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阿爾弗雷德·馮·瓦爾德澤伯爵(AlfredGrafVonWaldersee,1832-1904),在中國通稱瓦德西。德意志帝國第二任總參謀長,和他的前任偉大的沉默者毛奇和他的後任偉大的計劃者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伯爵相比,他在德國是以政治将軍聞名的,他的外号“狐狸”就說明了這一切。他為中國人民所知是他晚年擔任了有名無實的八國聯軍統帥。與此同時,還有一本三流的言情小說也加大了他的名聲。

話說,八國聯軍頭子瓦德西在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彙報情況時,指出:“中國的人,尚有潛在的生機。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日本等國,都沒有實力統治這片擁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國家(中國)。是以,瓜分中國這項提議,實屬下策中的下策。”英、法、奧等國的議員、外交官以及媒體均表示:“義和團事件可以作為前車之鑒,是以,‘瓜分’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都知道,從十九世紀開始,中國在固守自封中愈發衰弱,西方國家則乘着工業革命的飓風崛起。在此消彼長之下,曾經最強勢的大清國淪為任人宰割的肥羊,列強國紛紛對羸弱不堪的中國展開侵略。滅亡并侵吞中國,讓這片廣袤的土地成為殖民地,從中國擷取更加長遠的利益,這是列強國的終極目标。

可以說,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列強國仗着船堅炮利撬開了滿清統治者的牙關,迫使清廷與各國簽訂了多項不平等條約。從最開始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到後來的《馬關條約》,列強國從未放棄對大清這塊蛋糕的蠶食,通過軟硬兼施的方式掠奪了大片中國領土。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1901年,清廷被迫與十一個列強國簽訂的,最屈辱、最淪喪主權、賠款數額最大的《辛醜條約》中,卻沒有任何一條關于割讓土地的内容。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列強國考慮到長遠利益打算“放長線釣大魚”嗎?還是侵略者們“良心發現”了?亦或是列強國看到了中國百姓強烈的反抗意願?可以說,這些因素都有,但是,并不全面。且由本文為大家解釋,為什麼西方列強在草拟《辛醜條約》時,沒有将割讓土地寫在條約之中。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這裡,我們先來講講在《辛醜條約》簽訂前夕,中國百姓的反抗情緒。

1900年六月,英、德、法、意、日、奧、俄、比八個國家的海軍指揮官齊聚英國軍艦“百人長”号,他們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會議過程中,八國代表一緻同意:“組建聯軍,侵吞中國。”由于,聯軍的實力遠強于清軍,是以,列強對這場戰争的信心非常足。他們關心的,并不是戰争的勝負,而是在得勝後能夠收獲多少“意外之财”。至于能否打赢,列強均堅信這将是一次“十分順利的行軍”。

為了更多地擷取利益,各國艦隊統帥露出了狡詐的嘴臉,英國統帥西摩爾就是其中的典型。西摩爾打着“保護外國使館人員安全”的幌子,于當月十日帶領兩千名聯軍登陸,強行向西推進。侵略者的目标是北京城,他們想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北京,瓜分更多的利益。猖狂的侵略者叫嚷着,聲稱要:“在京城的使館内用晚餐。”那麼,戰争是否像外國侵略者預料的那樣一帆風順呢?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關于這場侵略戰争的具體程序,由于篇幅的原因筆者不便詳述,我們還是從當時國外媒體的報道中管中窺豹吧。俄國《新邊疆》的戰地記者米特裡全程目擊了這場戰争,并且,将自己的見聞寫進《八國聯軍目擊記》中。在這本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較為詳細的“廊坊之戰”的過程:

抵達廊坊後,西摩爾率領的英軍與清朝官兵随即開戰。當日上午八時,清軍的騎兵在步兵和火炮的掩護下,迅速殺向車站。然而,俄國水兵早已集結完畢,并列出“排隊槍斃”的陣型,對攻向車站的騎兵進行了數輪掃射,将清軍壓制在原地。

為了扭轉戰局,清軍将領采取了迂回繞後的方式,将騎兵調到附近的小村莊中,從右側包抄八國聯軍。然而,西摩爾早已在右翼安排了一支德軍,德軍見到包抄的清軍馬隊後立即對其進行輪番射擊,再次将清軍騎兵阻在原地。不得已之下清軍将領隻能指令步兵與敵軍正面交火,義和團也配合清軍發動進攻。

然而,在俄、德兩國的輪番射擊下,正面戰場的戰況完全呈一邊倒的态勢。清軍的槍法非常糟糕,他們的子彈打得過遠,隻對八國聯軍的後備隊造成了少量損失,八國聯軍前鋒受到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午一時,這場戰争以清軍的完敗告終,但西摩爾并沒有繼續進軍,而是選擇了撤退......

