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1934年11月的一天,重慶市秀山縣雅江鄉車田村來了幾個穿着紅軍服裝的士兵。

兩名紅軍戰士擡着一個傷員,在一名紅軍軍官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個偏僻的小村子。之是以來到這個村子,就是因為這裡位置偏僻,隻有幾戶人家,四周都是大山。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幾個紅軍戰士擡着傷員來到這裡,就是想要把這名受傷的紅軍放在一個老鄉家裡養傷。

紅軍戰士來到了一戶人家門口,敲了敲門,用平和的聲音問道:“請問有人在家嗎?”

不一會兒,門打開了,開門的這個人名叫李木富,是村子裡的一個農民。為人厚道老實,以前還是一個裁縫,現在也會做些裁縫手藝。

這個村子平時就沒什麼人來,這一下突然來了好幾個人,還穿着軍裝,拿着槍,一下就吸引了村民的目光。

李木富見到這幾個人,看他們穿的衣服,瞬間就明白他們是紅軍。他的心裡頓時感到一絲慌張和害怕,因為民團早就來過,嚴令不許和紅軍接觸,還告訴他們發現紅軍立刻報告。

一個紅軍戰士對李木富說道:“老鄉,我們一個戰友受傷了,能不能放在您家裡養傷?我們給您付錢。”

李木富并不在乎那點錢,他明白如果把這個受傷的紅軍接進來,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他看着擔架上奄奄一息的那名戰士,心有不忍,答應收留這名戰士。

見這名老鄉同意了,其他幾個紅軍戰士趕緊把人送進家門,他們對李木富表示了真誠的感謝,留下了一些錢财。

随後就和擔架上的那名小紅軍告别,在一片不舍中,他們轉身跑出了村子,前去追趕大部隊。

在之後的日子裡,李木富熱心地救治那名小紅軍。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冒死救下的那名小紅軍,時隔49年後回來報恩了。

隻不過當初的小紅軍,已經是一名開國将軍了,他就是開國少将

段蘇權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圖 | 段蘇權

李木富冒死救下段蘇權,多年後段蘇權再次回來,找到李木富,向他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在段蘇權将軍和重慶農民李木富之間,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情分。

那麼,當年段蘇權是怎麼受傷的?在養傷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他和李木富之間又有什麼情緣呢?

這一切還要從段蘇權受傷開始說起……

(一)負傷緻殘

1934年,國民黨對紅軍各大根據地進行“圍剿”,敵人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加之人數衆多,我軍形勢不容樂觀。

同年10月,中央蘇區決定進行戰略轉移,八萬多紅軍開始長征。與此同時,其他根據地的紅軍也在與敵人周旋,與敵人殊死拼搏。

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等人的率領下,打算從貴州回到湘西。可是敵人還在後面追着,必須留下一支隊伍掩護主力部隊。

在這危難之際,段蘇權被任命為獨立師政委,和師長王光澤帶領八百餘人在當地打遊擊,掩護紅軍主力東進湘西。

此時的段蘇權,不過18歲,剛剛成年而已,在如今也才是一個剛高中畢業的學生。可如果你要是因為年齡就輕視他,那你就錯了。

段蘇權雖然隻有18歲,可是已經加入紅軍4年了,經曆的大小戰鬥少說也有幾十次。

在得到掩護的任務後,段蘇權和師長王光澤帶領八百餘人在貴州東部一帶和敵人周旋,僞裝成紅軍主力部隊,不斷和敵人打遊擊。和敵人戰鬥二十多次,牽制了一萬多敵人。

在紅軍主力已經突圍出去後,他們也準備前往湘西,和大部隊會合。紅軍主力已經回到湘西的消息傳到敵人的耳朵裡,他們不可置信又非常憤怒,為了發洩怒火,把矛頭對準了獨立師。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獨立師畢竟隻有幾百人,現在敵人已經知道他們面前的隻是紅軍掩護部隊,四周的部隊立即包圍過來,把獨立師包圍了。

