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原戰役:北方省會解放耗時最長,打了整半年,傷亡多達4.5萬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1948年7月,徐向前指揮華野第一兵團打完晉中戰役,兵力推進至太原外圍,中央軍委遂決定乘勝發起太原戰役,徹底解決閻錫山殘餘勢力。但誰也沒想到的是,看似實力較弱的閻氏殘餘,卻打得十分頑強,太原戰役居然足足打了半年。我軍殲滅國軍13.5萬人,卻付出4.5萬人傷亡的代價,比例之高在解放戰争中非常罕見。

一、怪胎軍閥閻錫山

閻錫山是晉系軍閥的代表人物,論起出身,他比蔣介石還要早。1911年辛亥革命時,蔣介石還是一介無名之輩,閻錫山已經參與山西革命,率兵殺了清朝山西巡撫陸鐘琦,出任山西都督,并從此開啟了他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太原戰役:北方省會解放耗時最長,打了整半年,傷亡多達4.5萬

閻錫山是新舊軍閥時代的過渡人物,他身上既有現代軍事教育的成果,也帶着鮮明的前清痕迹,此人對儒家思想頗有研究,治軍理政喜歡搞理論,動不動總結歸納幾條原則、理論,對山西的統治也不同于其他伧荒武夫,偏重于從思想上、文化上控制軍民。能在山西堅持38年不倒(當然也并不絕對,中原大戰失敗他一度下野避居大連,但閻氏在山西的影響力無人能取代),還是有一點門道的。

晉中戰役結束後,閻錫山已經是日薄西山,但他堅決不放棄不撤退,打算死守堅城太原,等待國際形勢出現變化,特别是希望美國幹預中國内戰,進而實作其“以城複省、以省複國”的白日夢。

閻錫山還像以往治理山西一樣,在死守太原的戰略上,提出了許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概念。

比如太原“大保衛戰”概念,閻氏強調太原守衛戰不僅是軍事戰,更是總體戰,要政治、軍事、經濟全方位向戰争聚焦,靠太原全體軍民之力抵抗共軍進攻。

又比如他親自炮制的《戰鬥城十二大綱領》。所謂“戰鬥城”,是太原城的别名,閻錫山為了強調形勢的危急以及自己的決心,把太原城命名為“戰鬥城”。所謂的“十二大綱領”,大概有糧食管制、人員出入管制、軍事指揮原則等等,其實不過是一個改名換姓的戰時管理條例。

圍繞十二大綱領,閻錫山又提出了所謂的“十二種方向”:一是火力強大,二是工事硬化,三是政治良化,四是經濟穩化,五是文化高化,六是肅奸光化,七是打仗勇化,八是決心死化,九是愛國家,十是夫妻民,十一是效忠領袖,十二是促進大同。

看起來挺有水準、層次挺高,其實基本都是空洞無味、大而化之的原則性要求,對于改進作戰指導、加強一線備戰幾乎沒什麼用。

即便和實戰聯系比較緊密的戰術部署,閻錫山也隻是玩概念,比如“火海戰術”,即,投入二百門重迫擊炮,二百門山炮,五百門步重炮,五千門輕炮,以火海對付解放軍慣用的人海戰術。至于這數千門炮怎麼放置,怎麼完善步炮協同,閻錫山是拿不出半點實用指導。更不要說,區區太原一城之地,到哪去偷來這麼多大炮。

但若是據此懷疑太原的戰備水準,那就大錯而特錯了。華北我軍大概正是對閻錫山喜歡放虛屁太熟悉太了解,以至輕視了閻氏在太原城下的功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徐向前鐵壁合圍

閻錫山号稱他在太原構築的“一百裡防線”,足以頂得上50萬精兵。其中最核心的防禦工事都在太原東山,号稱四大要塞。

第一座要塞是牛陀寨,在太原城東北五公裡,有10個碉堡、3個核心陣地,碉堡壁厚達1.5米。閻錫山号稱碉堡足以抵擋一萬發炮彈的轟擊。該要塞能屯兵四五千人,是東山要塞中最為堅固的一個。

