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的趨勢成為必然,多能協同的發展對于確定電網安全可靠的運作起着決定性作用,由多種電源形式聯接而成的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是目前國内外研究的重點。以全新的網際網路體系化發展視角來分析能源網際網路的體系發展思路可以使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有成熟而全局化的參照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總結并将目前主流的網際網路次元體系應用于能源網際網路發展中并以網際網路思維定義能源網際網路中互動密切的源網荷儲四個環節中的個體位置,同時分析了網際網路和能源網際網路體系在個别次元上的差異。
1 網際網路次元體系
網際網路行業是目前發展最迅速、業态最豐富、産品疊代速度最快的行業,同時也是競争最為激烈殘酷的行業。巨大的競争使得隻有從消費側角度出發解決使用者在傳統模式下感覺不便利的問題并且把産品做得最出色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由于使用者的需求多種多樣并且随外界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提高,是以從消費側出發意味着網際網路公司時時刻刻都在面臨着如何讓産品和服務快速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存活下來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逐漸總結出一套相比傳統行業非常獨特的體系,在這種體系之下,各類業務即并行發展互不幹擾,互相之間又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即時連接配接捆綁對外提供服務,充分展現了1+1>2的作用。當各類型業務種類足夠多的時候,就能夠使自身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态鍊,生态鍊中的各類服務互相穿插使服務的種類通過排列組合衍生出各種變化,避免使用者因為需求的改變而導緻自身響應困難最終導緻使用者改用其他公司符合他們需求的産品。
目前社會上正在對于這套獨特的體系和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成功經驗總結為系統化的理論,稱之為“點線面體”體系如圖1-1所示,同時也代表了網際網路模式典型的次元化思維特征,需要将這套體系拆分成點、線、面和體四個次元進行分析。

圖1-1 網際網路次元體系示意圖
1.1 點
點的定義是體系内的角色,指的是每個使用者和每種服務,是整個生态體系内的最小組成機關。網際網路體系的點的顯著特點是同時包括了供給側和消費側兩邊的所有個體,核心思想上是認為供給側的服務是因消費側的需求而存在,展現了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的理念。
将每個使用者定義成點意味着點的分布極其廣泛,并且使用者作為點在體系内的位置也不固定,比如使用者能夠按照地域來進行區分、性别進行區分、職業進行區分也可以按照年齡段來進行區分,不同的社會角色使同一使用者在使用不同的服務時表現出的需求不同,加上單個使用者的同樣需求随着時間的推移也會變化和提升,造成使用者點在體系内的位置時刻在變但是從大數上來看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
服務的點的分布方式就比較簡單,主要是根據種類來劃分。由于使用者點分布的分散性造成使用者點的數量必然遠遠多于服務點,是以一個服務點會和大量甚至海量的使用者點連接配接,典型的如支付寶和微信。服務少使用者多使企業在開發服務時面臨兩種選擇,改變産品迎合使用者需求或開發新的産品滿足使用者需求。這種情況造成現在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服務都是以點陣的表現形式對外展現,使用者從産品中挑選滿足自己需求的進行使用,企業從背景可以判斷自己各類服務被使用者使用的密度來決定産品是否滿足了使用者的要求達到了完善或開發的目的。
1.2 線
線的作用是使點和點互相間産生聯系,其定義也包含多種情況,如使用者使用服務的過程、服務擷取使用者資料的過程、使用者和使用者通過服務産生關系的過程和單一服務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而需要體系内其他服務一起産生疊加效果對外提供服務的過程。