從這一事實可以看出,義和團和清軍雖然不能擊敗聯軍,但是,他們(尤其是義和團的拳民)悍不懼死的勇氣仍震懾了猖狂的侵略者。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當然,廊坊之戰隻是整場侵略戰争中的一個小小縮影。于此同時,在大沽口炮台、八裡台、老龍頭火車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捍衛家園的義和團拳民與愛國官兵将生死抛諸腦後,與侵略者進行了一場又一場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在此期間,清軍總兵羅榮光、聶士誠光榮殉國。

雖說,八國聯軍的戰鬥力全面碾壓中國軍隊,但是,頑強的中國人仍令統治者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随着戰況愈發激烈,河北、山東等地的義和團紛紛前往天津,以血肉之軀抵抗侵略者的槍炮。除了義和團之外,還有不少愛國群衆參與到這場戰争中。

根據文獻的記載,河北霸州的老百姓積極抗擊侵略者,三百名愛國群衆在這場戰争中捐軀。束鹿縣舊城的老百姓,更是抱着視死如歸的态度,與侵略軍肉搏,超過四千人犧牲。可以說,頑強的中國人粉碎了侵略者瓜分中國的大夢,對此,聯軍統帥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對中戰略。

于是,之後便有了所謂的《大沽宣言》,發表這份宣言的目的就是想消弭中國人對“瓜分”的疑慮。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中國群眾的反抗情緒使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打算,如果,将中國人的強烈反抗作為内因,那麼,列強之間的利益沖突就是外因。

根據文獻中對各列強國态度的記載來看,他們許多意見并不統一,畢竟,每個列強都是圍繞着“利益”為核心的,他們之間的利益目标難免會産生沖突。在鎮壓義和團的過程中,侵略者們既互相勾結,又在暗中勾心鬥角。在攻陷京城後,列強之間的沖突終于激化。

自沙俄建國以來,便始終對我國富饒的東北地區虎視眈眈,沙俄當局趁着聯軍侵華的契機,出兵侵占了東三省。不過,沙俄當局并沒有考慮到此舉竟會引發其他列強國的不滿,日、英、美三方的侵略利益受到直接損害,這三個國家立即将矛頭指向俄國。

在俄軍有所行動後,日本當局立即派兵進駐北韓,鉗制俄軍。與此同時,日本的外交官四處奔走,積極尋找反俄同盟。俄國的在華勢力愈發膨脹,英國人感到空前的不安。對于英國來說,阻止俄國繼續侵占中國東北是遠東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此時的英國已将主力投入到英布戰争中,沒有餘力對抗如日中天的沙俄。是以,英國隻能采取另一種方式限制沙俄,那就是:在外交上籠絡日本,支援日本對抗沙俄。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當然,除了直接的利益沖突外,列強對在華代理人人選的意見上也不能保持同步。

李鴻章能否擔任和談代表,各列強國對此各執一詞,争論不休。在八國聯軍即将攻陷京城時,清政府将一切重擔交到李鴻章頭上,讓他全權代理外交事務,與列強進行交涉。對此,各列強國的反應并不一緻。為了占據談判場上的主動性,迫使清政府認同沙俄入侵東北的合法性,沙俄代表承認了李鴻章的代表資格,并同意與中國和談。

為了取得主導地位,沙俄提出讓各國軍隊撤出北京的建議。然而,沙俄代表在提出這項提議後,立即遭到了除法國外的其他列強的反對。為了防止沙俄一家獨大,英、德等國對李鴻章出任議和代表持反對态度,并想方設法阻止清廷與沙俄進一步交涉。為了破壞和談,英、德等國提出了讓清廷難以接受的條件,那就是懲治的“罪魁禍首”——慈禧。

在這種情況下,列強必須找出一套能夠讓各方都滿意的方案。美國當局是“門戶開放”政策的謀劃者,是以,美國人始終對瓜分中國持反對态度,主張維持清朝的原狀。随着英國提出“門戶開放”這一照會,談判場上的形勢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再加上,慈禧始終對列強谄谀獻媚,表示要盡一切努力讨各國歡心。于是,各懷鬼胎的列強終于達成共識,在不追究慈禧責任的情況下,與中國和談。

八國聯軍得勝後,為何沒迅速瓜分中國?辛醜條約暴漏了他們的陰謀

綜上所述,列強起初并沒有瓜分中國的野心,隻是清政府的衰弱讓他們得到了這種機會。然而,由于中國軍民在這場反侵略戰争中展現出中國人頑強的一面,再加上,列強之間與日俱增的沖突,“瓜分中國”這項計劃流産,最後,列強将重點放在“以華制華”這項政策上。之後,列強便決定扶植中國政府作為自己的代理人,來鎮壓中國的人民。

自此,用中國人制服中國人,成了近百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慣用的伎倆之一。直到清朝滅亡後,列強又相繼扶植袁世凱、各地地方軍閥、蔣介石、汪精衛僞政權等勢力,以維護自己的在華利益。

雖然到了今天,這個“以華制華”的戰略方針,他們仍在實施。這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以美國為首的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台灣問題上,不支援“分裂”,也不對“中國統一台灣”發表任何明确的态度。其實,他們的目的,就是以台灣問題牽制中國的發展,并以此謀求本國在全球的戰略利益。

是以,這也是我國台灣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辛醜條約》、《列強的“以華制華”政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