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武漢已經相當的炎熱,但是對于中國來說,這個夏天一定要冷靜下來。蔣介石命人在居委會的小樓裡安裝了當時最先進的空調,在他看來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他沒法想象在一個渾身冒汗的地方大家能有心思讨論問題。有的可見蔣介石對細則看得非常重。
這次的會議用了很短的時間,檢讨了一下徐州和蘭封之戰,緊跟着就商讨接下來的武漢會戰。最先發言的是作戰廳廳長劉斐,他對進入夏天之後的敵情進行了分析。緊跟着就是情報廳廳長徐培根,補充了中國最新得到的情報。

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提到,中國軍隊這一次尤其要注意陣地之間的縱深配合。但是他的提議遭到蘇聯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的反對。
切列潘諾夫認為:從陣地攻堅戰的角度說,徐永昌的建議沒有問題。但是依據上海、南京戰敗的經驗,中國不可能在座孤城鬥獸。也就是說沒有解決縱深陣地的配置之前,中國軍隊沒有能力,跟日軍打攻堅戰。
不得不說,這個蘇聯人的提議還是有道理的,他也提醒了蔣介石。
切列潘諾夫又說:如果說徐州會戰是内線作戰的話,那麼接下來到武漢戰役就是一次外線作戰。
說到這次會議,我們不得不說的另一個人,參謀總長——何應欽。
從他的職務角度上來說,在這樣的會議上,他應該是發言最多的。但是事實上,雖然資曆非常老,他卻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尤其是蔣介石待的場合,他通常很少表态,就像相聲中的捧哏角色,一味地應和,最多的回答就是:好的。
其實何應欽這樣做也是有理由的。自1927年以來,蔣介石從來沒有善待過她,盡管官位很高,但是蔣介石從來不将他視為自己人。蔣介石被逼下野的時候,何應欽保持了沉默。西安事變之時,何應欽又想取代蔣介石,是以蔣介石基本放棄了他。
如果沒有8年的抗戰,何應欽一定是一個完全悲劇而平庸的人,單單是一個《何梅協定》,就會讓他黯淡一生。抗戰一年多來,它位于國民政府軍事中樞的,雖然看不到什麼棱角,但也兢兢業業。在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情況下,顯示出了自己的意志,也讓以前種種指責化為烏有。
在這個會議上他隻提了三點:怎樣在戰場上避免日軍的坦克,重炮和飛機。他覺得相比上海和徐州,武漢周邊的地理位置會更利于中國的軍隊。江北是大别山,江南是幕府山脈,會影響日軍坦克和重炮的使用,而鄱陽湖畔的贛北山區,常年多霧多雨,不利于日機的飛行。
最後所有的一切還必須有蔣介石拍闆:
蔣介石把豫南和贛北,化為與日本硬碰硬的地區,大别山的東方和北方皆為正面陣地,由江北的第五戰區部隊死守,也就是孫連仲的第三兵團和李品仙的第4兵團,由白崇禧親自指揮。
任命薛嶽為第一兵團司令,跟第2兵團司令張發奎,在長江兩岸作戰。
建立第九戰區,範圍包括湖北長江以南的部分,以及江西東北部和湖南省全部,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統一指揮,統轄薛嶽和張發奎兩個兵團。
上面的人事安排,就是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的骨幹力量。
這裡面有個小細節,需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陳誠這個人。
陳誠的軍事才能實際上非常有限,不适合當集團軍總司令,以前總指揮這樣的角色,更适合做一個組織全局,上司全局的戰區司令,可以說蔣介石的安排非常的到位。
蔣介石的黃埔系中,除了胡宗南獨立之外,黃埔系大部分分為兩撥,一波跟随陳誠,你不要跟何應欽。追随何應欽的,非常松散,因為不可能再有政治前途,唯一的破裂就是王耀武,他就會打通關系,又會打仗,這樣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追随陳誠的人,但構成了穩定的土木系,在國民黨内部是有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