第二座要塞是小窯頭。位于太原城東門四公裡,這座要塞因地勢而建,在大大小小13個山梁、山頭上建造碉堡,碉堡外都是近似垂直的劈坡,各碉堡中心構築了水泥鋼筋澆築的伏地碉,構成了無差别封鎖的火力網。

第三座是淖馬。位于城東五公裡,利用淖馬村趙虎山高地和周圍山頭築城,主陣地分三層碉堡,地面上二層,地下一層,碉堡是大梅花碉,周圍密布十餘個小碉,以交通壕貫通。劈坡三至五層,高四至六米,非常不利于仰攻攀爬。

第四座是山頭。位于城東南五公裡,在大、小垴山,由三個集團工事構成。

四大要塞中,牛陀寨是核心,其他三個要塞是輔助,為核心要塞提供火力支援。

為了加強要塞,閻錫山下令太原城中鋼鐵廠、水泥廠,進出物資一律由他親自審批,把所有鋼材水泥産能全都用到碉堡、工事上。

太原守城兵力方面。原本晉系軍閥主力已經在運城、晉中等戰役中被消滅了十餘萬,閻錫山本錢有限,已經捉襟見肘。閻錫山為了應付危局,采取強征太原市民入伍、将地方武裝更新為正規軍等手段,将軍隊擴充為6個軍部、14個師、3個暫編總隊和3個特種師,總兵力多達10萬多人,大炮620門。

閻錫山表面鎮定自若,心裡也怕五台老鄉徐向前手下不留情,多次打電報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雖然也知道太原一城對于華北大局乃至全國大局的重要性,怎奈全國各大戰場兵力都非常吃緊,近在咫尺的華北傅作義部雖有幾十萬人,但南有華北野戰軍與之纏鬥,北有東野威脅,不敢抽調一兵一卒出來。思來想去,蔣介石隻能從局面稍微好一點的西北戰場,調出來一個30師1.1萬餘人,加強到太原。

徐向前針對敵之形勢,制定了先打機場、再打要塞,最後再圍攻太原城區的政策。打機場是為了徹底斷絕閻錫山與外界的聯系,打要塞雖說犧牲大,但掐住太原城命門,隻要破其一點,太原城全局就完了。

閻錫山也知道徐向前這位小老鄉的厲害,為了反制,拖延和破壞解放軍的備戰,閻錫山于1948年10月初派兵主動出城南下反攻,企圖搶糧抓丁,把太原以南搞成無人區,使解放軍野無所掠。

太原戰役:北方省會解放耗時最長,打了整半年,傷亡多達4.5萬

徐向前本來計劃準備充分後再出兵攻擊,閻錫山的主動出擊使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一者,如果縱容閻老西搞破壞,将會對人民造成更大困難。二者,閻軍主力離開堅固堡壘,正适合在運動中殲敵。徐向前迅速向軍委上報請示提前進攻太原,随後得到準許。

10月下旬,徐向前指揮各部對南竄敵軍發起突然打擊,消滅閻軍暫編44師、45師兩個師幾乎全部,另一個出城搶糧抓丁的72師被殲一部,餘敵迅速逃回城中。閻錫山雖然小算盤打得啪啪響,也确實在局部上占得機先,迫使解放軍在準備并不充分的前提下提前發動戰役,但是在具體戰役戰術行動上,閻軍完全不是解放軍的對手。即以這三個師為例,戰鬥隻打了一個晝夜,兩個師就基本上全送了。以這樣的部隊,很難想象能打得了什麼勝仗。

