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孫策是我國著名的曆史人物,他是活躍在東漢末年的一員猛将,人稱''小霸王''。

在父親孫堅去世後,孫策和好友周瑜一同南征北戰,在漢末亂世中打下了江東之地作為基業。

就在江東初定,孫策準備趁北方曹操忙于和袁紹的戰争而偷襲中原腹地時,他卻意外遇伏身死。原本北定中原的大計宣告失敗,而江東的未來也蒙上了陰影。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建安五年(200),孫策外出打獵,卻遭遇了埋伏被刺傷,刺傷他的人是孫策當年平定江東時所殺的許貢的兒子和門客。

盡管因為孫策本就武功高強,當時沒有立刻斃命,但他還是受了嚴重的刀傷,歸宅後身體日漸虛弱,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

令人意外的是,孫策在彌留之際,指定了弟弟孫權為江東的新任接班人,而不是給自己的親兒子孫紹。

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孫紹的結局又如何呢?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關于孫策傳位于弟而不傳位于子的原因,筆者認為大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孫權能力出衆,孫策認為他能夠率領江東走向輝煌。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先看看《三國志》中的記載。當年孫策平定江東,孫權僅有十五歲便被任命為陽羨的地方官,在任期間,他積累了許多理政經驗,且展現出了出衆的内政天分。也正是以,孫策在臨終前鼓勵他道:

''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當年,朝廷曾派出使者劉琬到江東為孫策授職,而有識人之才的劉琬遍觀孫氏子弟,說道:

''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

在《江表傳》中,也有孫權曾經協助孫策謀劃事務,展現出令其自認為不如的智慧的記載。

這些都說明孫權的能力确實是非常優秀,因而孫策在就要撒手人寰之際,自然是能夠放心将大業托付給孫權的。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第二點,便是孫紹當時過于年幼,難以承擔使江東興旺的重擔。

關于孫紹的年齡,史書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根絕孫策去世時僅有二十六歲推測,孫紹的年齡最多也就是個位數。

讓這樣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去管理當時剛剛平定不久,對内需要安撫各大士族,山越蠻夷,對外需要和劉表,曹操等老狐狸抗衡的江東,實在是過于艱難。

在太平盛世,皇帝駕崩後幼子繼位的事例存在不少,但那是因為盛世的社會環境比較穩定,加上賢臣的輔佐,是以即使是幼主也能夠坐穩江山。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我們以史為鑒,也知道幼子繼位後,如果遇到外敵入侵、權臣專治等情況,王朝往往會走向衰落甚至毀滅,這當然不是費盡心力才開拓江東基業的孫策所想要看到的。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處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貿然傳位給一個孩子無疑是個非常愚蠢和不明智的行為。指望一個年僅十歲,極易被操縱和欺瞞的孩子保住甚至發展江東,這顯然是癡人說夢。

更何況,孫策名義上是江東之主,但掌握經濟命脈的各大家族是他惹不起的。一旦這些家族認為孫紹年幼可欺,那麼江東就離被替代不遠了。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第三點,筆者認為是出于江東當時的形勢。

關于江東在漢末亂世面臨的局勢,在上文中已經進行了一些闡述,江東之地看起來依仗長江之險牢不可破。但其實是内憂外患重重,不但外有強敵,内有豪族,外族。從曹操南下後大臣們大多主張投降也可以看出,臣子們大多隻顧自己的利益,并不會為孫家赴湯蹈火、犧牲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傳位給相對成熟,有威望,有能力和潛力的孫權,比起傳位于資質平平、毫無名望,容易引來朝臣不敬的孫紹自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而且,我們從孫權繼位初期''諸将賓客為禮尚簡'',也就是衆臣嫌主公年幼,都不願意鄭重其事以禮相待,隻有周瑜一人''獨先盡敬,便執臣節''一事可見,如果是孫紹繼位,情況隻會更糟。

為何孫策不傳位給兒子孫紹,而傳弟弟孫權?孫紹結局如何?

綜上所述,其實孫策選拔繼承人的标準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穩穩接過自己的衣缽,是弟弟還是兒子,對他來說并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

選擇孫紹,那麼建立立的江東政權就很可能在内憂外患下滅亡,即使一時存活,未來也遲早會因為主上年紀輕,能力弱而無法進一步發展。

而選擇孫權,至少他當時已經是十九歲,即将成年,最重要的是他能力出衆,遲早能夠成為一位優秀的君主。至于孫紹最後的結局,史書中隻用一句''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介紹,連他是何時去世都沒有記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