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1934年11月的一天,重庆市秀山县雅江乡车田村来了几个穿着红军服装的士兵。

两名红军战士抬着一个伤员,在一名红军军官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子。之所以来到这个村子,就是因为这里位置偏僻,只有几户人家,四周都是大山。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几个红军战士抬着伤员来到这里,就是想要把这名受伤的红军放在一个老乡家里养伤。

红军战士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敲了敲门,用平和的声音问道:“请问有人在家吗?”

不一会儿,门打开了,开门的这个人名叫李木富,是村子里的一个农民。为人厚道老实,以前还是一个裁缝,现在也会做些裁缝手艺。

这个村子平时就没什么人来,这一下突然来了好几个人,还穿着军装,拿着枪,一下就吸引了村民的目光。

李木富见到这几个人,看他们穿的衣服,瞬间就明白他们是红军。他的心里顿时感到一丝慌张和害怕,因为民团早就来过,严令不许和红军接触,还告诉他们发现红军立刻报告。

一个红军战士对李木富说道:“老乡,我们一个战友受伤了,能不能放在您家里养伤?我们给您付钱。”

李木富并不在乎那点钱,他明白如果把这个受伤的红军接进来,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他看着担架上奄奄一息的那名战士,心有不忍,答应收留这名战士。

见这名老乡同意了,其他几个红军战士赶紧把人送进家门,他们对李木富表示了真诚的感谢,留下了一些钱财。

随后就和担架上的那名小红军告别,在一片不舍中,他们转身跑出了村子,前去追赶大部队。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木富热心地救治那名小红军。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冒死救下的那名小红军,时隔49年后回来报恩了。

只不过当初的小红军,已经是一名开国将军了,他就是开国少将

段苏权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图 | 段苏权

李木富冒死救下段苏权,多年后段苏权再次回来,找到李木富,向他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在段苏权将军和重庆农民李木富之间,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情分。

那么,当年段苏权是怎么受伤的?在养伤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他和李木富之间又有什么情缘呢?

这一切还要从段苏权受伤开始说起……

(一)负伤致残

1934年,国民党对红军各大根据地进行“围剿”,敌人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加之人数众多,我军形势不容乐观。

同年10月,中央苏区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八万多红军开始长征。与此同时,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在与敌人周旋,与敌人殊死拼搏。

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打算从贵州回到湘西。可是敌人还在后面追着,必须留下一支队伍掩护主力部队。

在这危难之际,段苏权被任命为独立师政委,和师长王光泽带领八百余人在当地打游击,掩护红军主力东进湘西。

此时的段苏权,不过18岁,刚刚成年而已,在如今也才是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可如果你要是因为年龄就轻视他,那你就错了。

段苏权虽然只有18岁,可是已经加入红军4年了,经历的大小战斗少说也有几十次。

在得到掩护的任务后,段苏权和师长王光泽带领八百余人在贵州东部一带和敌人周旋,伪装成红军主力部队,不断和敌人打游击。和敌人战斗二十多次,牵制了一万多敌人。

在红军主力已经突围出去后,他们也准备前往湘西,和大部队会合。红军主力已经回到湘西的消息传到敌人的耳朵里,他们不可置信又非常愤怒,为了发泄怒火,把矛头对准了独立师。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独立师毕竟只有几百人,现在敌人已经知道他们面前的只是红军掩护部队,四周的部队立即包围过来,把独立师包围了。

在这次战斗中,独立师两百多人遭到大量敌人围攻,又遭到民团突击,基本上全部牺牲。段苏权和王光泽带着剩下的六百余人不得不避开敌人锋芒,躲入梵净山。

后来又一路突围,进入到了重庆市秀山县。在进攻古镇梅江场时,段苏权带着几个战士在前面侦察,当他们几个人冲到镇子上一处街道时,早已埋伏在此的敌人突然向他们发动了进攻。

枪声骤然响起,一颗子弹打中了段苏权的右脚踝,巨大的疼痛顿时让他站立不稳,跌坐在地上。

见到政委受伤,几个战士赶紧冲上来,一边反击敌人,一边把段苏权给抬了下去。战士们被敌人的凶残给激怒了,他们冲上去向敌人发起了进攻,没多久就消灭了敌人,占领了梅江场。

