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有一種曆史情懷就是各種追憶往昔曾在神州大地上出現過的強大帝國。秦帝國,作為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大帝國必然是我們追憶的重點對象。我們常常感歎秦帝國的絲絲細節和方方面面,我們也常常感謝秦帝國給我們留下的曆史烙印和寶貴财富,我們更常常假設秦帝國當年如果能這樣或許就不會那樣。不論種種感歎、感謝和假設,我相信大秦迷們心裡最擱不下的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當年席卷天下,吞并六國的虎狼之師為何會在秦二世時期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大秦帝國居然要靠一個擔任後勤工作的章邯帶領由刑徒和奴隸臨時拼湊而成的軍隊給予支撐。這個境況簡直比“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還要凄涼悲慘。即使後來王離帶領駐守河北的秦帝國正規軍回師中原,但已經再無往日威風。秦始皇完成統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爆發于公元前209年,這短短的十三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煙消雲散,隻留下了巨鹿城下帶着血腥味的滿城煙沙。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乃使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 ,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中寫到:“又使尉屠睢将樓船之士攻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這些史料都說明了大秦軍隊的去向: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用于了北伐匈奴和南征越人且陷入了對外戰争的泥潭,故而為“進而不得退,天下大畔”。因而後世很多人都把大秦虎狼之師的消失歸結于北伐南征,感歎北伐軍回師中原卻被項羽滅于巨鹿,更感慨南越趙佗割據自立而不回師救援。

其實趙佗表示很冤枉,因為大秦帝國真正的虎狼之師從來沒有抛棄過自己的國家,更沒有全部離開關中故土和中原地區。不論是回師中原的河北軍,還是留守在關中與中原的正常軍,他們都為保衛大秦帝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隻可惜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蒙恬所統領的三十萬北伐軍确實為大秦虎狼之師的一部分。這三十萬人曾參加過統一天下的戰争,乃是赳赳老秦的精銳之師。但是南征越人的軍隊卻和大秦虎狼之師并沒有多大關系。我的觀點如下:(一)《史記》對北伐軍的描述為:“始皇乃使将軍蒙恬發兵”,請一定要注意這個“兵”字,說明蒙恬帶的不是刑徒和奴隸,也不是一些其他非職業軍事人員。而《史記》清楚明白地寫着南征軍的構成為“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可見南征軍是臨時拼湊而成,雖和後來章邯軍的成分構成不太一樣,但性質大同小異。(二)《史記》記載北伐軍為三十萬,《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南征軍有五十萬。不論是三十萬還是五十萬,非始皇帝的之親信、沒有成功指揮過大型戰役,沒有建立過軍功,絕不可能掌大秦虎狼之師的兵權。蒙恬,将門之後,始皇帝的親信,又曾統軍指揮過滅齊之戰,官拜内史。不論是從血統和地位,還是從能力和信任,蒙恬能掌握大秦帝國三十萬虎狼之師都是說得過去的。而假設南征的軍隊也是大秦精銳的虎狼之師,那不論是屠睢、任嚣還是趙佗,都不可能被授予五十萬大軍的控制權。他們三人整合起來都比不上蒙恬及蒙氏家族在始皇帝心中的分量。别說五十萬,就是五萬大秦的虎狼之師都不一定能授予這三人指揮。(三)假設任嚣與趙佗所統領的是大秦虎狼之師,那麼趙佗不可能在中原爆發内亂,秦帝國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能控制部隊不嘩變。思鄉之情,落葉歸根乃中國亘古不變的傳統。這些都是大秦的子弟兵,親朋好友都在老家,豈能坐視不理,見死不救!(四)北方遊牧民族長期肆虐中國北方,秦人長期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知道其戰鬥力深淺,故派正規軍出戰予其痛擊。而越人當時的文明連遊牧民族都趕不上,還處于刀耕火種時期,是以秦帝國認為派遣雜牌軍出戰即可。是以結合以上四點,我得出的結論就是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确實被蒙恬帶走了三十萬北擊匈奴。而南征的秦軍和大秦消滅六國的正規軍沒有半點關系。秦帝國的虎狼之師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任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正常軍。

那麼秦帝國在關中地區和中原地區駐守的正常軍有多少兵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得先弄清楚秦始皇時期的秦帝國共有多少兵力。回顧一下《史記》,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滅楚,其中王翦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于我”,說明六十萬大軍乃是秦國能發動的最大機動兵力數量。秦趙長平之戰時,趙國出兵四十萬,那麼秦軍數量至少和趙軍持平。當秦昭王聽說白起絕了趙軍糧道,想一口吃掉趙軍時,秦王不得不“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說明秦昭王時期能承受的最大機動兵力數量還達不到六十萬。過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還提到:“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進一步說明秦國當時的總機動兵力并不見得比趙國高多少,撐破天也就五十萬,不然不會“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秦始皇的勝利是站在秦昭王的肩膀上,秦始皇時期的國力肯定比秦昭王時期強,軍隊數量比秦昭王時期多。但秦昭王時期已經基本完成秦國統一天下的蓄勢,而秦昭王逝世于公元前251年,離秦始皇發動統一戰争也就相距二十一年,秦始皇時期的軍隊數量即使有所增長,也不可能翻倍增長。是以秦始皇時期能夠用于作戰的正規軍數量應該就在六十萬上下。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既然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有六十萬之衆,蒙恬帶走了三十萬,那還有三十萬正常軍消失在了那裡?其實這三十萬正常軍從來沒有消失過,他們一直在關中和中原守護者自己的帝國,他們都曾在司馬遷的筆下活着,但是很快就被各路起義軍和劉邦消滅,最終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并把大秦正規軍一分為二,其中三十萬做戰時預備軍,這就是蒙恬帶走的那三十萬。另外三十萬大軍做國内正常軍,分散駐紮在整個大秦帝國的重要城市和關隘。賈誼在《過秦論》中就明确寫到:“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其實除了賈誼明确提到以外,司馬遷在《史記》中屢次提到大秦的國内正常軍,但因為項羽在巨鹿大戰中太光芒四射,讓我們忽略了劉邦和其他起義軍也不是吃素的本色。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關于大秦帝國這六十萬虎狼之師,項羽殲滅的是王離帶回來的河北軍,即秦始皇時期的戰時預備軍。劉邦和其他各路義軍殲滅的是鎮守在各個重要城市和關隘的大秦國内正常軍。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與秦軍戰,大破之,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李由乃李斯兒子,三川郡郡守。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乃以郦食其為廣野君,郦商為将,将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将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荥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南攻颍陽,屠之。”“南,戰洛陽東,軍不利,還至陽城,收軍中馬騎,與南陽守齮戰犨東,破之。略南陽郡,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