沒有線則點無法進行連接配接,從使用者使用服務的過程來分析,線的堅強程度代表了使用者使用服務的頻繁程度,也就是單個服務對使用者所創造的價值。從服務擷取使用者資料的過程來分析,線的堅強程度代表了服務對使用者需求的感覺程度,收集的資料越多,就越能從海量的使用者和難以統計的需求中歸納出規律為服務的拓展和改進提供參考。從使用者和使用者通過服務産生關系的過程來分析,互相溝通是人類最根本的需求也是各類技術發展的源動力,資訊時代的重大意義在于使溝通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和提高人類個體的線上性,是以從這個角度線的堅強程度代表了服務能否為人的互相溝通和群體溝通提供可靠的保障,這條線越為堅強,則使用者對于服務的依賴就越為緊密。
最後從服務之間的線進行分析,線的堅強程度代表各類服務間能夠做到互相整合的程度,因為不同企業間的服務因為需要維持自身使用者不流失往往互相間存在壁壘,是以在企業單個服務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時候經常隻能靠自身體系内的其他服務來補充,如果服務之間整合得好則既能各自獨立發展也能在需要的時候随時連接配接,除互相補充外最好的效果是産生疊加效應。典型的足夠堅強的線如淘寶和支付寶,兩種服務各自獨立發展但是能在使用者交易過程中互相疊加,使交易過程足夠安全可靠。
1.3 面
兩點就能形成一條線,兩條線以上就能夠構成平面,平台就此形成。平台的不斷形成也代表了各類網際網路巨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核心就是點和線的不斷排列組合過程中産生的疊加效應。
比如當使用者從網站購買商品時,就涉及到門戶網站、移動APP、電子支付、即時通訊工具、快遞服務等。即使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也很難找到同一種服務能夠滿足使用者以上所有需求,在國家大力推廣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加上交易過程涉及跨國交易時,又會産生貨币兌換、報關等新的需求。是以面的形成雖然起源是點和線的排列組合,使多種服務能夠同時疊加作用于不同使用者,同時平面一旦形成,随着平面内的各個點的互動的頻繁性上升和業務線的愈發堅強,也能夠倒過來促進平面的穩固,使單一平台上的使用者對平台上的各類服務産生極強的依賴性,畢竟數十個點所構成的平面和上萬個點構成的平面不管在服務組合的多樣性上還是使用者的依賴性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猶如使用者點因為社會角色時時變化的關系造成需求分布很不規律一樣,平面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能夠跟随使用者需求随時改變,當某個平面中的一系列服務即使通過組合也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時,這個平面就随之瓦解并通過引入新的服務或新的組合的方式結合使用者形成另一個平面。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跟随使用者需求變化而變化,并且變化過程中能夠最大化的利用到每個服務點的功能為每個使用者點産生足夠多的價值。使用者也會對自己的需求不斷能被滿足而對企業有極強的信任感、期望感和依賴感。
1.4 體
從點到連接配接點的線,到點和線構成的面,整個生态體系的次元不斷的上升直至通過各個平面而形成了整個體系。這個體系時時在變化,但是變化的根源始終圍繞着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這個唯一不變的核心。完整的生态鍊也正式形成,在這個立體的體系内同樣一個服務點可能根據使用者需求和其他服務組合而同時隸屬于多個不同的平面。而滾動的變化也為使用者點根據社會角色不同而産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平面,融入這個平面以讓平面中的服務滿足自己的需求。
随着使用者的變多、服務的變多和技術的發展,體系中的點将會越來越多,而點的越來越多使服務能夠産生更多的組合方式,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和提高使用者的依賴性,這種積極的變化通過使用者的傳播又會為體系增加更多的使用者點。最終使整個生态鍊體系形成一種健康而積極的滾動狀态。
1.5 網際網路次元體系的優勢
“點線面體”次元體系在應對外界包括環境和競争對手的挑戰時能夠帶來巨大的優勢。