在這次戰鬥中,獨立師兩百多人遭到大量敵人圍攻,又遭到民團突擊,基本上全部犧牲。段蘇權和王光澤帶着剩下的六百餘人不得不避開敵人鋒芒,躲入梵淨山。

後來又一路突圍,進入到了重慶市秀山縣。在進攻古鎮梅江場時,段蘇權帶着幾個戰士在前面偵察,當他們幾個人沖到鎮子上一處街道時,早已埋伏在此的敵人突然向他們發動了進攻。

槍聲驟然響起,一顆子彈打中了段蘇權的右腳踝,巨大的疼痛頓時讓他站立不穩,跌坐在地上。

見到政委受傷,幾個戰士趕緊沖上來,一邊反擊敵人,一邊把段蘇權給擡了下去。戰士們被敵人的兇殘給激怒了,他們沖上去向敵人發起了進攻,沒多久就消滅了敵人,占領了梅江場。

段蘇權右腳踝被子彈擊中,自然無法行走,剛開始的時候他騎着馬,可是血還是流個不停。在師長和戰士們的勸說下,他躺上了擔架。

因為他們一路行軍留下了不少的痕迹,敵人就順着這些痕迹追在他們後面,不斷有戰士在戰鬥中犧牲,他們還要忍受艱難的行軍,戰士們都很疲憊。

段蘇權把這些一一看在眼裡,他心裡很着急,又很愧疚。作為政委,他不能為師長減輕負擔,還要辛苦幾名戰士擡着他。比起受傷的右腳,他的心裡更加難受。

段蘇權因為傷在右腳踝,部隊又缺少藥品,隻能用繃帶綁着,可是血還是會滲出來,段蘇權的臉都蒼白了,情況越來越糟糕。

王光澤也不是沒有想過把段蘇權留在哪個老鄉家養傷,可是,敵人在四周圍堵,哪個老鄉敢收留紅軍呢?就算收留了,民團四處巡查,一旦發現就不妙了。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圖 | 王光澤

可是不留下來養傷,段蘇權這個樣子明顯不利于行軍,還會因為流血過多而死。在一番糾結之下,王光澤鼓起勇氣向段蘇權表達了自己的這個想法。

段蘇權其實也有這個想法,他也明白自己必須留下來,是以他一聽到這個想法後就表示了同意,他不想因為自己而耽誤其他戰友的性命。

他對王光澤說道:“

師長,我留在老鄉家養傷,你們趕快走吧,一定要帶着大家突圍出去!

正因為如此,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段蘇權他們本就到了秀山縣,加上在附近打遊擊,得知豐田村那裡偏僻,也就來到了這裡,段蘇權也就認識了李木富,由此産生了一段特殊的情緣。

(二)救命之恩

之是以選中豐田村,是因為這裡人口不多,隻有幾戶人家,又位于大山深處,送到這裡能夠盡量不被民團知道。

李木富答應收留段蘇權,但是沒有把他留在家裡。放在家裡不太合适,本就貧寒的家庭沒有多餘的房間安置另外一個人。同時也不太安全,人來人往的難免被人知道。

李木富想到後山有一個山洞,裡面有山泉水,離自己家也不算遠。聽到這個安置辦法,幾個紅軍戰士也覺得挺好,就答應了。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圖 | 李木富在紅軍洞前

随後,李木富和妻子楊桂花就拿着掃把、簸箕去打掃那個山洞,順便背着稻草鋪在地上,算是一個床了。

幾個紅軍戰士擡着段蘇權來到了山洞,把他安置好後,紅軍戰士流着淚和段蘇權告别,然後迅速轉身下山去了。

李木富看着他們揮淚告别的場景不禁動容,為他們的戰友情而觸動。雖然他不太明白紅軍的這種感情,但是他明白,紅軍不像那些民團地主,他們不會傷害老百姓,還會幫助老百姓。

李木富對段蘇權說道:“

小兄弟,你什麼也别想,就好好養傷,我會去給你弄藥,每天給你送點飯,有什麼事你就跟我說。

段蘇權感激地落下了眼淚。

第二天上午,山洞外面傳來了嘈雜的聲音,段蘇權因為腳傷動彈不了,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沒過一會兒,洞口出現了幾個民團還有李木富。

那幾個民團惡狠狠地盯着段蘇權,李木富愧疚地低着頭站在一旁。原來,民團不知從哪聽到了風聲,得知豐田村來了紅軍,就強迫李木富帶他們來找人了。

李木富也沒有辦法,他一個道地的農民,怎麼敢和兇狠的地主民團作對呢?