《史記·曹相國世家》:“擊趙贲軍,破之,圍趙贲開封城中。西擊将楊熊軍於曲遇,破之,虜秦司馬及禦史各一人。遷為執珪。從攻陽武,下轘轅、缑氏,絕河津,還擊趙贲軍屍北,破之。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戰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盡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峣關,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秦軍大破,遂至鹹陽,滅秦。”曹參的作戰曆程和劉邦的完全吻合。

《史記·陳涉世家》:“初,陳王至陳,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陽,入武關。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南陽複為秦。宋留不能入武關,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秦傳留至鹹陽,車裂留以徇。” “當此之時,諸将之徇地者,不可勝數。”

以上劉邦、曹參、宋留等人遇到的秦軍都絕非章邯的雜牌軍與王離的河北軍,乃是大秦帝國的國内正常軍。而且這些正常軍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并非一觸即潰。劉邦也多有攻城與交戰失利,宋留更是攻不進武關,反而送了自己性命。是以,大秦的這三十萬虎狼之師從來消失過,他們堅守在荥陽、南陽、開封、白馬、曲東、新蔡、宛城、武關、藍田、陽武、峣關等各個重要城市和關隘,他們為大秦帝國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大秦帝國虎狼之師消失真相揭秘:絕非南征北伐這麼簡單!

為何這六十萬大秦虎狼之師在項羽、劉邦和各路起義軍的攻擊下會灰飛煙滅,失去了往日的雄風。就像賈誼《過秦論》所說:“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時也勢也,始皇機關算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先說王離的河北國防軍。這支軍隊比國内正常軍更有戰鬥力,因為一直在河北戍邊。但是這支軍隊遭遇了統帥蒙受不白之冤而死,士氣已經遠不如當年,未戰已經輸楚軍一籌。再加上王離的軍事指揮水準也遠不如蒙恬,故再輸楚軍一籌。即使這樣,這支軍隊仍舊具有懾人的戰鬥力。造成這支軍隊徹底毀滅的是由于章邯挾私利坑害王離,與王離貌合神離,最後造成王離彈盡糧絕,孤軍被滅。關于這點我在本文不再累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我的舊文《秦帝國最精銳的河北國防軍為何會在巨鹿敗于項羽?真相簡直太坑!》。

再說大秦的國内正常軍。解放戰争時期為什麼蔣介石的軍隊打不赢我們解放軍。因為毛主席教導我們“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标。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複多次才能最後地保守或奪取之。”而蔣介石作為當時的政府首領,不論是從國家政府形象上,還是從大地主與大資本家階級利益上,以及“舍不得丢”的人性上,他都必須分散部隊收複每一個重要城市和關隘,也必須分散部隊鎮守在每個重要城市和關隘。他想保住每寸土地,卻最後什麼都保不住。而我們解放軍沒有政治包袱和思想包袱,以殲滅有生力量為目标,反而人地皆得。在整個戰略上我軍與敵軍是一比十,但在每個具體戰役和戰鬥上,我軍與敵軍都是十比一。是以我們看很多解放戰争時期的影片,蔣介石都要求部下尋求我軍主力決戰,他們打不開這個死結。

回到秦末,大秦帝國遭遇了蔣介石同樣的痛苦。秦始皇把軍隊分散在各個城市和關隘,以為這樣是最保險的。他那能料到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呼,全國到處都是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每個城市和關隘的守軍都很難互相支援,因為每個守城将領自己的稀飯都還沒吹冷,哪有精力去救别人。而每個城市和關隘的秦軍卻常遭遇數倍于己的起義軍。運氣好點的,遇到戰鬥力差的起義軍,尚且能夠破之,如吳廣、宋留之輩。但是遇到數倍與己的狠角,再是鐵打的也扛不住呀,比如遇到了曹參和樊哙等人。更讓秦始皇不能預料的是,秦朝鹹陽中樞也出現了問題,李斯不在了,蒙毅不在了,馮去疾也不在了,他留給兒子的股肱大臣們都不在了,隻剩下了一個趙高。不論是國内的三十萬正常軍,還是河北的三十萬戍邊軍,在趙高手上都不能形成有效配合和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叢集力量。是以人算不如天算,始皇帝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誤了大秦帝國的卿卿性命。

賈誼總結得好:“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以毛主席教導我們:“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衆,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衆。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大秦帝國丢掉了群衆,即使白起、王翦再生,也不一定能守得住這個天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