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時期慈安為什麼會選擇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慈安閨名無可考, 隻知是“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鈕祜祿氏在清朝是大姓, 她的父親穆揚阿身為右江道,是朝廷正四品官員。是以慈安雖屬名門望族,但也算得大家閨秀的。

鹹豐二年(1852)二月,慈安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内诏封貞嫔,五月诏晉貞貴妃,六月已拟為皇後,其嫔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後,時年十六,比鹹豐小六歲。她生前沒有子嗣,但卻依靠丈夫鹹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由嫔連升四級成為皇後,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堪稱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後。

晚清時期慈安為什麼會選擇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崩。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禦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 匡源 、 杜翰 、 焦佑瀛 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三、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代表母儀天下的權力,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統一天下的權力,并下發"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的上谕。

當時二十五歲的慈安成為皇太後,“是時, 孝貞、孝欽兩宮并尊”,孝貞即慈安, 而孝欽便是慈禧。由于鹹豐朝間,慈禧隻是“懿貴妃”,親子即位後被奉為“聖母皇太後”,徽号慈禧;而原來高她一級的先帝的皇後慈安則被尊為“母後皇太後”,徽号慈安,于是後人也慣以“慈安”稱之。

晚清時期慈安為什麼會選擇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史書記載慈安所做的最突顯的有兩件事:

一是誅殺太監安德海。清朝制度太監不得出京城,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内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桢拿獲。丁寶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二是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十一年(1872),17歲同治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同治采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後。

鹹豐死後兩個月,清宮即發生了辛酉政變。這場朝廷内部的權力之争,一方是兩宮皇太後和以恭親王奕欣為首的皇族,另一方則是鹹豐帝臨終任命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場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上司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幹力量是奕欣,但也絕對不應忽視慈安在其中的作用。

晚清時期慈安為什麼會選擇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慈安為什麼會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慈安是被慈禧和恭親王脅迫的——這點可能性不大。當時慈禧和奕䜣二人黨羽未豐,依然要忌憚并且仰仗利用慈安“先帝正宮皇後”的權力地位。在後來兩宮垂簾時,慈安跟慈禧關系甚洽,慈安做出了一件讓慈禧非常滿意、甚至有些感動的事——邀慈禧同居養心殿。清朝後宮祖制,嫔妃的子嗣名分上皆是中宮皇後的子女,故而慈安是同治的嫡母,對同治有絕對撫養權。同治登基後,作為皇帝要居住在養心殿,。而作為年僅六歲的孩童,其嫡母順理成章要同入養心殿撫育照料。慈禧作為庶母,隻能依照宮中規矩住在太後的宮殿裡,沒有資格進入養心殿與兒子朝夕共處。如果在辛酉政變時慈安受到了慈禧脅迫,二人斷然不會是這樣融洽、共榮的關系。

其實,慈安之是以能與慈禧統一戰線,是憑着“婦人之見”, 做出了她自認為正确的選擇。這個事件中慈安有她的私心——當然不是篡位奪權,而是維護皇權尊嚴。在慈安眼中,她并不是選擇了慈禧和恭親王,而是在支援和守護幼年的鹹豐,守護先帝的江山統治。

晚清時期慈安為什麼會選擇站到了慈禧這一邊?

在辛酉年十月的記載中提到,這幾位贊襄王大臣平日裡“跋扈不臣”“悖逆狂謬”,更有甚者“擅坐禦位”,可見其八人自視權重位高,皇位上奉着的又是孤兒寡母——小小幼童和二十來歲的年輕婦道人家,于是放肆行事、挑釁宮規皇權。這樣子的磕碰、沖突,恐怕在鹹豐駕崩不久便已顯棱角,慈安對于這種破壞規矩、踐踏皇權的行為是斷斷不能容忍的,心内嫌隙芥蒂可能早已有之。

實質上,在此前辛酉年九月的聖旨中,皇帝 (實質上是兩宮太後) 的斥責也埋下了懲治八大臣的引子:“載垣等複不能盡心和議, 徒以誘禍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任,以緻失信于各國,澱園 (即圓明園) 被擾, 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不得以之苦衷也。”這可以說是慈禧的意思,但“禦賞”之印也明明白白表示着這也是慈安認同的價值觀。

慈安重視的 是一份安穩與太平,是在江山飄搖、朝局動蕩之際求得清國與海外諸國的相安無事。一次次的戰敗、一份份條約的簽訂, 讓她害怕戰争,讓她不再具有戰勝的信心,她唯願在滿足諸國要求之後,各國可以講一些“仁義禮智信”,還大清一段太平歲月。在慈安眼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當年随鹹豐出逃熱河,一切的紛擾、屈辱,源頭都是載垣 (贊襄王大臣之一) 等人“不能盡心和議”,是他們将先帝、将大清推向了深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