那幾個民團沖上來脫下了他的軍裝,隻剩下一條褲衩,還奪走了他身上僅有的幾塊銀元。段蘇權受傷虛弱無力,自然無法反抗。

這個時候,那個民團頭子拔出了一把大刀,看那個樣子是打算殺了段蘇權。

李木富看到這一幕,終于忍不了了,他叫住了那個民團頭子,對他說道:“莫造孽啊,他都已經這樣了,你咋還要取他的性命,他傷成這個樣子,走又走不了,拿了錢就行了……”

李木富之前給這些民團做過衣服,認識其中幾個人,雙方也有些往來。同時,也許是李木富的一番話激起了民團頭子的同情心,不想再造孽,他沒有殺段蘇權,隻是狠狠地瞪了幾眼,就下山回去了。

段蘇權的傷口因為一直沒有上藥,已經有些發炎了,李木富怕别人知道,不敢讓大夫上門來看病,隻是去買些藥,然後自己采點草藥。

李木富細心地把段蘇權的傷口清理了一下,然後認真擦幹淨,再敷上藥,包裹好。幾天之後,段蘇權的腿已經不那麼腫了。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圖 | 李木富

李木富每天給段蘇權送些蕃薯稀飯,隔些天還給他換藥,段蘇權的情況在慢慢好轉。雖然命應該是保住了,但段蘇權的生活一點也不好過。

第一,段蘇權每天躲在山洞裡,就跟一個野人一樣,難受不說,還要承受病痛。由于他的腳傷,他幾乎不能動彈,吃喝拉撒都在山洞裡解決,那味道多難聞可以想象。

第二,雖然李木富會給段蘇權送些蕃薯稀飯過來,但是這哪裡吃得飽肚子,更多的時候段蘇權是餓着肚子的。

這不能怪李木富摳門,他也沒有辦法。一段時間後,就連蕃薯稀飯也不能保證每天都能吃到。

李木富家裡本就不太富裕,辛苦勞作還要交稅,靠着裁縫賺點零花,現在家裡突然多了張嘴。這就等于一家人的口糧還要分出一部分來,無異于是加重了困難。

有一次,李木富三天沒有送吃的來了,段蘇權餓得頭昏眼花,隻能在山洞裡喝點山泉水。他餓得實在受不了,就爬出了山洞,往李木富的家爬去。

因為受傷的地方在腳踝,他隻能用兩隻手和膝蓋發力,艱難地爬着,膝蓋都被石頭磨破了,一路上都能看到殘留的血迹。

李木富突然看到段蘇權趴在地上,趕緊跑了過去把他扶起來。得知段蘇權實在是餓得不行,心裡說不出的難受。他趕緊讓妻子煮點稀飯,又幫他清理磨破的傷口,二人看着段蘇權虛弱的樣子,心裡别提多難受了。

其實段蘇權心裡又何嘗不是如此,來到李木富家裡他才發現,貧困程度超過了他的想象。他們一家人都吃不飽飯,就更别提他了。

段蘇權明白,自己在這裡待得夠久了,李木富家裡支撐不起,他拖累了他們。

這個時候,段蘇權下定決心:

自己該離開了,不能再給好心的李木富一家添麻煩了。

可是他能去哪呢?部隊現在已經走遠了,都不知道去哪了?自己往何處找呢?

思前想後,段蘇權決定先回湖南茶陵老家!

