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德新葉古村:農耕宗族 草昆幽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郭聞

建德新葉古村:農耕宗族 草昆幽蘭

建于南宋嘉定年間的杭州建德新葉古村有着很多頭銜及贊譽:中國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中國古村落完美活标本、國内最大的葉氏聚居村……

參與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新葉村研究者葉志衡先生則這樣評價:“它是農耕宗族文化的活标本。”作為從新葉村走出去的學者,葉先生的評價顯然是中肯而貼切的。

在新葉村,有宗祠、書院和田地,這是中國古代大型村莊聚落的生存根本,也是構成農耕宗族文化的三要素。而又由它們,構成了古代中國最核心和堅實的社會基礎。

是以,如果看懂了新葉村,也就看懂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看懂了古代中國。

800年傳承,13座祠堂

看懂新葉村,要從它的建築看起,這也是遊客們第一眼最易被震撼的地方。

新葉村的古建築儲存非常完好且幾乎是成片留存,而不像有些古村,老建築隻是作為點綴的存在。上世紀90年代初,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志華被這裡的鄉土建築和文化所深深吸引,經過潛心研究,寫成了第一本中國鄉土建築研究作品《新葉村》。

為什麼新葉村的古建築能夠曆經800年而完整地儲存下來?這顯然不是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到的,而是整個村葉氏族人的整體信念所緻。這就要說到村裡最顯眼的13座建築——葉氏祠堂了。

在現存的古村落中,有一兩座宗族祠堂不罕見,但一個村裡儲存着13座同姓祠堂,那就十分稀奇了。

新葉村,是葉氏族人的聚居地,最早時,是由一代先祖葉坤入贅此地的夏氏,後來夏氏嫌棄土地貧瘠整體搬遷,葉氏族人則留在了此地。

新葉村建于南宋嘉定年間,由于村子以村後的玉華山為主山,是以新葉村子系被稱為玉華葉氏。奠定新葉村的總體格局和建築秩序的是始祖葉坤之孫葉克誠。他在村外西山崗修建了玉華葉氏的祖廟——西山祠堂,并修建了總祠有序堂。之後,葉氏族人便以有序堂為中心,逐漸建起了房宅院落,成為了新葉村的雛形。

800餘年下來,葉氏族人經過多次分支立派,各支派一般都要建立自己的分祠堂以祭祀本支派祖先。這就是新葉村祠堂衆多的原因。雍睦堂、崇仁堂、崇智堂、榮壽堂、旋慶堂、崇義堂……就是不同時期建造儲存至今的支派祠堂。而其中崇仁派的崇仁堂是規模最大的祠堂。整幢建築坐南朝北,始建于明宣德年間,一共有四進。

如果要研究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流傳變遷史,新葉村也是一個絕佳的研究樣本。在這裡,有完整的宗譜可以查證,有記錄了曆史的實物建築可以觀摩。

在2000年之後,關于新葉村老建築的去留及保護,一直是村民們的心頭大事。彼時,在村民們的四方奔走下,新葉村建築的保護困境屢屢見諸報端。曾在新葉村做了長期考察的陳志華教授也對新葉村民居的保護十分關心,幾番呼籲。最終,新葉村的老建築得到了修繕和保護。

2007年,建德市政府啟動了新葉古村落綜合保護工程。

建德新葉古村:農耕宗族 草昆幽蘭

山野草堂,不忘書香

新葉村雖曾是一個封閉的宗族社會,但宗族的文化傳統并不封閉,正如江南許多宗族世家一樣,葉氏人從宗族建立直到現在,都十分重視子弟讀書,以耕養讀。

這一傳統要從葉克誠說起,他為村子的發展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後來也被證明是正确的決定——要讀書。

當時的新葉村還僅有50餘人,他卻花重金在村旁的道峰山下建了一座“重樂書院”。更大的手筆是,葉克誠還邀請了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浙東學派中堅金履祥為書院新生舉行隆重的開筆禮。而新葉村如今的形制,也正是金履祥的手筆,他根據村落所處位置,以五行九宮布局,設計了“山起西北,水聚東南”的建築格局。

随金履祥而來的還有二三十位文人雅士,并在書院附近定居下來,這些讀書人的後裔後來逐漸形成了裡陳村等村落。

至今,村裡的老人提起葉克誠這位祖先時,聲音裡都充滿了自豪。

葉氏族人在繁衍了幾代人後,在明代萬曆年間,為了進一步鼓勵村人讀書,新葉村又在村口建起了抟雲塔。其名取自《莊子》中的“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以鼓勵人們努力讀書,青雲直上。塔建成後,葉元錫中了進士,他将自己的學習經驗寫成《勉兒曹》,供子孫借鑒,傳承文風。

在清朝同治年間,為培植文運,村裡在塔的一側,又建造了一座文昌閣,裡面供奉着文昌帝與文曲星,是村裡最華麗的建築之一。直到今日,每年九月新學期開學時,文昌閣内都會舉行開筆禮,孩童們朗誦《勉兒曹》:“壯學幼行宜自勉。”

繼重樂書院之後,為了友善村裡葉氏本家子弟讀書,村中又開辦了義學、私塾、官學堂等,甚至不惜将最早的祠堂玉華葉氏的祖廟西山祠堂騰出來做了國小校。“我清楚地記得,2009年回鄉時,看到對考上大學的孩子仍有獎勵,名字被寫在大紅紙上張貼在有序堂的門口。”葉志衡先生說,重學傳統由此可見一斑。

建德新葉古村:農耕宗族 草昆幽蘭

新葉草昆,山香幽蘭

如果說古民居是新葉古村的“形”,那麼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則為新葉古村落增添了獨有的“神韻”。

浙江是南戲故鄉,是戲劇大省,所謂“一部戲劇史,半部在浙江”,列入省非遺的傳統戲劇就有56項。但以一個村為一種劇種中的聲腔命名的,在全國也隻有新葉昆曲(又稱新葉草昆)。

随着清朝年間昆曲在士大夫階層的衰落,它卻同時在底層獲得了生命力。昆曲發展出了獨特的一支——草昆。新葉草昆成形于清道光年間,村上有個昆腔坐唱班,叫“義慶會”,用的是昆曲曲調,卻采用了當地方言演唱,使得本地鄉民都能聽懂,常常在建德和蘭溪等地農村演出,演出的劇目又多是《西遊記》等熱鬧的武戲,頗受百姓歡迎。鼎盛時,方圓四五十裡,隻要有廟會,戲班都會被搶着請去。新葉草昆有了“山香幽蘭”的美譽。

上世紀六十年代,會唱新葉草昆的非遺傳承人日漸凋零。2009年,新葉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遺”,搶救性發掘和複活工作也随之展開。随着老劇本的重新發現,對年輕一代的藝術培養也開始了。

2009年,新葉村所在的建德大慈岩鎮大慈岩中心國小成立了“新葉昆曲少年班”,2010年成立“新葉小新星昆劇社團”,2012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

就在上個月,大慈岩中心國小因傳承新葉昆曲,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中國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文中有戲,戲中有文,識文者看戲,不識戲者看文;音裡藏調,調裡藏音,懂音者聽調,不懂調者聽音”,新葉村中挂着的這幅楹聯,就是對新葉草昆的最好寫照。

建德新葉古村:農耕宗族 草昆幽蘭

古村名片

新葉古村位于建德市,距今已有八百年曆史,是浙江省内儲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緣聚落建築群之一,曆代以農耕為主,耕讀傳家,為浙西地區典型的農耕文化村落。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宗族政治的理想範本——建德新葉古村落史研究》(安旭)

●《新葉古村落研究》(葉志衡)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