段苏权右脚踝被子弹击中,自然无法行走,刚开始的时候他骑着马,可是血还是流个不停。在师长和战士们的劝说下,他躺上了担架。

因为他们一路行军留下了不少的痕迹,敌人就顺着这些痕迹追在他们后面,不断有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他们还要忍受艰难的行军,战士们都很疲惫。

段苏权把这些一一看在眼里,他心里很着急,又很愧疚。作为政委,他不能为师长减轻负担,还要辛苦几名战士抬着他。比起受伤的右脚,他的心里更加难受。

段苏权因为伤在右脚踝,部队又缺少药品,只能用绷带绑着,可是血还是会渗出来,段苏权的脸都苍白了,情况越来越糟糕。

王光泽也不是没有想过把段苏权留在哪个老乡家养伤,可是,敌人在四周围堵,哪个老乡敢收留红军呢?就算收留了,民团四处巡查,一旦发现就不妙了。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图 | 王光泽

可是不留下来养伤,段苏权这个样子明显不利于行军,还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死。在一番纠结之下,王光泽鼓起勇气向段苏权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段苏权其实也有这个想法,他也明白自己必须留下来,所以他一听到这个想法后就表示了同意,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其他战友的性命。

他对王光泽说道:“

师长,我留在老乡家养伤,你们赶快走吧,一定要带着大家突围出去!

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段苏权他们本就到了秀山县,加上在附近打游击,得知丰田村那里偏僻,也就来到了这里,段苏权也就认识了李木富,由此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情缘。

(二)救命之恩

之所以选中丰田村,是因为这里人口不多,只有几户人家,又位于大山深处,送到这里能够尽量不被民团知道。

李木富答应收留段苏权,但是没有把他留在家里。放在家里不太合适,本就贫寒的家庭没有多余的房间安置另外一个人。同时也不太安全,人来人往的难免被人知道。

李木富想到后山有一个山洞,里面有山泉水,离自己家也不算远。听到这个安置办法,几个红军战士也觉得挺好,就答应了。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图 | 李木富在红军洞前

随后,李木富和妻子杨桂花就拿着扫把、簸箕去打扫那个山洞,顺便背着稻草铺在地上,算是一个床了。

几个红军战士抬着段苏权来到了山洞,把他安置好后,红军战士流着泪和段苏权告别,然后迅速转身下山去了。

李木富看着他们挥泪告别的场景不禁动容,为他们的战友情而触动。虽然他不太明白红军的这种感情,但是他明白,红军不像那些民团地主,他们不会伤害老百姓,还会帮助老百姓。

李木富对段苏权说道:“

小兄弟,你什么也别想,就好好养伤,我会去给你弄药,每天给你送点饭,有什么事你就跟我说。

段苏权感激地落下了眼泪。

第二天上午,山洞外面传来了嘈杂的声音,段苏权因为脚伤动弹不了,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过一会儿,洞口出现了几个民团还有李木富。

那几个民团恶狠狠地盯着段苏权,李木富愧疚地低着头站在一旁。原来,民团不知从哪听到了风声,得知丰田村来了红军,就强迫李木富带他们来找人了。

李木富也没有办法,他一个地道的农民,怎么敢和凶狠的地主民团作对呢?

那几个民团冲上来脱下了他的军装,只剩下一条裤衩,还夺走了他身上仅有的几块银元。段苏权受伤虚弱无力,自然无法反抗。

这个时候,那个民团头子拔出了一把大刀,看那个样子是打算杀了段苏权。

李木富看到这一幕,终于忍不了了,他叫住了那个民团头子,对他说道:“莫造孽啊,他都已经这样了,你咋还要取他的性命,他伤成这个样子,走又走不了,拿了钱就行了……”

李木富之前给这些民团做过衣服,认识其中几个人,双方也有些往来。同时,也许是李木富的一番话激起了民团头子的同情心,不想再造孽,他没有杀段苏权,只是狠狠地瞪了几眼,就下山回去了。

段苏权的伤口因为一直没有上药,已经有些发炎了,李木富怕别人知道,不敢让大夫上门来看病,只是去买些药,然后自己采点草药。

李木富细心地把段苏权的伤口清理了一下,然后认真擦干净,再敷上药,包裹好。几天之后,段苏权的腿已经不那么肿了。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图 | 李木富

