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在葉挺時期,新四軍的實權,按照黨中央的訓示,實際上由副軍長項英掌握。
不過,在不少人印象中,項英似乎評價不高。
那麼,項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著名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說:“項英也曾是負責把新四軍組織和訓練成為敵後最有效、最文明軍事力量的上司人之一。”他盛贊項英是革命戰火鍛煉出的“鐵人”。
對此,不少新四軍老戰士們也激動地說: “我們的副軍長項英同志無愧于‘鐵人’這個稱号。沒有這樣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出生入死、艱苦奮戰的‘鐵人’軍長,就難以想象能培育出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鐵的軍隊’。”
這個評價,是何其之高!
項英作為新四軍的建立者和主要上司者,勞工出身。他最先是搞勞工運動的, 在中共三至五大均當選為中央委員。他革命最堅決,最堅韌。《中國震撼世界》一書的作者、美國人傑克·貝爾登說:
“(他是一個鐵人)我不相信任何苦難,任何背叛以及任何不幸會傷害項英。”
項英在紅軍時在多數人眼中很“左”,但是他被王明撤過職。
紅軍長征前夕,項英仍為政治局委員,卻沒有參加決策長征的會議。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臨危受命,和陳毅被留下來,負責掩護主力紅軍轉移。在三年艱苦卓傑的遊擊戰中,他在與中央失去一切聯絡的困境中,頑強不屈,獨立進行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争。随後,他成為當之無愧的新四軍上司人。
組建新四軍時,博古和葉劍英因他長期和中央失去聯絡,不了解黨的政策,加上形勢變化很大,曾建議黨中央調他到延安學習一段時間,但是因為工作的需要,黨中央還是把新四軍的重任交給了他。
結果,項英在短短幾個月中把分散在八個省的遊擊隊統一起來,組建了新四軍。陳毅和鄧子恢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軍長葉挺也說:“在建軍中,特别是項英同志起着上司的決定的作用。”
新四軍組建後,項英以軍分會主任為全軍的最高決策者。他身材結實,是一副标準的軍人姿态,十分威武,說起話來聲音洪亮,铿锵有力。他表情上嚴肅莊重,但戰士們說:“一經接觸,則極其樸實熱情,平易近人,項英公餘之暇,和我們拉家常,開玩笑,一點也沒有首長的官架子。”
在新四軍中,多數人對他的的印象是:
“平凡、樸實、正直而又令人尊敬。豐富的革命經曆和優良的品質,在全軍将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項英30多歲都沒有結婚(1940年底結婚,十幾天就犧牲),個人生活簡樸。但在新四軍中,知識分子地位極高。軍醫處的醫生和護士中,最高待遇每月可得140塊大洋,大學生70塊,進階護士30塊,就是新四軍自己培養出來的護士每月也可得8塊,而他本人則和支隊長一樣,隻領5塊津貼。
他生活清苦,偶爾有點“美食”,首先想到的便是戰士。史沫特萊來到新四軍,他也是自己掏錢招待。
項英愛兵如子。1939年7月1日,他來文化隊檢查學員試唱《新四軍軍歌》。突然,日軍12架飛機竄到雲嶺,狂轟濫炸。在危急時刻,項英沉着地說:“你們先撤。”戰士們不肯,要副軍長先離開。項英急了,喝道:“趕快執行指令!”直到所有人全部疏散,他才離開。
幾十年後,新四軍老戰士們談起項英,還流着淚說:“皖南的三年,是我們走上革命道路、健康成長的關鍵三年。那時,我們都是些不太懂事的青年。但幸運的是,剛剛參加革命隊伍就遇到了這樣一位德高望重、誨人不倦的好首長。首長的言傳身教,使我們受益匪淺,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革命戰士。項副軍長的那種革命精神,至今都對我們産生影響。”
1940年5月,項英因與葉挺的工作關系沒處理好,受到中央批評,于是他請求辭職,要求中央派人接替自己或由袁國平代理。黨中央沒有同意,令他繼續工作。随後,上級決定新四軍由葉挺負責,派項英經重慶來延安參加七大。
因為項英是副軍長,需向重慶打招呼。不料,中共提出這個要求後,蔣介石卻不同意他去重慶。
因為蔣介石的拒絕,本來可以躲過皖南事變一劫的項英是以沒有避過。
由于蔣介石不同意他去重慶去延安,于是黨中央令項英随新四軍北撤,再經華北來延安。此時,項英雖未明令離職,但處于去留未定的不确定狀态,偏偏遇上新四軍在北撤問題上與國民黨顧祝同第三戰區發生争執,項英雖仍為主要負責人,仍有不少顧慮,于是遲遲不能決策。
1941年1月4日,他終于率領新四軍軍部北移,但是,轉移良機失去,6日遭到國民黨軍近十倍兵力的圍攻,戰至14日,全軍覆沒。項英和周子昆等人突圍後,在赤坑山被副官劉厚總謀害而犧牲。
對于項英,貝爾登稱他為“新四軍的靈魂”,項英“本質上是一個堅強的人物,他臉色黃褐,态度質樸,誠實而堅決。”
對于他上司的新四軍,國民黨軍一位将領曾對記者評價說: “新四軍在戰績上是比三戰區所轄任何一個集團軍要多到十倍,不僅在三戰區,在五戰區内,在遊擊戰的戰績上,也超過五戰區任何一個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