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和小康聯合釋出的AITO品牌在近期引發了大量讨論,作為華為真正意義上深度參與的汽車品牌,這又一次引發了外界對華為造車不造車的争議。盡管這一問題暫時沒有答案,但一個幾乎肯定的是事實是,如果華為要造車,必将走全棧自研的道路——事實上,華為已經釋出了其自主研發的電機、電控、域控制器等多種核心技術,并且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掌握話語權。這幾乎等同于全棧自研路線。
不僅是華為,另一家科技企業造車也顯示了同樣的路徑。在2021年4月宣布造車的小米集團,正在汽車産業鍊上進行深度的布局。從招聘啟事來看,其崗位涵蓋了感覺、定位、控制、決策規劃、算法、資料、仿真、車輛工程、傳感器硬體等各個領域,這毫無疑問是要在自動駕駛領域進行全棧布局。除此之外,小米還通過投資等方式,正在其他方面進行布局,這包括傳感器、電機等方面。
科技企業的入局,以全棧自研的方式,這與網際網路企業有所不同。從這種程度來說,科技企業造車,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改變,更多将集中在産業鍊和技術的掌控上,這将真正意義上改變自主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話語權。但實際上,不僅僅是這些剛入局,或者将要入局的科技企業,在已經進入前列的新造車企業中,也有不少是采用了全棧自研的方式進入造車這個大潮中的。
在新造車企業中,零跑汽車是第一個實行全域自研的企業,從最終的效果來看,零跑也是迄今為止這條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零跑自誕生其就堅持自研,範圍包括驅動總成,電BMS(電池管理系統),同時車機系統、雲平台、智能駕駛、自動駕駛晶片、域控制器等,現在電池的電芯和PACK都已經自研。從軟體到硬體,零跑實作了全打通。“從底層開始做起”零跑董事長朱江明說。零跑目前已經是炙手可熱的新汽車品牌。
全棧自研已經成為行業熱點
這兩年,随着零跑T03和零跑C11兩款産品在銷售端的火爆,其發展模式重新受到了關注。零跑所推崇的全域自研也被不少人津津樂道,但實際上在幾年之前零跑誕生之初就提出了“全域自研”但在幾年前這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原因在于,作為一個外來者,能否造好車,并且生存下來還是一個疑問。而要讓外界相信,一個沒有汽車方面積澱的新勢力,要以全域自研的方式造車,是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并且,這種質疑并非是沒有來由的嘲笑,原因在于其難度非常之大。
全棧自研即所需要的關鍵技術通過自我研發全部掌握,這種模式最具代表的企業是蘋果公司。這也使得蘋果産品獨具魅力,在十餘年間,确立了市場領先地位。而汽車行業所稱的“全棧自研”主要集中在電驅動系統以及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等領域,代表是特斯拉。特斯拉目前已在電子電氣架構、作業系統、自動駕駛晶片、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實作自主研發。
在新勢力中,蔚來、小鵬、理想都表示自己是全棧自研模式,各自的方面略有一些不同,但算法、控制政策等自動駕駛相關内容基本都包括在其中。此外,新成立的包括飛凡汽車等,都已經宣告會全用全棧自研的模式發展。
與這些企業不一樣,零跑的特點是更進一步——其不僅在創立之初就确定了全棧自研模式,與此同時該公司更進一步的提出了全域自研概念,即從底層開始搭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動力系統等技術域,實作軟硬體全部自主研發。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曾說,“我們的全域自研,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不同,隻有零跑一家是整個智能駕駛系統從硬體到軟體全部自己研發。”這簡單了概括了其路線的不同之處。
“全棧自研”關注軟體部分,而不包括硬體,但這帶來的問題是軟體雖然控制硬體,但硬體是基礎。如果不是底層開始搭起,系統是有問題的。這也是全域自研更被看中的原因。另一方面,全棧自研成為電動智能化新潮流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汽車産品的核心競争力和赢利點已經轉向智能化軟體轉移,并成為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這甚至改變了車企的盈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全棧自研”的車企将具備更高的自主權和品牌溢價力,而缺乏自研能力的車企則難以打造出差異化的産品,最終也會因失去競争力而被市場淘汰。
但不管是集中在哪一塊,全棧自研和內建式創新,已經形成了兩條對比性的造車路線。
全棧自研是艱難的自我挑戰