李木富每天给段苏权送些红薯稀饭,隔些天还给他换药,段苏权的情况在慢慢好转。虽然命应该是保住了,但段苏权的生活一点也不好过。

第一,段苏权每天躲在山洞里,就跟一个野人一样,难受不说,还要承受病痛。由于他的脚伤,他几乎不能动弹,吃喝拉撒都在山洞里解决,那味道多难闻可以想象。

第二,虽然李木富会给段苏权送些红薯稀饭过来,但是这哪里吃得饱肚子,更多的时候段苏权是饿着肚子的。

这不能怪李木富抠门,他也没有办法。一段时间后,就连红薯稀饭也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吃到。

李木富家里本就不太富裕,辛苦劳作还要交税,靠着裁缝赚点零花,现在家里突然多了张嘴。这就等于一家人的口粮还要分出一部分来,无异于是加重了困难。

有一次,李木富三天没有送吃的来了,段苏权饿得头昏眼花,只能在山洞里喝点山泉水。他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爬出了山洞,往李木富的家爬去。

因为受伤的地方在脚踝,他只能用两只手和膝盖发力,艰难地爬着,膝盖都被石头磨破了,一路上都能看到残留的血迹。

李木富突然看到段苏权趴在地上,赶紧跑了过去把他扶起来。得知段苏权实在是饿得不行,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他赶紧让妻子煮点稀饭,又帮他清理磨破的伤口,二人看着段苏权虚弱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其实段苏权心里又何尝不是如此,来到李木富家里他才发现,贫困程度超过了他的想象。他们一家人都吃不饱饭,就更别提他了。

段苏权明白,自己在这里待得够久了,李木富家里支撑不起,他拖累了他们。

这个时候,段苏权下定决心:

自己该离开了,不能再给好心的李木富一家添麻烦了。

可是他能去哪呢?部队现在已经走远了,都不知道去哪了?自己往何处找呢?

思前想后,段苏权决定先回湖南茶陵老家!

(三)一路行乞回家

段苏权在山洞待了大约有一个多月,李木富虽然没有给他多好的生活,但是至少保住了他的性命。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对于段苏权的苦难,李木富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不是不想帮,实在是自己力量有限。想着段苏权脚有伤,还要走那么远回家,李木富就为他感到心酸。

李木富能做的就是让他减轻一点痛苦,为了让他好走点,李木富找人给他做了一对拐杖,还做了个竹筒来讨饭。

走的时候,段苏权还只是穿着一个裤衩,他的红军服被民团拿走了,而李木富一家因为贫困,实在没有衣服给他穿。

看着这个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光着上身的红军汉子,李木富一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他们和段苏权挥手告别,段苏权也很感激他们一家人,靠着拐杖勉强站立住给他们敬了一个军礼。

段苏权看着善良的李木富夫妻,心里想着:

如果我能活下来,以后我一定会回来报答你们的!

在一条山间小路上,段苏权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艰难行走着,竹筒里装着讨来的一点汤水,勉强能填下肚子。

靠着一路乞讨,段苏权慢慢走出了四川,来到了川湘交界的湖南花垣县茶洞镇。

这个镇子上有一个土地庙,段苏权来到这里后,大家看到他受伤、穷困潦倒的样子,都感到一阵心酸,很多好心人给他铜钱。

等他数了之后发现,居然有两千多枚铜板,这可把他乐坏了,这些钱正好用来充作回家的路费,那就不用走路回去了。

段苏权是高兴了,可有人不高兴了,那就是土地庙附近原有的乞丐。其中就有一个凶狠的乞丐,趁着段苏权在数钱的时候,冲过去把他的钱都抢走了。

段苏权大声叫喊着,可怎么也没有用,恶丐把钱抢走后,飞快地跑掉了,段苏权脚伤还没有好,又怎么追得上呢?他就这样看着两千多枚铜板被抢走……

无奈之下,段苏权又开始了乞讨生涯。但是,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不好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有一天,一位善良的老乡偷偷告诉他:“

小兄弟,快逃命去吧,有人知道你是红军,告诉了团总,他们带人过来抓你了!

