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現狀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現狀

随着智慧城市走出炒作階段,開始擴散并向前發展,其數量已達到臨界點。

過去幾年,全球宣布了數十個智慧城市項目。早期采用者已經在實施他們的智慧城市計劃。

在智慧城市項目在全球範圍内受到關注并且早期采用者已開始兌現其智慧城市願景的時候,我們認為現在應該就智慧城市空間的運作狀況進行一些高層次的觀察。

以下是我們的十大觀察結果:

1.政策制定者對智慧城市計劃越來越重視

這聽起來似乎很明顯,但并非總是如此。決策者現在已經更好地了解了智慧城市項目可以為城市帶來的潛在好處,例如增加的經濟機會,減少的交通擁堵,更少的污染和更高的宜居性。

盡管智慧城市計劃的投資案例仍然具有挑戰性,但這種加深的了解意味着決策者對将此類計劃出售給居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有信心。

2.智慧城市投資案例不同

與部署物聯網的其他行業相比,智慧城市的公共投資案例要複雜得多。

這源于預算限制公共支出,以及難以就支出優先事項達成政治共識。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許多好處也都以外部性的形式出現,是以很難衡量。

結果可能是更加沉默寡言的決策,項目範圍界定中的野心更少以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結果是孤立的,一次性使用的解決方案,則項目失敗的風險更大。

這些挑戰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加以解決。這包括:

1)為每個城市設定清晰的願景

2)穩健的外部性模組化,可以從整體上考察投資

3)與私營部門分擔成本、風險和利益的商業模式的使用

4)模闆解決方案的使用和城市間的解決方案共享。

我們已經看到智慧城市的上司人正在尋求将其專業知識轉移到其他城市。我們也開始看到較小的城市聚在一起,以改善智慧城市的投資。

3.智慧城市的上司者有共同的方法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每個智慧城市計劃都需要應對該城市自身的挑戰。然而,這個領域的上司者(以及那些為将來取得成功準備的城市)有一些共同點:

A.高水準的政治投資

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迪拜和新加坡等智慧城市經常被評為最成功的智慧城市,這絕非偶然。

這些轄區的一個共同主題是對政治叙事和政府優先事項的重組,以使智慧城市議程成為重點。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最近對阿德萊德市市長馬丁·海斯(Martin Haese)的采訪,為推動智慧城市議程的最高層政治上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逐漸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的目标必須成為城市政治和社會基因的一部分,然後才能真正紮實、持久地開展行動。

對于大型項目或跨多個政府部門的項目,人們看到了建立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來推動和傳遞智慧城市議程的強大優勢。

B.專注于人,而不是技術

智慧城市具有強大的技術規模,而智慧城市的上司者則以市民和居民為中心設計城市。

自上而下的方法在一些早期的智慧城市項目中很普遍,已經為尋求識别、度量和解決居民特定痛點的模型讓路。

這包括使用與居民的直接接觸模型和人物角色映射來确定城市中不同群體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

C.城市綜合戰略

沒有更廣泛的內建戰略而開發智能城市解決方案的城市注定要失敗。

如果您想了解政府或城市對于将自己建設成智慧城市的重視程度,隻需擷取其總體規劃檔案或城市發展計劃的副本即可。

最好的城市有一個綜合戰略。它确定了政策制定者希望為城市實作的優先事項和成果,同時也是實作這一願景所需的關鍵推動因素。

D.他們首先将關鍵推動力落實到位

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正在投資一系列的使能技術來支援它的願景。這包括一個異構網絡(HetNet),以實作無線網絡和固定技術之間的無縫漫遊,一個智能國家傳感器平台研發計劃,以及一個“生活實驗室”,以允許公司和研究人員開發、原型和試驗技術解決方案(如自主車輛)。

阿德萊德市還提供了一個較小的城市的典範,該城市側重于将合适的推動力落實到位。它最近宣布了萬兆阿德萊德(Ath Gigabit Adelaide),這是一種新的高速資料網絡,可以改變城市和當地經濟。至關重要的是,萬兆阿德萊德将為一系列智慧城市項目提供基礎。這包括智能交通流,自動駕駛汽車,智能照明,尋路和閉路電視安全用例。

E.他們專注于大規模建設智慧城市

迪拜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智慧迪拜和當地電信營運商du之間公私合作夥伴關系的一部分而開發的智慧城市平台,涉及為整個城市建構一個單一,安全的智慧城市平台。随着時間的推移,該平台(稱為“Dubai Pulse”)将成為整個城市的骨幹。

由于資料和技術孤島無法擴充或無法互操作,是以專注于點解決方案的城市(例如,智能停車場或孤立的城市WiFi)将難以獲得體面的投資回報率,并且錯過了物聯網的轉型影響。

4.PPP現在是大型智慧城市項目的主導模型

盡管全球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模型,但公私合營(PPP)模型正在成為主要模型。