人類的需求在随着技術的提高和環境的變化而愈發複雜而多變,次元體系将使用者和需求作為體系内的點來考慮,其變化始終圍繞着使用者的需求而滾動變化,當有新的需求産生時,通過發展對應的服務點并在服務和使用者間建立堅強的業務線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此外,平面的形成造成了服務的提供從單一化向叢集化發展,變響應使用者為擁抱和圍繞使用者,不同平面代表着不同的服務組合,最大程度向着滿足使用者所有需求的理想目标推進。
在面對競争對手的競争時,各個平面通過強而有力的連接配接線支援局部各個點的對抗,當對手開拓同領域的業務來争奪使用者時,這些業務往往來自于某個點,至多是形成某個領域的服務平面,這時如果生态鍊體系足夠豐富,就可以以自身的整個體系來對抗對手的某業務面或服務點,形成降維攻擊模式,在體系内的各類服務間通過組合乃至整合互相支撐和依靠,以整體的優勢來對抗對手某領域的攻擊和優勢,即使對手在某個領域即某個點或平面上占有優勢,使用者也會因為已經對整個體系形成信任和依賴而不願意轉投他處。
2 網際網路次元體系在能源網際網路中的應用
将網際網路思維應用于能源網際網路是未來的大趨勢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由于電網和網際網路在形式上有着極強的相似性并且作為國家電網公司的核心資産,如何來利用堅強的網架形成更多的價值服務是一個值得不斷研究和推進的問題。以點線面體的次元理論來分析能源網際網路的結構,特别是結合源網荷儲互動和多能協同,能夠充分的挖掘堅強電網已經具有的優勢并在這個基礎上探索發展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增值服務。應用後的能源網際網路生态體系如圖2-1所示:
圖2-1 能源網際網路生态體系示意圖
2.1 能源網際網路中的“點”
按照網際網路次元體系來分析能源網際網路中的“點”,點的組成由以下幾類組成:
(1)電源側的點:由各類發電廠包括燃煤發電廠、燃機發電廠、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站、水電站等,甚至包括使用者經過準許在自己住所建設的光伏發電設施。但凡是将其他能源形式轉變為電能的設施都可以被歸入電源側的點。
(2)電網側的點:由于電源側提供的電能大部分無法直接送至使用者處,需要通過電網的基礎設施進行升壓、降壓、換流等步驟,是以各類的電網側機關如變電站、換流站等構成了電網側的點。
(3)負荷側的點:負荷側的點主要由各類消納和使用電力的使用者構成,雖然定義最為簡單但其實最為不可控。使用者又能分成企業使用者和個人使用者,随着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普及,這種流動的負荷也是電網需要應對的挑戰之一。是以負荷側的點主要是擷取其他點為其提供的電力生産和輸送服務。
(4)儲能側的點:儲能這種點最為特殊,因為其獨特的作用時而作為負荷時而作為電源,對于未來的電網結構來說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總體來說儲能作為點的作用還是向使用者提供服務,雖然這種服務不太容易很明顯的察覺出來。
以上根據源網荷儲的定義和其在電力系統的位置來分類了4種點的表現形式,其實随着電力交易形式的複雜化,從其他角度來進行分類,4個種類顯然偏少,但是以源網荷儲來分類有個好處就是隻要在整個電力系統内,即使點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仍然不會偏離這4種作用中的一種,是以在目前的情況下根據産生的作用來進行分類是比較合适的。
2.2 能源網際網路中的“線”
對于能源網際網路來說,線的定義自然就是網架,電網網架越堅強則提供的電力供應和輸送服務就越為可靠,使用者就會對電網公司充滿信任和依賴。由于網際網路體系中的線主要指的是業務線,表現出的連接配接形式是以資料為代表的資訊流的連接配接,是以這個特點上和能源網際網路特别是堅強智能電網有差異,因為電力是一次能源,是大部分現代社會生産活動的基礎,是以相比資料流和資訊流,其輸送過程中所要求的連貫性和可靠性更強。
根據能源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結合網際網路次元體系,線的任務為連接配接包括源網荷儲4種類别的各個點,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多能協同的不斷發展,線所連接配接起來的點越來越多即源和荷的種類和數量都在不斷變多,是以作為命脈的電網的堅強程度就直接關系到體系内各個點能否互相溝通即電力能否被可靠的生産和輸送。