听到这句话后,段苏权什么也顾不了了,拼命地跳着,一路离开了茶洞镇。他不敢歇,就怕团总带人在后面追他,直到跑远了才停下来休息。

段苏权对这件事感到后怕,之后他更加注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尽力掩饰自己,让自己更像一个乞丐。

在湖南永顺县,他听说沿水路可以去岳阳,就打算坐船过去。他求一个船家捎他过去,好心的船家也答应了。

到达岳阳后,他又一路乞讨,在乞讨的路途中,他遇到了一个茶陵的老乡,名叫刘维初。刘维初当时见一群人围着一个乞丐,就凑过去看看。

走到附近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这个人有着茶陵口音,就和他聊上了。在外遇到老乡,难免让人感伤,不自觉也多了几分亲切感。段苏权和他说了自己的经历后,刘维初更是感到心酸。

他把段苏权带到自己的豆腐店,让他洗了个澡,还把他一年多没剪的头发剪掉了,还买药给段苏权治腿。

段苏权在刘维初那里待了一个多月,伤也慢慢好了,勉强可以走路了。段苏权还给家里的父亲写了一封信,随后就把段苏权接走了。

(四)报恩

1937年9月,曾经参加红军的一个老乡因为伤病回乡,段苏权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红军的消息,他决定要回到部队。

在父亲等人的帮助下,段苏权从茶陵到达长沙,然后一路北上,直奔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在太原,他遇到了他之前的老上司任弼时。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图 | 任弼时

当他把自己这三年的经历跟任弼时汇报时,任弼时也不禁感叹道:“你遇到了好心人啊,不然你可能早就没命了,将来应该好好感谢他们!”

段苏权深以为然,也是这样做的!

在找到部队之后,段苏权就一直在打仗,先是打日本人,后来打国民党军队,之后进入朝鲜打美军。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建国后,虽然他身居高位,但是并没有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

1950年,他派人来到了老家湖南茶陵看望刘维初,询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还把他的儿子送去读书。

除此之外,段苏权还给他寄了一些钱补贴家用。后来,还把刘维初接来了北京,带他到北京逛一逛。段苏权还想让他长期住在这,刘维初婉言拒绝了,表示自己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住不惯这里。

刘维初是段苏权的老乡,这自然很好找,可是李木富却不好找。再加上自己事情太多,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去寻找李木富。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他逐渐闲下来了,他再也忍不了了,决定前往寻找恩人。

1983年,段苏权来到了四川省秀山县,参加秀山土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49年后,重新回到自己当年战斗和遭难的地方,段苏权百感交集。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段苏权走访了秀山的很多个地方,询问了很多的群众,可是他依然找不到李木富。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段苏权当年是第一次来到秀山,很多地方不熟悉,又过去了这么多年,记忆已经模糊了;

第二,段苏权在李木富那里养伤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在秀山待了一段时间后,北京临时有事,他不得不回去,只好委托当地部门帮忙寻找。

开国少将段苏权来到秀山县,寻找一位救命恩人的消息顿时就在秀山传开了。

李木富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非常激动,他觉得这很可能是自己当年救助的那个小红军。

他赶紧让大儿子找到政府部门,说明了自己当年救助段苏权的情况。秀山县政府人员来到了李木富老人家里,详细了解了经过,去那个山洞实地看了看,还拍下了李木富的照片。

当段苏权看到寄来的照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但是段苏权还是一眼就认出来,这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看着照片,段苏权不禁又回忆起了当年,眼眶也湿润了。他向秀山县进一步确认了这个情况,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1984年,秀山县政府给李木富送来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五个大字:

红军的亲人

1934年,重庆农民冒死救下一个小红军,49年后,开国将军回来报恩

工作人员代替段苏权表示了李木富的感谢与问候,还递上了段苏权寄来的1000元人民币。

李木富看着牌匾和手里的钱,眼眶都湿了,当年的情景仿佛再次浮现在了他的面前……

段苏权还给李木富写信,询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李木富老人表示,我自己什么也不要,就希望能在村前修一座桥。

段苏权得知李木富的这个想法,为他的胸怀感到赞叹。他决定由他出钱,帮助丰田村修一座桥。桥建好后,大大便利了当地群众出行。

百姓在走过那座桥的时候,都会想起段苏权将军,想起他和李木富感人的故事。

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百姓感谢段苏权出资为他们修桥。于是永远铭记这份恩情,他们称呼这座桥为“

红军桥

”。

段苏权和李木富的故事,体现着互帮互助,体现着军民鱼水情。一个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一个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恩情,知恩图报。

从那个18岁的小红军,到建国后的将军,段苏权心中那一份感恩之心从来没有变过。

而当问到李木富有什么困难时,他没有给自己提什么要求,而是想着村民过河的困难。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一份不为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意识。

段苏权和李木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份质朴、简单与大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