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給剛剛進入成熟期的明帝國造成了不小的震動。在這場北伐戰争中,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折損了幾乎全部的精銳主力部隊,自己也被瓦剌所俘虜。不過好在不久之後,明英宗就得到了釋放并得以回到京師,隻不過此時皇位已經易主。

公元1457年,明英宗在心腹親信的輔佐下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将明代宗趕下皇位并奪回大寶。那麼二次繼位的明英宗,曾對明帝國進行過哪些改造,天順年間的明帝國又出現了哪些新氣象呢?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平定曹石之亂,穩定政局

奪門之變過後,在幫助明英宗恢複帝位過程中立下重大功勳的宦官曹吉祥和武将石亨立刻成為政壇上的核心人物。明英宗為褒獎二人的擁立之功,對曹石二人及其家眷廣布恩德,朝中大多核心官職也被二人及其家族壟斷。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奪門之變後被廢的明代宗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嘗到權力所帶來的滋味後,二人不斷做出越軌的行為。起初二人也僅僅是在暗中操控政局和行政系統中的人員調動,但到後來已經敢于在皇帝面前擅權行事,這也引起了明英宗的警惕。

在此後的時日裡,明英宗一面安撫曹石二人,一面密令錦衣衛暗中調查二者貪贓枉法之事。不久之後,二人及其在朝中的羽翼皆被鏟除,天順一朝的政治逐漸清明起來。

在明英宗正式對曹石二人痛下殺手之前,曾多次容忍二人的各種放肆行為。每當明英宗想以僭越等罪名懲治二人時,都會想起當年的奪門之變,便再無怒氣可言;而曹石二人正是抓住了皇帝的這個心理屢屢犯上。到了後來,石亨甚至敢于攜帶兵器面見皇帝并要求皇帝應允自己的"請求",這已經和赤裸裸的威脅沒有什麼差別了。

曹石之亂被平,不僅沒有讓明英宗背上"忘恩負義"等"惡名",反而得到了滿朝文武的稱贊,明英宗先前擔心自己會因為罷黜二人會遭到群臣鄙夷的情況也并沒有出現。由此可見,明英宗在經曆過諸多磨難之後還是有些優柔寡斷,少了些帝王必備的果斷。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曹吉祥比王振的所作所為還要過分

逐漸放松對貨币的管控,刺激了商業的發展

自洪武年間開始,明太祖就對貨币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禁止使用金和銀這兩種硬通貨作為交易的媒介,規定以大明寶鈔和普通銅錢為合法的流通貨币。對此,《明史·志·食貨》中曾有相關記載:

帝乃設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诏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聽。遂罷寶源、寶泉局。越二年,複設寶泉局,鑄小錢與鈔兼行,百文以下止用錢。商稅兼收錢鈔,錢三鈔七···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自洪武朝就開始流通的大明寶鈔

明太祖本想借助發行紙币的方式來緩解對銅礦的強烈需求,但是由于明廷并未掌握系統的、成熟的貨币調控體系,導緻大明寶鈔在沒有本位貨币的支撐下快速走向崩潰,即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

為此,明廷開始嘗試着放松對貨币的管控,直接導緻白銀開始成為主要流通貨币。黃金和白銀的回歸,讓商業秩序和物價重新趨于穩定。同時,明廷也将賦稅的征收折合成白銀收取,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白銀交易的普及,對刺激明代商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需要額外提到的是,其實在正統初年時(明英宗被俘虜之前所使用的年号)明廷就已經開始逐漸放松了對貨币體系的關系。雖然這個放松的過程較為緩慢,但明英宗在奪回政權之後卻并沒有快速遏制,反而繼續緩步推行新的貨币政策。是以,明英宗在刺激明代走向商業繁榮這個問題上還是立有一定的功勳的。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天順一朝,經濟有了明顯的起色

瀕死之際,下诏廢除殉葬制度

公元1464年,明英宗即将走到他生命的盡頭。在其瀕死之際,曾囑托旁人在遺诏中加入了廢除殉葬制度的内容。在他死後,任何嫔妃不得陪葬,後世子孫也不得再行此項制度。

至此,自夏商周開始、至元達到巅峰、明代仍沿襲之的殉葬制度被廢除。不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明英宗的遺訓隻有後世明皇一直遵行,到了清代殉葬制度又再次死灰複燃了。

毋庸置疑的是,殉葬制度是中國古代各項封建制度中的糟粕之首。當然,以活人殉葬這種制度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古代,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但是很難想象,在古代中國的文明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準之時,竟然還保留着這種自原始社會開始就出現的落後制度。更難想象的是,直到明代中期之前,這種制度的生命力仍然還很頑強。

基于殉葬制度的曆史和延續時間來看,廢除該制度的明英宗也确确實實配得上"英宗"這個廟号。由于明朝曆代帝王皆以祖訓為重,是以直至明末殉葬制度也一直都沒有複興,這無疑是一大進步。

明英宗複位之後,曾進行了哪些革新?又給帝國帶來了什麼新氣象?

康熙帝雖禁止殉葬,但成效一直微乎其微

對于明英宗的評價,後世一直都是褒貶不一。有聲音認為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的失誤,直接導緻了明帝國逐漸走向衰亡;也有聲音認為,土木堡之變隻是明英宗執政生涯中的一個污點而已,其功績總的來說還是看得過去的。

總的來說,後世對于明英宗的負面評價和還是要比積極評價多一些,這也是正常現象。縱觀明朝發展曆史,确實在英宗一朝之後出現了明顯的衰落迹象。雖然後來的明皇曾使帝國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如果沒有這次戰亂,或許明代可以進入更加輝煌的階段。

但不管怎麼說,單憑明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這一項,他就有資格在死後享受明朝皇室的香火供奉。畢竟在他的一紙诏書下達後,使無數的生命免遭苦難。而清代的康熙帝雖然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