全球工程公司Black&Veatch最近指出,在其2018年《戰略方向:智慧城市與公用事業報告》中有60.5%的回應認為PPP是智慧城市計劃最有效的融資工具。

PPP使政府發起人可以與私營部門分擔成本、投資風險和收益。

電信公司,資料公司和技術供應商通常是最合乎邏輯的私營部門合作夥伴。現在,一些私人合作夥伴正在推廣模闆解決方案,以重新利用現有的智能投資,包括通過使用開放平台。例如FIWARE,現在已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等多個城市使用。

與傳統的采購方法相比,使用PPP模型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複雜性。這可能給在該領域專門知識有限的公共部門機構帶來挑戰。

5.收益分享模式層出不窮

電信公司,技術供應商和資料公司在智能城市空間(以及更廣泛的物聯網)中看到了巨大的機會。

雖然對于大多數電信公司而言,物聯網收入占比仍很低,但物聯網有望成為電信公司和技術參與者向價值鍊上遊移動的催化劑。

Deutsche Telekom的首席執行官Tim Hoettges最近表示,5G将加速電信公司向“解決方案領域”的轉移,為醫療保健,智慧城市,汽車和其他垂直行業的客戶提供軟體平台和标準化API。

Hoettges以漢堡基于傳感器的停車為例,指出電信公司将越來越多地從服務中擷取收益:

“我們的生态系統正在轉變為我們參與收益的模型。”

随着電信公司和其他營運商更緊密地将物聯網網絡(以及即将到來的5G投資)與平台和服務結合起來,為智能城市提供一站式服務,我們看到收入分享模式變得更加突出。

6.涉及資料貨币化的商業模式仍處于萌芽階段

盡管出現了收益共享合作夥伴模型,但通過智能城市的資料元素貨币化的服務仍在開發中。

主要挑戰包括建立豐富的資料集流水線所需的時間,将這些資料集産品化和洞察力,然後使客戶熟悉這些資料服務的好處(例如,提高決策速度和品質)的需求。

外部化的資料貨币化也不會自然地降臨到智能城市營運商、電信公司和技術供應商身上。

但這正在迅速改變。智能城市贊助商和大型電信公司(如Singtel和DataSpark)正在努力建立這一領域的能力。

7.資料共享仍然是一個挑戰

除非智能城市平台能夠吸收大量豐富的高品質資料集,否則它們無法發揮最大的潛力。如果開發者和初創企業無法通路豐富的資料集,那麼在智慧城市領域進行創新也将更加困難。

現在,大多數決策者都知道解鎖通路政府資料集的價值,并已采取步驟建立開放資料門戶。美國和英國等一些國家已經取得了顯着進步,但這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仍在進行中。

8.未來幾年,智慧城市生态系統将與5G和其他新興技術更緊密地內建

智能城市技術目前圍繞着一套通用技術,包括低成本、長壽命的物聯網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收集有關城市環境的資料以及雲計算的使用,大資料以及分析/見解生成以支援提供智能城市服務。但是,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系統開始與城市中的其他技術內建,它們将在未來4-5年内變得更加複雜。

例如:

1)自動駕駛汽車最終将與智能交通流和智能停車解決方案互動

2)智能建築将與城市環境連接配接,消除當今存在的關鍵資料孤島。

智慧城市生态系統也将直接內建到目前正在建構的異構資料網絡(或HetNets)中。

下一代智慧城市生态系統還将更多地利用:

1)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可從物聯網資料實作更深入的實時洞察

2)邊緣計算可通過在雲中處理資料來應對延遲挑戰(例如以支援自動駕駛汽車)

3)區塊鍊可確定使用者資料的安全,阿姆斯特丹和迪拜已經開始進行大量試點。

9.開放标準将成為規範

建立在專有标準和封閉架構上的智慧城市平台會帶來巨大風險。這包括供應商鎖定和潛在的互操作性風險,以及随着時間的推移而産生的更高成本。

越來越需要私營部門合作夥伴建構使用開放标準和體系結構的解決方案,并且可以與其他解決方案和供應商進行互操作。

物聯網/智慧城市空間的标準化程度不斷提高,智慧城市的營運商将越來越多地與私營部門合作夥伴一起招标使用開放标準和開放架構。

10.标準化工作将積聚力量

智能城市空間的标準化是複雜的,因為它可能會跨越作為智能城市基礎的底層輸入技術的标準化,如物聯網和5G服務。

在過去的12-18個月中,全球對智慧城市需要專用标準(或最佳實踐)的思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上已經開始努力标準化建設智慧城市的方法,包括來自ISO,歐洲委員會,BSI和地方标準機構的努力)。

我們看到這些努力仍在繼續。智慧城市營運商在規劃和實施智慧城市項目時将越來越多地使用此類标準。

原文連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