內建創新是一種簡單的模式,省成本、速度快,而相比之下自研就太難了,有企業甚至形容這是一條“不歸路”。即便是巨無霸企業,要将這麼多的内容全部做到自研,難度也非常大,對于新興造車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全棧自研,首先面臨的是技術上的難度。現在,汽車已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電子機械載體,涉及到不同的專業領域,例如,半導體,軟體,機械,化學等等,相比于過去“術業有專攻”的方式,要做到自研級别,對企業需要掌握的技術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專利,發明,圖紙等等。
其次是時間周期的難度,傳統的汽車研發周期,一般三到五年,而現如今在消費市場推動下,研發周期已縮短至兩到三年,有些甚至到18個月。如此短的周期内,要自研這麼多技術,還要得到試驗驗證,難度可想而知。
最後是成本上的控制難度。車企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來進行研發,還需要投入各種裝置,場地等等,并且很多投入都是與日俱增。簡單來說,一些車企僅僅是軟體工程師就多達上萬人,這種巨大的成本是很多公司都難以承擔的。另外,相比于傳統的tier 1供應商,車企要自研這些技術,除了BOM成本壓力,二級供應商資源也非常難短時間形成,豐田本田花了很長時間才培養出自己體系内的供應商,要想自研,車企也需要花時間與金錢來培養這些資源。
最後,即便以上條件都達到了,想要把一個複雜的系統完全整合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相比與傳統方式,如何将自己自研的所有東西全部整合起來,并且可以具有市場競争力,這一點,相信很多車企都沒有辦法短時間内做到。而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怎麼保證花費了巨大投入的技術路線是正确的,也是很大的風險,畢竟不像傳統方式一樣,換家供應商就能解決。
既然全棧自研尤其是全域自研這麼難,車企們要選擇這條路呢?舉個例子,在自動駕駛剛剛開始火熱的時候,很多車企用了Mobileye的自動駕駛晶片與全套傳感器,在開發後期,我聽到很多抱怨,修改bug需要3個月起步,想加新功能需要額外支付高昂的開發費與時間,幾乎沒什麼開放的接口等等。其實這種車企被供應商牽制的現象在汽車行業很常見,尤其是新技術領域,某種程度而言,正是因為很多車企經曆了這些“痛苦”,才使得自研顯得更加重要。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晶片短缺,更強化了車企對全棧自研道路的選擇。
零跑C11
說易行難,在整個新造車企業中來看,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棧自研者,第一個應該是零跑。在剛過去的2021年,零跑汽車全年累計傳遞了43121台,表現非常搶眼,已經穩定在新勢力前列。在C11上市的時候,零跑全面的展示了其在研發上的綜合實力,多種域控制器、晶片等集中展出,這既是多當初不看好者的一種回應,也是一種實力的展示。在C11上,零跑使用了大量自主研發的零部件,這使得這款車在市場端獲得了極強的競争力。
一次真正超越的機會
而背靠安防巨頭大華,零跑在智能駕駛等方面進行自研一開始就站在了巨人肩上。而朱江明也在企業成立之初就表示,要成為中國的特斯拉。該公司在研發上與特斯拉一樣,很早前就開始自研自動駕駛晶片,并且一直緻力于開發自己的算法。這樣一來,無論是算法的疊代、更新,還是已有車型的軟體修正,零跑的效率都遠超使用供應商算法加晶片的車企。
與不少企業隻注重軟體開發不同,零跑的全域自研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軟硬體的結合使得其在智能駕駛等方面的體驗處于領先地位。比如剛釋出的LEAP POWER“升維”智能動力技術,所有硬體結構全部自研,所有和電子相關的産品,都是從電阻開始打造起來的。
當下,零跑已經在諸多領域取得了突破,其中在電驅硬體層面,零跑汽車的所有産品均100%搭載自研動力總成,在電驅技術方面的高壓油冷扁線電機、SiC碳化矽控制器、兩檔變速器也正在有序開發中,之後還将推出具有電驅機能AI自診斷、電驅壽命自預測的下一代全場景AI智能電驅。
現如今,雖然汽車行業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但是不得不承認,想要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上生存下來,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而怎麼樣積累自己的核心技術,每家都有不同的選擇。零跑選擇的這條自研的路,非常艱辛,“自研”的龐大投入,一方面可能讓零跑的現金流變得緊張,一些營銷或管道拓展支出不得不為技術讓路;另一方面,技術自研是一個較聯合開發更為漫長的過程。
堅持自研自造6年後,零跑迎來了銷量的爆發,收獲了技術自研的果實。前幾年,關于是否有必要進行全棧自研的争議一直都有,一些觀點認為這是資源浪費,企業做內建創新也可以實作産品上的突破。但是,中國汽車的羸弱并不僅僅在于整車制造端,而是弱在了産業鍊上,弱在了零部件這個根基上,而全域全棧自研正是從底層上重塑中國汽車産業鍊的一次機會。正如前文所說,如果更多的企業采用了這條道路,則意味着中國企業可以在未來掌握智能電動時代的話語權,重新定義汽車。
近日,在日經中文網作出的2022年預測中,其中一個就是中國掌握汽車産業鍊核心,随着像零跑這樣的科技企業不斷崛起,這一天遲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