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對于許多人來說,蘇聯解體的最後幾年中,商店前總是會有人排起長隊,而這僅僅是為了購買一些随機上市的商品。這也是屬于一代蘇聯人的慘痛回憶。

因為物資匮乏的緣故,蘇聯普通群眾的生活水準也迅速下降。據資料記載,當時蘇聯群眾的早餐通常有粗面粉粥,午餐和晚餐則是速溶湯。至于電影裡的香腸和奶酪,在蘇聯群眾的餐桌上幾乎見不到,如果有,那也是蘇聯普通群眾所承受不起的代價。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有鑒于此,戈爾巴喬夫在上台後也大力推行改革,其力度之大不僅涉及政治、經濟多個層面,還深入了蘇聯群眾的基本生活中。

事實上,戈爾巴喬夫改革在變革之初是符合蘇聯人民心聲的。然而,蘇聯的改革大多都是換湯不換藥,都沒有觸及蘇聯模式的真正弊端。為了推行所謂的經濟改革,戈爾巴喬夫甚至搞起了“禁酒令”,這讓本就處在焦慮狀态的蘇聯群眾更加無所适從。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限制酒水的生産或許可以減少糧食原料的投入,但弊端也顯而易見。

說句玩笑話,一個俄國人可以沒有飯吃,但不能沒有酒喝,酒文化已經深入了蘇聯群眾的日常生活。正因為如此,蘇聯人也過上了沒有酒精的苦日子,人們為了買一瓶酒,甚至要花上幾個小時去排隊,這種時間成本任誰也承受不住。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盡管“禁酒令”成效顯著,然而誰都知道,像這樣的臨時措施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很快就有黔驢技窮的時候。到那時又該怎麼辦呢?而且,如果推行“禁酒令”這麼困難的話,那麼其他改變物資匮乏現狀的措施又将如何展開?

1989年10月3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1990年國家計劃和預算,規定90年國民收入中用于消費和非生産性建設的資金将從1989年的83.7%增長到86.7%。除此之外,消費品工業的總産值也将提高到6.7%。這是蘇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變局,标志着蘇聯經濟的重心已經從重工業轉向了輕工業。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幾十年來,蘇聯當局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以至于消費資料的比重越來越少,最終導緻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衡。

這種為生産而生産的局面,實際上忽視了蘇聯群眾的主觀需求。長期以來,由于不重視農業,從農業中抽取資金供應工業生産,緻使蘇聯農業産量經常處于不穩定的狀态。你能想象蘇聯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甚至連糧食都要依靠外國進口嗎?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蘇聯本身的資源比較豐富,可由于社會生産中存在的驚人浪費現象,進而出現了嚴重的原材料短缺問題。

據悉,浪費不僅存在于蘇聯高層的奢侈生活中,更普遍流行于蘇聯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由于蘇聯經濟的高速發展,蘇聯社會也出現了所謂的“黃金時代”。基于這種原因,蘇聯群眾利用自己享受的福利保障制度,大肆地浪費各類生活物資,而糧食的浪費更是重頭戲。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根據蘇聯經濟學家統計,如果蘇聯能重視農業的生産與收獲,并在運輸過程中妥善加工的話,那麼即便使土地和畜牧業生産保持現有水準,也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聯的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嚴重浪費的經濟。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進入90年代以後,蘇聯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消費品的短缺不僅是關系經濟,而且也關系到蘇聯社會的根本穩定。正因為如此,蘇聯當局也緊急進口了一大批物資,用來緩解蘇聯群眾面臨的消費品短缺困境。而1989年增加消費品生産的經濟政策,也催生了蘇聯經濟的活力。

然而,我們要清楚,蘇聯經濟的這種弊端已經由來已久,不是單純靠推行幾個經濟政策就能完全消除的。更何況此時的蘇聯已陷入了政治混亂、經濟崩潰的危局,是以蘇聯末期的改革并無現實支撐。

80年代的蘇聯,為何商店外總是大排長龍?

基于此,蘇聯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排隊”文化,那種耐心、良好的秩序道德,令人不能不為之折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