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秦國打得傷了元氣。此後,不僅受到秦國軍隊的屢次進犯,而且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侵趙獲利。
其中燕國更是蠢蠢欲動,公元前251年,燕王聽聞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均被秦将白起坑殺,國内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于是派栗腹為将,領兵60萬,戰車2000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栗腹令部将卿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鄗。為什麼燕國這麼急不可耐的要攻打趙國?
戰國中後期,秦昭襄王在相國範雎的建言下,使用遠交近攻的國策。自此之後,不知何時起,諸侯國紛紛效仿,将遠交近攻定為基本國策。

趙國的西面是秦國,東北面是燕國,這秦、燕兩國互不接壤,于是便成了遠交近攻的盟國,共同對付夾在中間的趙國。
燕國國力遠不如趙國,于是燕國就屢屢乘趙國與秦國大戰之際,發兵從趙國背後進行偷襲。
趙國與燕國,本來像兩個和睦的鄰居,自公元前313年燕昭王即位起,一直到公元前265年,半個世紀沒有交兵。
在這半個世紀裡面,趙國與燕國大多數時候都是盟友,五國伐齊的主将樂毅兼任趙、燕兩國的相國,是以趙、燕兩軍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内,處于一種互相合作攻打齊國、抑制秦國的态勢。
趙、燕這對好兄弟,反目為仇是因為一個齊國人。
公元前265年,趙、齊兩國結盟之時,趙國曾用齊國人田單為将,攻克了燕國四座城池。
雖然這一事件田單的個人色彩比較隆重,并非趙燕兩國交惡的表現,至少趙國人認為自己沒有繼續向東北攻打燕國的設想。
但趙國這一次不太慎重的出兵,給燕國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破壞了半個世紀的趙、燕盟約,燕國上下産生南下攻趙報複之心。
可是趙國太強大,燕武成王不敢動手,燕國逐漸就靠向了秦國一邊。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公元前251年,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刺探趙國虛實。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均被秦将白起坑殺,國内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國名将樂毅之子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他派栗腹為将,領兵60萬,戰車2000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栗腹令部将卿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鄗。
此時趙國的情況确實如栗腹向燕王報告的那樣,青壯年皆死于外,國内隻剩下老弱病殘。面對壓境的燕國軍隊,趙孝成王下令國中男子年滿十五歲者全部參軍,并從駐守在北方的名将李牧那裡調集部分軍隊,加上長平之戰時剩下的軍隊,總共湊夠了25萬人。趙軍統帥由廉頗擔任,廉頗分析了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人多勢衆,但驕傲輕敵,加上長途跋涉,人困馬乏,應當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
廉頗遂指令部将樂乘率5萬軍隊堅守代,吸引攻代的燕軍不能南下援助,自率20萬主力部隊迎擊燕軍主力于鄗。年輕的趙軍将士在廉頗的帶領下,同仇敵忾,奮勇殺敵,大敗燕軍于鄗,栗腹也被趙軍斬殺于陣前。攻代的燕軍聽說主力被擊潰,主将被斬殺,軍心大動,樂乘趁機率軍反擊,迅速擊敗燕軍,活捉燕将卿秦。趙軍追擊500裡,包圍燕都,燕王隻好割讓五城求和,趙軍始解圍而還。
趙國軍隊大敗燕軍有着很大的意義,它使其他諸侯國不敢輕視趙國的實力,避免了被群雄分割的危險,同時也使趙國軍隊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另外,這批用燕軍刷了經驗的趙國年輕士兵們,在日後的抗秦戰争中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