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看點:退出中國8年後,谷歌靠一款小程式再度挑動全中國網民。

谷歌最近狠秀了一把存在感,前一刻還因安卓系統壟斷事件被歐盟處以數十億歐元的天價罰單,後一刻就憑借首款AI微信小程式“猜畫小歌”占領了微信朋友圈。“猜畫小歌”是怎麼做到20秒内就識别出各種“靈魂畫作”?本文将揭秘它的前世今生和技術來源,原來早在2016年,谷歌就曾經試水過一衆類似AI你畫我猜的小遊戲,而這些新奇有趣的AI應用背後,其實還與谷歌内部一個特殊的組織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是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八年後,在大陸首度推出第一款迷你小遊戲,這款小遊戲已經點燃中國網民參與的熱情,成為新的現象級産品。沒有大V加持,沒有鋪天蓋地的硬廣,谷歌官方微信公衆号“谷歌黑闆報”推送的一篇文章讓朋友圈瞬間變成各種靈魂畫手展示才藝的舞台。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猜畫小歌”使用神經網絡技術,能在20s内識别各種或簡易或潦草的手繪圖,賦予了許多靈魂畫手手繪的熱情。在大家熱情滿滿地曬畫圖闖關成績的同時,也有聲音懷疑谷歌是要借此收集大量免費的手繪資料來更新他們的AI系統。

引爆朋友圈的AI猜圖小程式

“猜畫小歌”是基于谷歌AI圖像識别技術的繪圖遊戲。雖說類似于“你畫我猜”,隻不過塗鴉的人是你,和你合作的猜畫人卻變成了AI。給你一個物體名字(比如狗、鞋子、埃菲爾鐵塔、蒙娜麗莎),讓你20秒勾勒一幅簡筆畫,AI小程式就能猜出你畫的什麼東西。如果你的畫作被AI成功猜出,就能順利進入下一關;反之,遊戲結束。如果連續多輪被猜中,你将有機會榮登排行榜高位。

除了識圖功能之外,“猜畫小歌”還配有接地氣的語音功能,一旦開始放飛自我走“寫意”路線,你就可能聽到經典的谷歌女聲“你畫的啥玩意“、“我真的看不懂”等傲嬌的吐槽。

小程式的遊戲規則多少令人有些不解,由它指定名字讓玩家畫,它自己再來猜,這不是開外挂作弊嗎?

于是,智東西進行了新的實驗。分别在指定命題下畫其它物體或直接寫下文字。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結果證明,谷歌的AI真得挺乖,純憑輪廓猜圖,沒有走“偷工減料”的捷徑。

當你的畫作被AI成功識别後,你就可以點選檢視其它玩家的畫作。果然微信藏匿着各種靈魂畫手,在“長頸鹿”、“胳膊肘”、“駱駝”命題下充斥着各種迥異的畫風。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許多玩家都産生了疑惑,為什麼我都看不出來是什麼東西,谷歌AI卻能猜出來?這就要歸功于AI系統使用的技術。

“猜畫小歌”背後的技術

“猜畫小歌”由來自Google AI的神經網絡驅動,該神經網絡源自全世界最大的、囊括了超過5000萬個手繪素描的資料群,能在規定時間内識别玩家的粗略塗鴉。

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 NN)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機器學習技術,也是深度學習的基礎。它是是一種模拟人腦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的數學模型或計算模型,用于估計和拟合函數,由神經元、參數和偏置項三個部分組成基本架構。

在人類看到物體時,會主動将物體歸到某些類别。比如說看見一隻金毛,大腦會根據中樞神經的指令,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進而判斷出棕色、聰明、溫順等特征并意識到它是金毛。神經網絡能做到的,就是讓機器接近大腦去“思考”,通過大量積累表象資料,能夠憑借直覺感覺表象資訊。

神經網絡之父、深度學習鼻祖Geoffrey Hinton曾介紹道:“很多沒有任何邏輯支援的知識都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換成機器,情況也同樣如此。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有大量案例和具體意義,因而神經網絡的優點也就在于此。”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神經網絡之父、深度學習鼻祖Geoffrey Hinton

神經網絡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應用尤為廣泛。通過以大量的圖像資料集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和優化,用神經網絡識别圖像中的物體已經不再是難題。比如在“猜畫小歌”中,AI從大量的已被标注的手繪資料中學習到每個分類的核心特征,了解人們每一筆的下筆走勢等細節。被訓練好的AI系統從接收到的粗略輪廓中提取比對的特征資訊,進而識别出所畫的物體。這一點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有展現,在畫簡單物體時,剛勾勒幾筆,AI就能識别出來,而對于較複雜的物體,AI識别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去判斷。人類來說看不懂的神奇畫風,對于見過5000萬手繪圖的AI而言或許隻是小菜一碟。

