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古拉二世為何能平靜走向死亡?

尼古拉二世為何能平靜走向死亡?

所評圖書:

書名:《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

作者:(英)羅伯特·瑟維斯

譯者:付滿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1918年7月16日,俄國最後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皇後亞曆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還有五個孩子:皇太子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以及四個女兒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塔齊亞娜·尼古拉耶芙娜、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阿納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連同陪伴他們的侍從,在葉卡捷琳堡被殘酷處決。

筆者在《沙皇罪惡的一粒灰,落在無辜子女的頭上,成為了一座山》(《羅曼諾夫四姐妹: 末代沙皇的女兒們》一書書評)文中已經談到,尼古拉二世一家由當地的“契卡”組織執行,而蘇俄中央事後才确認執行指令。

由于尼古拉二世的四個女兒在戰争之前就曾多次出訪,成為歐美媒體關注的焦點,是當時輿論的寵兒,因而尼古拉全家被殺,并在處決後對遺體澆上汽油和硫酸進行銷毀,在當時重創了蘇俄的國家、政黨形象。尼古拉二世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表弟,而俄國皇後的外祖母正是統治了英國大半個19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這使得英國自此至今,都相當仇視俄國。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嘗試重新融入歐洲,恢複被外界尊重的法律秩序的重要步驟就是找回了尼古拉一家殘失的遺骸,鄭重為之平反,并授予尼古拉以聖徒的稱謂。

筆者的《沙皇罪惡的一粒灰,落在無辜子女的頭上,成為了一座山》一文也同時提到了,蘇俄虐殺尼古拉一家顯得過于殘暴,但蘇俄認定尼古拉本人是人民的罪人,也沒有問題。如果蘇俄當時釋放尼古拉一家的子女,通過審判對尼古拉夫婦予以槍決或終身監禁,相信所引發的非議将要少得多。尼古拉二世繼位後,與整個時代潮流格格不入,拒絕推動民主立憲,用繁複的宮廷禮儀将自己一家乃至整個羅曼諾夫皇族與人民,包括中上階層分離開來。他決心捍衛沙皇的權威,多次強力彈壓群眾,屢屢釀成血案。他加速在波蘭等俄國吞并的地區推行俄羅斯化,加大對上述地區的種族和宗教少數派的迫害。

作為中國人,我們還需記得,尼古拉二世曾一手推動了對李鴻章的外交訛詐,加快對中國領土的鲸吞并加緊将中國東北列為其勢力範圍。1900年的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中國群眾的受害境況絲毫不亞于尼古拉一家最後的遭遇。沙皇俄國在中國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與多國組成八國聯軍,俄日出兵最多,對京畿一帶造成的破壞最嚴重。俄軍在《辛醜條約》簽署後,還遲遲不願撤兵。

尼古拉二世為何能平靜走向死亡?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 ,出自英國著名研究俄國、蘇聯的曆史學家,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研究員、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進階研究員羅伯特·瑟維斯。羅伯特·瑟維斯此前還出版過《列甯傳》、《斯大林傳》和《托洛茨基傳》等作品。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相較于同樣描述尼古拉一家末路的作品,比如《羅曼諾夫四姐妹: 末代沙皇的女兒們》,前者聚焦于尼古拉本人在被逼退位到慘遭處決的503天内,是如何接納這種個人、皇族和國家的劇烈變化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 并不是一本給尼古拉二世“洗地”的作品,書作者并無意将尼古拉二世描繪為一個不沾罪惡的所謂“聖徒”。

正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 這本書開篇所指出的那樣,尼古拉二世其實完全清楚俄國政壇和民間對于自己的敵意,但無意改變,而是每每躲進家庭的溫暖庇護。尼古拉本人并不戀權,卻拒絕将皇室權力下放給民主通道,他頑固地堅守着曆代沙皇的專制主義傳統。

1917年3月,革命形勢已經不容沙皇作為國家最高權威的繼續存在。這種情況下,尼古拉倒是很輕松地書寫了退位诏書,還決定将皇位傳給弟弟米哈伊爾,而非自己患有血友病的兒子阿列克謝。但革命者已經不滿足于尼古拉退位,而是徹底埋葬沙皇體制。

尼古拉一家被幽閉在彼得格勒的沙皇村。俄國臨時政府的上司人克倫斯基對于尼古拉這樣一個廢帝的态度很沖突,一方面,布爾什維克借臨時政府善待廢帝一家頻頻在輿論上發難,認為應盡快審判尼古拉,這讓臨時政府深感被動;但另一方面,克倫斯基本人其實多年來持反君主制立場,卻與在尼古拉一家相處中,開始産生同情。尼古拉本人每日除了閱讀,就是拿着斧頭和鋸子砍木頭,這讓看押廢帝一家的革命士兵們也深感驚訝,彼此之間的關系有所緩和。日後“契卡”處決尼古拉一家時,為此專門多次調換了看押士兵,為的是就是避免因日常接觸,革命士兵對尼古拉有了“危險的同情”。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最後503天》這本書借助曆史資料考察了沉默寡言的尼古拉在生命的最後幾百天内的思緒,即考量他的日記和閱讀書目。書中指出,尼古拉閱讀過契诃夫的短篇小說,還舉家閱讀過福爾摩斯小說,而擺在閱讀重點的是俄國的曆史作品,包括那些在書中煽動推翻沙皇統治、揭露其黑暗統治的作品。也就是說,在閱讀中,尼古拉相對平靜地知曉了那些過去被他竭力排斥的政治觀念、理論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當時已經預知了自己一家的結局,是以盡可能保有自己和全家的尊嚴。

從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再到葉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平靜在相當程度上赢得了與他保持了較為密切接觸的所有人的尊重,包括布爾什維克黨派來的政委雅科夫列夫。十月革命過後的内戰混亂,也使得尼古拉乃至整個羅曼諾夫皇族變成了對于革命者來說危險的遺産——一旦尼古拉落到了白軍手裡,俄國可能會陷入持久的戰亂、分裂,甚至革命失敗。在混亂中,蘇俄契卡組織處決了這位在任時保守、軟弱、拒絕改變的皇帝,連帶殺死了他的家人。在那之前一個月,他的弟弟米哈伊爾也被殺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