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漢會戰打得正激烈,國民黨抽調各戰區部隊于安徽、河南、江蘇、湖北等地阻擊日軍保護武漢國民政府,為最大限度去牽制日軍,國民黨第三戰區指令,挺進蘇南的新四軍(主要是粟裕率領的新四軍二支隊,粟裕任副司令)配合正面戰場牽制日軍從江蘇向武漢增兵。

粟裕不負衆望先後率部于當塗、蕪湖等地破壞日軍鐵路運輸,日軍萬萬沒想到,進入蘇南不足半年的新四軍很快就具備如此大的破壞力,是以不得不收起輕視之心。
8月,日軍展開報複性圍剿,駐南京日本華中派遣軍抽調4000人,騎兵500人,兵分八路向新四軍小丹陽根據地(粟裕二支隊駐地)圍剿,時刻保持警惕的粟裕得到消息後立刻制定反圍剿方案。
粟裕決定使用“敵進我進”的戰略,這四個字與毛主席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十六字遊擊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早在三年浙南遊擊戰時粟裕就屢試不爽,其主要方針并不是與敵人迎頭并擊,而是主力部隊跳出敵人包圍圈,即所謂的從内線作到外線戰跳,然後集中主要兵力殲滅敵人一路,化被動為主動。
“敵進我進”這四個字還能再創造奇迹嗎?面對敵人數倍于己的兵力,粟裕命二支隊一部西進襲擊當塗,以吸引日軍圍剿部隊,同時指令主力分散從敵軍間隙隐蔽突圍,并派一隊精兵向南京以南的陶吳和雨花台集結進攻;與此同時為配合二支隊反圍剿,陳毅率領的一支隊動員廣大地方武裝及人民群衆破壞南京周邊的京滬、京杭、鎮句、句丹等主要交通要道,以延遲日軍增援;為了給南京駐軍增加壓力,陳毅還指令根據地武工隊同時襲擾南京各大城門,一時間日軍南京指揮部告急電話響個不停。
就在日軍圍剿部隊到達小丹陽時不僅沒有發現新四軍主力,還收到南京方面的急電,通知他們不要找了,新四軍的軍旗已經插上雨花台制高點了,并且南京城四周到處都是新四軍;日軍圍剿部隊迅速調頭回援,這正是粟裕要的結果,新四軍各部迅速集結死死咬住日軍,等日軍回到南京城時,襲擾部隊早就撤了,南京城又恢複了平靜,此戰共打死日軍50多名,成功粉碎日軍圍剿計劃。
此戰充分證明粟裕于實踐中總結的“敵進我進”之遊擊思想同樣适用于抗日敵後戰場,打慣了正規戰的日軍根本摸不清粟裕的戰略意圖,好不容易攥起的拳頭全力一擊卻打空了,等你撤退時新四軍突然全部冒出來打你,縱使掌握着先進武器裝備也很難組織有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