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東周列國志#王翦滅楚,帶着六十萬大軍足足訓練了一年,這才發動雷霆一擊,楚國最後名将項燕被打得一敗塗地。

秦軍的強悍,天下聞名,但秦軍也不是生來就會武功,其基層士卒大部分是自耕農和奴隸,如果不經訓練就上戰場,那不是取敵人的首級換取房子土地和爵位,而是送人頭去了:“士不先教,不可用也,以不教之民戰,是為棄之。”

王翦的練兵之道,實際是受了範蠡兵法的啟發,這才對麾下六十萬大軍進行了嚴格訓練,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按照範蠡的用兵之法和王翦的練兵之道,能否訓練超級戰士和武林高手?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按照《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和《東周列國志》的記載,王翦帶着六十萬大軍來到前線,建立起了堅固的營壘,不管項燕如何叫陣,他就是不肯出頭,如果楚軍逼近營壘,他就用一頓亂箭射回去。

在固守不戰的一年裡,王翦在幹什麼呢?他在給士兵改善夥食:“休士洗沐,日椎牛設飨,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

王翦不是來郊遊的,他麾下六十萬大軍吃飽喝足之後還要幹一件事,那就是“投石超距。”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讀者諸君不要真的以為“投石超距”隻一種遊戲,《範蠡兵法》對這種訓練方式有明确規定:“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

《範蠡兵法》已經失傳,我們隻是從應劭張晏等人給《史記》《漢書》所做的注解中能找到一鱗半爪。

我們看不到《範蠡兵法》,秦國大将王翦是能看得到的,是以他受範蠡啟發,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訓練方式:“投石者,用石塊重十二斤,立木為機發之,去三百步為勝,不及者為負,其有力者,能以手飛石,則多勝一籌。超距者,橫木高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賭勝。王翦每日使各營軍吏,默記其勝負,知其力之強弱。”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練過搏擊或有過軍旅生涯的讀者一定看出來了:王翦的訓練方式很科學,他用一年的時間,大幅度提升了士卒的力量和靈活度。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花哨的招式都是浮雲: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套路再好一磚拍倒——不管楚軍多厲害,王翦的士兵在兩三百步或者百步之内一石頭砸過去,什麼盔甲也擋不住。

每天都練習扔石頭,秦軍不但練出了沒羽箭張清的飛石準頭,而且還練出了超強的膂力,這樣的秦軍有了橫掃六國的實力:“山東(崤山以東)之士披甲蒙胄以會戰,捐甲徒裼以趨敵(赤膊上陣),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贲(與烏獲都是著名力士、勇士)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秦軍之是以敢這樣托大,是因為他們不但訓練有素,而且日子過得也很好:王翦每天都讓他們大吃牛肉,該睡覺睡覺該洗澡洗澡,這才保持了充足的體力和旺盛的鬥志。

王翦帶着數量占優、膂力超群、身手靈活而又悍不畏死的秦軍嚎叫着沖出大營,措手不及的項燕隻能跑路。

這時候可能有讀者要問了:石頭扔得又遠又準、跳得又高又遠,這就是超級戰士和武林高手?

這裡筆者要很遺憾地回答:王翦的普通士卒要是能活到現在,不用他自己大吹特吹,那也是“一代宗師”,他一拳打過去,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宗師”都會倒在地上,把兩腿伸得筆直。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在正史中,也真有投石超距成績優秀的名将堪稱超級戰士和武林高手,此公就是與陳湯齊名的甘延壽:“甘延壽字君況,北地郁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于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

關于什麼是“超距”、“拔距”,應劭、張晏、顔師古、孟康還産生了不同意見:按照應劭和張晏的解釋,甘延壽是跳高和投擲高手;按照顔師古和孟康的解釋,甘延壽除了投擲跳高很在行,還是一位近身格鬥高手。

顔師古認為應劭對投石的解釋是正确的,但是“拔距”不等于“超距”,甘延壽跳過羽林亭樓,那是“超距”,而“拔距”則是另一種訓練方式:“拔距者,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距以為堅而能拔取之,皆言其有手掣之力。超逾亭樓,又言其矯捷耳,非拔距也。今人有拔爪之戲,蓋拔距之遺法。”

秦漢兩朝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王翦是受範蠡兵法啟發,還是秦軍一直在訓練投石超距,這一點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從王翦和甘延壽的史料中,似乎能發現秦漢兩朝的超級戰士是這樣煉成的:每天吃牛肉,沒事就扔石頭練跳高。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熟能生巧,秦漢兩朝的士兵都有“武林高手”的本事,這豈不令後世許多“武林宗師”汗顔?當然,如果把功夫練到臉皮上,是既不會出汗,也不會臉紅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