按照上一節中對于點的分類,連接配接起電源點和電網點的線在電力系統中稱為主網架,那配網這類線的作用就是連接配接起系統中的各類負荷點包括個人使用者和企業使用者,随着儲能電站的不斷建成,配網的堅強程度和靈活程度也會不斷增強以應對負荷點的多變,并在負荷因需求改變而發生波動時起到削峰填谷作用減輕主網架的壓力,是典型的通過增加局部靈活彈性降低系統壓力的架構方式。
主網架和配網兩條線各自獨立卻又緊密融合,核心目标就是使整個電力系統即能統一運作而又不失靈活,使能源網際網路為未來複雜的電力交易方式和多變的用能特征做好基礎設施準備,防止因電源結構變化和負荷種類變多而缺少積極主動的應對手段。
2.3 能源網際網路中的“面”
相比網際網路次元體系,能源網際網路的點和線的地位更為重要,這是兩者本質的差別。在網際網路次元體系中,點和線的不斷變化和連接配接非常頻繁并在這個基礎上以提供服務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個平面,但是對于能源網際網路來說,點和線雖然有變化但是絕不能發生無序變化的情況。
電網最主要的任務是確定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考慮如何發展新型業務和增值服務。是以能源網際網路的面的作用應該是基于排程和運作,拓展自身平面的出發點是能夠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多能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及時感覺電網的趨勢變化并提前預判調整運作方式來消除因平面内源網荷儲各類點的變化對電網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建設能夠同時考慮到電力系統穩定運作和消費側需求的能源網際網路的過程中,使針對可再生能源接入、新能源汽車充電、源網荷儲關聯、多能協同互補等各個生産平面和業務平面互相疊加産生積極作用,變堅強網架為堅強電網進而實作堅強智能電網的最終目标,使網架擁有健壯的骨骼的基礎上更有了聰明靈活的大腦而越發堅強。
2.4 能源網際網路中的“體”
能源網際網路最終必然是一個體系化的展現,網内的能源結構有傳統燃煤火電機組、水電機組、核電機組、燃機機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站等,結合電網為受端電網還是送端電網的特點包含大量的區外來電和向區外送電,如不以體系化進行建設則勢必在多種能源結構并行接入和多能協同運作的發展上産生瓶頸。
從業務發展角度進行分析,電力交易、用戶端APP、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等多個面向使用者的平台逐漸形成後,因為從個體角度都是獨立發展對外提供服務,看似互相之間聯系并不大,其實根源上都是能源網際網路建成之後以電網堅強網架為核心基礎設施保障下提供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增值服務。
是以從業務平台不斷形成的趨勢判斷也需要形成體系化思維模式來統籌發展業務平面,使各個看似獨立的業務平面除了獨立發展外能夠互相之間協調互補,發揮疊加效應,變獨立提供服務為整合為一個體系并叢集化的對外拓展延伸。
3 總結
能源網際網路的體系建設應該分為兩部分,技術體系和業務體系。在技術體系發展上的考慮與網際網路有所不同,集中于網架的發展和提高安全性及可靠性,以體系化的思維提前布局包括主網架、配網、變電站和儲能電站建設,形成能源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鍊,為提供包括電力輸送在内的各類服務做好保障。在業務體系發展上,充分考慮消費側的變化和用能結構的變化,外部資訊化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需求,結合國家政策方向及電網公司的規範要求,探索在有了堅強網架保障的前提下如何順應外部需求發展形勢來開拓各類增值服務,使電力供應服務可靠并且安全而靈活,使使用者覺得擷取電能并在消費電力方面更為便利和便捷,整個體系緊密圍繞使用者和擁抱使用者,使用者時時需要電力服務但幾乎忘記了自己本身已經成為了能源網際網路組成的一部分在發展過程中被統籌考慮。
參考文獻:
[1] 鐘華.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42-43.
[2] 曾鳴.智能商業[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第三部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