雖說“猜畫小歌”是讓我們手繪讓AI猜,但AI早已具備了自己畫畫的能力。基于和“猜畫小歌”相同的谷歌Quick, Draw!資料集,去年Google Brain的科學家David Ha和Douglas Eck釋出一種新型的循環神經網絡(RNN),它不僅能識别人類畫的物體,還可以學習自己畫畫。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這種被稱為Sketch-RNN的RNN将從來自Quick, Draw!的大量被分類的人類手繪中收集全面的手繪資訊,包括每一筆的順序和方向,經過訓練可以生成新的圖畫,還能補充人類沒有完成的草圖。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這種技術可以帶來有趣的應用,例如幫助藝術家和平面設計師在他們的工作中提出更創新的想法,甚至可以教人繪圖。

A.I.Experiments與谷歌創意實驗室

其實“猜畫小歌”并不是創新之舉,早在2016年谷歌就已經推出了網頁版猜畫小遊戲Quick, Draw!。Quick, Draw!則是在20s的時間内畫出指定物體并讓AI判斷你畫了什麼。這次的小遊戲更像是Quick, Draw!的封裝在小程式的大陸本土化變種。剛釋出不到六個月,Quick, Draw!就讓全世界網民都沉浸其中。數百萬玩家的塗鴉已經被陸續收錄到手繪資料集中,并為正在開發的新神經網絡訓練提供樣本。

Quick, Draw!來自谷歌在2016年11月上線的A.I.Experiments網站(網址:

http://aiexperiments.withgoogle.com/

)。A.I.Experiments由由谷歌創意實驗室(Creative Lab)的程式員、設計師、創意師共同建立,旨在使使用者通過趣味性體驗和遊戲輕松了解AI最新技術。無論你是專業算法工程師,還是剛入門的程式設計愛好者,都能在這個平台上輕松上手建立自己的AI實驗。目前在這個項目網站上已經積累了上千個AI相關的産品,範圍包括圖像、聲音、資料等許多方面。

去年谷歌已釋出從Quick, Draw!獲得的資料,向公衆展示1500萬人如何同時畫一類物體。開發者可以用這些開源資料開展任何基于計算機視覺的AI項目。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谷歌創意實驗室的創意師、負責獨立遊戲開發的Jane Friedhoff曾表示:“其中所有資料都在不斷豐富我們的AI系統,為機器學習提供訓練樣本。”

谷歌創意實驗室表示,A.I. Experiments不僅為廣大使用者提供了訓練谷歌神經網絡的平台,還是谷歌“以AI為核心”計劃的有效實踐方式,希望通過平等開放的平台和開誠布公的讨論,讓人們通過體驗對機器學習技術有更多的了解和更理智的思考。

體驗樂趣or收集資料?

小程式頁面顯示,“猜畫小歌”的開發主體為谷歌資訊技術(中國)有限公司,被歸為在校教育類别。谷歌表示,“猜畫小歌”旨在讓使用者了解和體驗AI的樂趣。

部分使用者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以更為冷靜警惕的态度看待這款AI小程式,認為它的推出是利用玩家的好奇心和求生欲為谷歌積累更多的免費手繪标注資料,或者說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成為AI系統的“訓練師”之一。

猜畫小歌技術解密!推出一天 中國網民“瘋”了

對于這一疑惑,這款小程式的開發者表示,其實是大家想多了。為了讓AI能猜大家的畫作,他們已經提前給AI模型喂了大量的資料,是以除非大家的畫作能達到一定量級,否則不會對AI本身造成重大影響。

除了現有玩法外,“猜畫小歌”對戰功能、圍觀功能以及多人一起的群毆模式等更多的社交功能正在開發中,大家可以繼續關注這款小程式的成長。

結語:AI小程式激起小浪花,谷歌或将踏浪而歸

自2010年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谷歌的大部分服務與應用程式都被關在大陸門外。來到中國,就要按中國的規矩辦事,谷歌顯然已經吸收了之前的教訓。如今,谷歌的一些應用程式已經在陸續重登這片土地。去年,谷歌翻譯安靜複出。今年5月,谷歌與中國四家第三方應用商店合作,推出中國版Files Go裝置管理應用程式,并将AR和VR開發套件傳遞予小米應用程式商店,

今年1月,谷歌宣布和騰訊達成專利許可協定,意圖在中國市場進一步合作。上個月,谷歌還向中國第二大最有價值的電子商務公司京東投資5.5億美元。

每天都有數億活躍使用者在使用微信服務,近日微信團隊公布最新資料,微信小程式數量已經超過100萬,每日人均打開次數4次,54%的打開次數都是使用者主動打開。微信小程式的生态繁榮,為谷歌在中國提供了新的立足點,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繞過Google Play和蘋果的App Store接觸到谷歌AI技術。

雖說“猜畫小歌”小遊戲的目标很低,但這将成為谷歌在微信紮根的第一步,未來很可能基于微信這個平台推出更重要的應用程式或服務。

不過随着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制度和中國對美國科技公司審查的加強,谷歌的進一步擴張依然前路坎坷。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7-19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智東西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