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将,其中有些人是因為殺人無數而聞名。例如秦朝的白起,就是個嗜殺無度的大将,曾将幾十萬投降的士兵活埋。簡直讓人無法想象。其實除了白起之外,曆史上還有一些嗜殺成瘾的大将。

有一位将領,進城時百姓夾道歡迎,十分尊敬。他卻揮手笑着要手下兵将屠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草寇出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是個乞丐帝王。跟随他打天下的一衆人,也個個出身低微,大都是貧寒之人。隻有一個大将與衆不同,這人是盜匪出身,但卻極有實力,年紀輕輕就被朱元璋封為國公,這個人就是常遇春。

常遇春也是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隻是他不甘心一輩子受地主惡霸的欺負,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人上人。是以他自小就刻苦練武,馬山步下的功夫都很了得,還練就了一手騎馬射箭的本事。

時值元末,民不聊生,常遇春為了不餓肚子,一狠心加入了盜匪。他一身的本事得以發揮作用,靠打家劫舍過上了吃飽穿暖的日子。隻是這樣的日子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人前顯貴的生活。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此時各地不滿元朝暴政的起義四起,常遇春也積極參與其中,就是在這個階段,他遇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的義氣和格局,讓常遇春認定他絕非凡人,于是常遇春下定決定去追随朱元璋。

但朱元璋對常遇春是有戒心的,因為他知道常遇春是匪徒出身,擔心常遇春會起反叛之心。但常遇春是一個敢于袒露内心的人,他對朱元璋也十分忠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才正式将常遇春收入麾下。

立功封賞

常遇春英勇過人,在追随朱元璋後,履曆戰功,讓朱元璋非常高興。漸漸的,常遇春成長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在一次次的戰鬥中成長得很快,朱元璋也在關鍵時刻給予他指點,提醒他要有勇有謀。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朱元璋用關羽被呂蒙所殺的事提醒常遇春,常遇春很聽話,之後打仗不再隻靠武勇,而是憑借計謀作戰,因為善于領兵打仗,又勇猛無畏,常遇春幾乎每次作戰都能赢得勝利。後來朱元璋将常遇春封為元帥。

有了朱元璋的支援,常遇春越戰越勇,就連陳友諒也不是常遇春的對手,常遇春一手火攻之計,大敗陳友諒,成為常遇春生平的一次知名的勝利。在常遇春大敗張士誠後,朱元璋已再無對手。朱元璋高興的封常遇春為鄂國公。

獲得鄂國公稱号的常遇春隻有36歲,也成為了徐達之後的明朝第二開國名将。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手段兇殘

在多年的厮殺中,常遇春變得極其兇殘,殺人如麻。哪怕是在睡夢中,也會本能的喊殺喊打。

一次他夢見惡戰,高喊殺!衛兵不明是以,進帳去看。就見常遇春閉着眼睛,喊着向西殺,見人就殺。衛兵不明是以就傳達了指令。

結果軍隊直接西進,将所遇村落之人全部屠戮殆盡。軍隊所過之處,猶如煉獄一般,到處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也正因為常遇春的殘暴,民間對他的評價并不好,說他是殘暴将軍。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常遇春對暴力似乎有着極大的渴望,他曾說過隻要給他十萬兵馬,就能天下無敵。是以他也被稱為常十萬。他對敵人毫無憐憫,甚至連百姓也不放過。較之秦朝的白起也是不逞多讓。

1367年,朱元璋距離一統天下也隻剩下一步之遙。元朝的殘餘勢力已無力反撲,隻能苦苦掙紮。朱元璋讓徐達和常遇春去掃尾。常遇春打了個漂亮仗,史稱塔兒灣大捷。

戰鬥勝利後,常遇春帶隊進城。百姓們夾道歡迎,手中還舉着歡迎的标題,慶祝将軍凱旋歸來。這樣的盛況本來是高興的事,可常遇春見了,卻笑着對手下釋出了屠城的指令。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于是士兵們拔出刀劍,向着百姓刺殺而去。滿城百姓,無一幸免。城市中血流成河,凄慘無比。那麼,常遇春為何要這樣對待百姓呢?原來那些百姓舉着的智語中,有的寫着歡迎元軍勝利的話,這讓常遇春感覺自己被侮辱了。

此時的常遇春春風得意,趾高氣昂,當然不能允許有人這樣無理。那些可憐的百姓其實準備的智語是雙面的,他們這樣也隻是希望不管誰勝了,他們都能活命而已。可沒想到,這樣的伎倆,竟然成了他們殺身之禍的起因。

常遇春弑殺成瘾,不但百姓們怨聲載道,就連朱元璋也是以說過他好幾次。因為有朱元璋的指令,常遇春在行動上才略微收斂。隻可惜他已做了太多惡,想要收手也是做不到了。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據說常遇春在四十歲時,突然暴斃,誰也不知道他的死因,于是坊間就有流傳,說常遇春多行不義,殺人太多,這是遭了報應。他的死那讓那些家人被他暴殺的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常遇春死得太早,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為明朝立下的大功。他死後被封為開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廟。足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還是十分器重,對他的死也是覺得惋惜的。

将軍凱旋而歸,全城百姓夾道相迎,他揮着手笑着對随從說:屠城

小結:

古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還有句話叫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是做事不能太絕,否則要傷及自身。常遇春雖然有勇有謀,但做人太過殘暴,不得民心,最終四十歲就暴斃,雖然死後受到皇帝的最高禮遇,但卻無法名留青史。

從常遇春的經曆中,我們應該明白,做人做事一定不能走極端,一定要有豁達的心胸,一定要做公正的事,隻有這樣無論生死,都能夠獲得群衆的認可,這樣才可以留下好的名聲。

常遇春是一員猛将,但不是一個仁德的武将。是以注定了他無法在曆史的名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