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到問題後的本能反應,會決定職場發展的高度?

職場心态-認知篇

怎麼通俗的了解認知?

認知,是對待一個問題,本能的思考方式。

舉個例子,老闆抛出了一個問題,群裡的Team Leader,本能之下可能有這樣幾類回複:

畫外音:Team Leader,後文統一使用TL簡寫。

(1)這不是一個問題,不影響;

畫外音:可能是怕給自己部門找麻煩。

(2)不是我部門的問題,另一個部門請看一下;

畫外音:可能是怕老闆追責,先把鍋甩出去。

(3)我們先看一下,稍後回報;

畫外音:高下立判,不喜歡怎樣的TL,就别做那樣的TL。

管理認知,對待問題的本能反應,有可能決定一個管理者職場能夠到達的高度。

職場人,常見的有這幾類認知,對待同一個問題,ta們往往本能的做出不同的反應。

第一類:“抱怨型”

這類員工/管理者,遇到問題,往往歸咎外因,以“抱怨”為本能的應對。

例如:晉升沒有成功,ta會認為,評委都是傻X,沒有人是伯樂。

又例如:系統出了線上問題,ta的本能反應是,QA沒有測試到位。

再例如:績效不符合預期,ta會認為是TL的支援不夠,同僚不配合,下屬不給力。

ta們充滿負能量,不喜歡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不但自己不積極,還容易将負能量擴散給團隊,引導團隊和公司進行對抗,這類員工一旦發現,一定要及時T出團隊。

第二類:“積極行動型”

這類員工/管理者,遇到問題,往往歸因于,自己行動不夠,努力不夠,以此為預設的思維方式。

例如:沒有漲工資,ta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需要再晚幾個小時下班。

又例如:線上告警沒有及時發現,ta會認為,是自己應該更頻繁的check線上日志。

ta們态度端正,工作積極,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種正能量大機率會引導ta們走向成功。

但是,有少部分人,努力卻沒有成功,就有可能是方法不對,導緻效率低下。

遇到問題後的本能反應,會決定職場發展的高度?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努力,一切問題就能夠解決。遇到這類員工,要幫助和引導他們往更高的認知上走。

第三類:“找方法型”

這類員工/管理者,遇到問題,本能反應是,方法比問題多。

例如:項目頻繁延期,ta會思考,可能是流程不合理,配合不順暢,需求總變更等。

又例如:提測品質差,ta會思考,是不是員工能力不足需要培養,或者是不是能借助工具去提高代碼品質等。

這類員工,願意思考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最終找到優化的方案,把事情持續推動優化。ta們不但态度端正,而且解決問題能力很強。有态度,有能力,他們有潛力成為團隊一線、二線管理者,需要重點培養。

這裡,我們作為員工,同時作為管理者,需要反思,每當我們遇到問題,我們的潛在認知:

(1)是,态度端正,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2)還是,下意識的解釋,下意識的defence呢?

畫外音:認知決定高度。

在什麼情況下,“有方法”也解決不了問題呢?

此時,很可能是,找錯了問題!!!

“有方法”解決“正确的做事”。

然而,“做正确的事”更加重要。

第四類:“找方向型”

畫外音:或者了解為,戰略型思維。

例如:當項目做不過來時,有戰略思維的産品經理,不會立刻說“研發人不夠,要加資源”,也不會立刻說“必須加班加點多做幾個項目”,ta會思考:

(1)産品的核心名額,工作方向,工作目标;

(2)為了達成目标,可能有100個産品項目要做;

(3)這100個項目的投入産出,ROI分别如何;

(4)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應該先做哪些,後做哪些;

畫外音:對接這樣的PM,是幸福的。

管理者需要有經營思維,一味強調“人不夠”隻能說明缺乏成本意識,試想如果你是公司的CEO,你會無限的招人麼?

這類員工/管理者,他們往往具備很強的邏輯性思維,系統性思維,而不是想到一出是一出。遇到問題時,他們本能反應是,目标是什麼,達成目标的路徑是什麼,工作的方向是什麼,目前的主要沖突是什麼,最終找到目前“正确的事情”是什麼。

(1)是,找到目前的主要沖突?

(2)還是,盲目的執行呢?

總結

新晉的管理者,需要認同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專家到TL的角色轉變;需要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知的更新:

(1)拒絕抱怨;

(2)态度上,保持正能量;

(3)能力上,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4)方向上,具備邏輯性思維,系統性思維,找到主要沖突,為團隊設定目标并達成;

本文轉自“架構師之路”公衆号,58沈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