(三)一路行乞回家

段蘇權在山洞待了大約有一個多月,李木富雖然沒有給他多好的生活,但是至少保住了他的性命。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對于段蘇權的苦難,李木富心有餘而力不足,他不是不想幫,實在是自己力量有限。想着段蘇權腳有傷,還要走那麼遠回家,李木富就為他感到心酸。

李木富能做的就是讓他減輕一點痛苦,為了讓他好走點,李木富找人給他做了一對拐杖,還做了個竹筒來讨飯。

走的時候,段蘇權還隻是穿着一個褲衩,他的紅軍服被民團拿走了,而李木富一家因為貧困,實在沒有衣服給他穿。

看着這個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光着上身的紅軍漢子,李木富一家流下了心酸的眼淚。他們和段蘇權揮手告别,段蘇權也很感激他們一家人,靠着拐杖勉強站立住給他們敬了一個軍禮。

段蘇權看着善良的李木富夫妻,心裡想着:

如果我能活下來,以後我一定會回來報答你們的!

在一條山間小路上,段蘇權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艱難行走着,竹筒裡裝着讨來的一點湯水,勉強能填下肚子。

靠着一路乞讨,段蘇權慢慢走出了四川,來到了川湘交界的湖南花垣縣茶洞鎮。

這個鎮子上有一個土地廟,段蘇權來到這裡後,大家看到他受傷、窮困潦倒的樣子,都感到一陣心酸,很多好心人給他銅錢。

等他數了之後發現,居然有兩千多枚銅闆,這可把他樂壞了,這些錢正好用來充作回家的路費,那就不用走路回去了。

段蘇權是高興了,可有人不高興了,那就是土地廟附近原有的乞丐。其中就有一個兇狠的乞丐,趁着段蘇權在數錢的時候,沖過去把他的錢都搶走了。

段蘇權大聲叫喊着,可怎麼也沒有用,惡丐把錢搶走後,飛快地跑掉了,段蘇權腳傷還沒有好,又怎麼追得上呢?他就這樣看着兩千多枚銅闆被搶走……

無奈之下,段蘇權又開始了乞讨生涯。但是,生活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不好的事情一個接着一個。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有一天,一位善良的老鄉偷偷告訴他:“

小兄弟,快逃命去吧,有人知道你是紅軍,告訴了團總,他們帶人過來抓你了!

聽到這句話後,段蘇權什麼也顧不了了,拼命地跳着,一路離開了茶洞鎮。他不敢歇,就怕團總帶人在後面追他,直到跑遠了才停下來休息。

段蘇權對這件事感到後怕,之後他更加注意隐藏自己的身份,盡力掩飾自己,讓自己更像一個乞丐。

在湖南永順縣,他聽說沿水路可以去嶽陽,就打算坐船過去。他求一個船家捎他過去,好心的船家也答應了。

到達嶽陽後,他又一路乞讨,在乞讨的路途中,他遇到了一個茶陵的老鄉,名叫劉維初。劉維初當時見一群人圍着一個乞丐,就湊過去看看。

走到附近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這個人有着茶陵口音,就和他聊上了。在外遇到老鄉,難免讓人感傷,不自覺也多了幾分親切感。段蘇權和他說了自己的經曆後,劉維初更是感到心酸。

他把段蘇權帶到自己的豆腐店,讓他洗了個澡,還把他一年多沒剪的頭發剪掉了,還買藥給段蘇權治腿。

段蘇權在劉維初那裡待了一個多月,傷也慢慢好了,勉強可以走路了。段蘇權還給家裡的父親寫了一封信,随後就把段蘇權接走了。

(四)報恩

1937年9月,曾經參加紅軍的一個老鄉因為傷病回鄉,段蘇權從他那裡得到了很多紅軍的消息,他決定要回到部隊。

在父親等人的幫助下,段蘇權從茶陵到達長沙,然後一路北上,直奔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在太原,他遇到了他之前的老上司任弼時。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圖 | 任弼時

當他把自己這三年的經曆跟任弼時彙報時,任弼時也不禁感歎道:“你遇到了好心人啊,不然你可能早就沒命了,将來應該好好感謝他們!”

