人那會的生存環境是咋樣的?

關于這一點,大家夥可以參照,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很快就爆發饑荒的事,做印證對比。

好了,咱接着說。

您都不知道,到了1940年的時候,日本就連一盒小小的火柴都要實行配給制了。

翻閱資料,小編還發現在1940年的時候,其實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每一天就要消耗四百萬美元。

而日本人為侵華戰争,僅僅準備了四十六億日元,這那夠啊!塞牙縫都嫌棄小。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是以在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前,日本人可以說是無路可走了,要麼慢慢的在中國戰場上耗死,要麼開辟新的财路,尋找新的物資來源地。

就這兩條路走那條路都得死,差別是活的時間長短而已。

結果北上打蘇聯人,讓朱可夫元帥好一頓收拾,打的日本人鼻青臉腫,他們才知道,蘇聯人不好惹,整個就是怪物。

日本人敢打半個基數的炮彈,蘇聯人就敢回敬三個基數的炮彈,管飽!

最後日本人回頭就去摸了美國人的珍珠港。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日本人為嘛要侵華呢?他要是不幹這事,好好的發展,也不至于被揍成這樣啊!”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這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您要是翻閱一下日本人的發展史,咱别的不翻,就看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他是如何發展的。

畢竟看明治維新之前,他也沒勁。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那叫個發憤圖強,見天的學習歐美,這國力咔咔的往上長。

但他再怎麼長,畢竟底子就薄,幾千年來日本人就沒啥文明可以說道的。

您就說吧,他能積攢下多少東西?

而日本在學習歐洲的同時,他也發現了一個現象,歐洲的崛起其實是通過血腥的對外戰争,掠奪他國的财富,成就了自己的輝煌。

那麼這個時候,日本人就将槍口對準了琉球,現在的沖繩。哎,這一次一家夥就吃了個肚子圓。

後來又吞了北韓半島,這底子才厚實一點,最後在甲午海戰中,從清朝的身上扒拉走不少的錢财。

那麼這一路走過來,日本人發現對外戰争的好處,打赢了之後,不僅可以把戰争消耗的錢财給全部拿回來,他還能有赢餘,這點子赢餘可不是忽略不計的,那是他國内财政的幾倍。

而從清朝的戰争中,日本人逐漸發現了當時中國人的虛弱,隻要開打就有錢賺,甚至于吓唬一下,都有利益可拿。

日本人膨脹了。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人的思潮也開始發生着變化,不算多的理論碰撞之下,就産生了軍國主義。

而軍國主義的堅定推行者,其實就是天皇。

這個天皇為了讓自己的想法得到實作,拉攏一些個青年的下級軍官,培養起一個個法西斯獵犬,以巴登巴登集團為核心,發展出了昭和軍閥。

這些家夥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指導,出來的人說幾個,您就明白這個巴登巴登集團是多麼可怕,這裡頭包括崗村甯次,東條英機等等,但凡在二戰中嶄露頭角的日本戰犯,您在這裡都能扒拉到,而且都是大塊頭級别的存在。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日本天皇為嘛要拉攏青年軍官嗎?老年的不更加成熟嗎?”

是更加成熟,但老年的已經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日本天皇有着沖突,青年軍官日本天皇就好指揮了。

于是您在日本的曆史上,就發現了這麼一個現象——以下克上,很多青年軍官不惜對上級發動刺殺,來實作自己的目标。

以下克上?這純屬滑天下之大稽,沒有日本天皇的默許,他們試一試?天天說日本人的上下尊卑都印到了骨子裡的說法,這又是怎麼回事?

是以軍國主義的推行和實作,其實都是日本天皇一手造成的,而這樣的結果,我們就看到了日本侵華在一步步的推行,一步步的實作。

咱具體說一點例子,您感覺一下。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大家夥都知道,九一八事變,明面上日本政府同意沒有?沒有,但石原莞爾和闆垣征四郎他就能發動,而發動了之後,按理說這倆家夥就算不被槍斃,也得把牢底坐穿。

結果呢?這二位一路加官進爵,石原莞爾更是沖進了日本軍部,成為了事實上的二把手。

石原莞爾很得意,或者說是很興奮。

以下克上,居然還能得到褒獎,這似乎讓那些個有心機的家夥聞到了味道。

當石原莞爾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圖,對華侵略。他的想法很簡單,對華侵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采用慢慢侵蝕的法子進行,他這一派被叫做不擴大派,與之相對的就是擴大派。

但他這套理論,被日本絕大多數人所反對。軍人沒有戰争哪裡的軍功,沒有軍功,怎麼能爬上高位,很簡單的道理。

是以石原莞爾被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以下克上,讓手下也來了一次。

當然針對他的不是刺殺,而是拒絕,石原莞爾的手下,跑到了對手的陣營當中,為對手搖旗呐喊。

看這樣子,是日本軍界混亂了嗎?你可拉倒吧!什麼日本軍界不軍界的,您還得瞧瞧,他們的上邊還有一個天皇。

是以的一切隻不過是按照這個天皇的想法在推行而已,天皇在日本人中的權威,您可以參照美國人李梅火攻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把燃燒彈投放到日本天皇的家裡來論證。

美國人都想要依靠日本天皇的權威,來征服整個日本,可想而知日本天皇在軍界裡頭的話語權。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最終的結果就是,石原莞爾被踢出了軍部,畢竟石原莞爾的價值,在九一八之後,就已經不符合日本天皇的想法了。

那麼這種想法,最終導緻的結果就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更加的昌盛。

結果說好的三個月打中國,硬生生的打了十四年。

日本人徹底的傻了,他們按照和清朝的打法和邏輯,就不該是這樣的,他們完全不了解中國人為嘛這次這麼強硬。

而一頭依靠戰争來喂養自己的軍國主義,試想一下在中國戰場上,已經發揮不出太多的熱度。

您感覺他會不會發動下一場戰争呢?用戰争去解決問題,是軍國主義的特色,是以偷襲珍珠港那是早早晚晚的事。

按照他們的自己的邏輯,說不定我打其他地方開打,國軍這裡就能投降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