段蘇權深以為然,也是這樣做的!

在找到部隊之後,段蘇權就一直在打仗,先是打日本人,後來打國民黨軍隊,之後進入北韓打美軍。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軍銜。

建國後,雖然他身居高位,但是并沒有忘記幫助過自己的人。

1950年,他派人來到了老家湖南茶陵看望劉維初,詢問他生活上有什麼困難?還把他的兒子送去讀書。

除此之外,段蘇權還給他寄了一些錢補貼家用。後來,還把劉維初接來了北京,帶他到北京逛一逛。段蘇權還想讓他長期住在這,劉維初婉言拒絕了,表示自己習慣了農村的生活,住不慣這裡。

劉維初是段蘇權的老鄉,這自然很好找,可是李木富卻不好找。再加上自己事情太多,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去尋找李木富。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他逐漸閑下來了,他再也忍不了了,決定前往尋找恩人。

1983年,段蘇權來到了四川省秀山縣,參加秀山土族、苗族自治縣成立大會。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49年後,重新回到自己當年戰鬥和遭難的地方,段蘇權百感交集。在當地政府的陪同下,段蘇權走訪了秀山的很多個地方,詢問了很多的群衆,可是他依然找不到李木富。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段蘇權當年是第一次來到秀山,很多地方不熟悉,又過去了這麼多年,記憶已經模糊了;

第二,段蘇權在李木富那裡養傷的時候,出于安全考慮,沒有告訴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在秀山待了一段時間後,北京臨時有事,他不得不回去,隻好委托當地部門幫忙尋找。

開國少将段蘇權來到秀山縣,尋找一位救命恩人的消息頓時就在秀山傳開了。

李木富老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頓時非常激動,他覺得這很可能是自己當年救助的那個小紅軍。

他趕緊讓大兒子找到政府部門,說明了自己當年救助段蘇權的情況。秀山縣政府人員來到了李木富老人家裡,詳細了解了經過,去那個山洞實地看了看,還拍下了李木富的照片。

當段蘇權看到寄來的照片,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将近五十年,但是段蘇權還是一眼就認出來,這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看着照片,段蘇權不禁又回憶起了當年,眼眶也濕潤了。他向秀山縣進一步确認了這個情況,對他們表示了感謝。

1984年,秀山縣政府給李木富送來了一塊牌匾,上面寫着五個大字:

紅軍的親人

1934年,重慶農民冒死救下一個小紅軍,49年後,開國将軍回來報恩

從業人員代替段蘇權表示了李木富的感謝與問候,還遞上了段蘇權寄來的1000元人民币。

李木富看着牌匾和手裡的錢,眼眶都濕了,當年的情景仿佛再次浮現在了他的面前……

段蘇權還給李木富寫信,詢問他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李木富老人表示,我自己什麼也不要,就希望能在村前修一座橋。

段蘇權得知李木富的這個想法,為他的胸懷感到贊歎。他決定由他出錢,幫助豐田村修一座橋。橋建好後,大大便利了當地群衆出行。

百姓在走過那座橋的時候,都會想起段蘇權将軍,想起他和李木富感人的故事。

俗話說,喝水不忘挖井人,百姓感謝段蘇權出資為他們修橋。于是永遠銘記這份恩情,他們稱呼這座橋為“

紅軍橋

”。

段蘇權和李木富的故事,展現着互幫互助,展現着軍民魚水情。一個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個在功成名就之後不忘恩情,知恩圖報。

從那個18歲的小紅軍,到建國後的将軍,段蘇權心中那一份感恩之心從來沒有變過。

而當問到李木富有什麼困難時,他沒有給自己提什麼要求,而是想着村民過河的困難。在他的身上,展現着一份不為名利、不計得失的奉獻意識。

段蘇權和李木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他們的身上都有着一份質樸、簡單與大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