三、攻占四大要塞掐死命門

徐向前随即展開了預定作戰計劃。

10月16日,華北野戰軍以炮兵控制了北山機場,又派出晉中軍區部隊和15縱攻克武宿機場。這樣,太原對外交通的兩個主要通道,全被掐斷了。

當時太原城在陸地上已經完全被解放軍隔絕,不能運進一兵一卒一糧一米,隻能靠空中接濟。太原守軍便依托西山的地形,在一處山梁環抱的紅溝村修築了新機場,此地炮兵遠端射擊死角大,不易打到機場跑道。同時周圍地形有利,地堡衆多,步兵也難以攻擊,太原城軍民三十餘萬人,就靠這個小小的機場接濟糧食物資。

真正艱苦的戰鬥發生在四大要塞。

徐向前雖然認識到東山四大堡壘陣地的厲害,但起初進攻并不得其法。我軍以主要兵力進攻牛陀寨,企圖破其關鍵、引起敵陣地全面崩潰。閻軍深知太原之關鍵在東山,東山之關鍵在牛陀寨,堅守此地的決心非常大。

解放軍主力攻入牛陀寨一線後,閻錫山立即出動30軍和暫編10總隊反撲,雙方激戰3天。終因其他三座要塞給予較大支援,且牛陀寨之敵形成裡應外合之勢,我軍被迫退出。

随後,徐向前、周士第等兵團上司親臨一線察看四大要塞情況,調整了部署,派出四個主力縱隊,同時向四個要塞發動攻擊,使其無法互相策應。

饒是如此,我軍在進攻過程中,也着實吃了大苦頭。

閻錫山窮極心力構築的碉堡、工事、劈坡、壕溝,品質不說有多高,要阻擋解放軍輕步兵前進,着實十分高效。華北野戰軍雖然将炮兵調來參戰,但炮火轟擊效果不大,毀傷效果十分有限。

徐向前到一線觀察後,發動官兵群策群力調整戰術,改以步兵火藥爆破為主,炸敵人之碉堡。特别是牛陀寨工事尤為堅固,七縱動用繳獲的最先進的美制榴彈炮轟擊牛陀寨廟碉,怎麼轟都轟不開,最後隻好輪番派爆破手帶炸藥包抵近爆破。守衛該碉的是閻錫山留下的侵華日軍1000餘人,這些日本兵射擊技術好,戰鬥意志也非常堅決,給我軍造成極大傷亡。最後,在犧牲了許多人、耗費了1噸炸藥後,才勉強将該碉炸開一個小缺口。

太原戰役:北方省會解放耗時最長,打了整半年,傷亡多達4.5萬

閻軍開動飛機猛烈轟炸我軍,還喪盡天良地施放毒氣彈,緻使我軍傷亡倍增。

四大要塞說起來很大,其實隻有8公裡長短。雙方投入兵力20多萬,數百門大炮晝夜不停向這裡傾洩彈藥,可以想見,戰況有多麼激烈。

最終,經過半個多月激戰,我軍四個縱隊終于基本肅清四大要塞的殘敵,奪取了陣地。在這場空前激烈的戰鬥中,閻軍被殲2.2萬人,而我軍傷亡則達到1.65萬人,敵我傷亡比例之接近,為當時所罕有。

四大要塞被攻克後,太原東山主峰上的殘敵自知再也無法固守,紛紛逃入太原城中。

我軍經過慘烈攻堅作戰,急需一段時間休整。恰在此時,平津戰役進入關鍵時期,我黨對傅作義一直在進行和平起義的争取工作。如果急于将太原打掉,傅作義或許将驚恐萬狀,将其兵力東移至塘沽,不排除有乘船南下之可能。中央出于全局的考慮,為了穩住傅作義,指令暫緩攻擊太原、撤掉對綏遠的包圍,待東野秘密入關後,對傅作義完成全面包圍,迫使其全軍投降。

太原的局面,就此僵持下來。

四、換帥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後,我軍得以騰出手來,把華北野戰軍的全部三個兵團都調到太原參戰,并将東北野戰軍炮兵1個炮兵師,加上華北軍區部隊,都撥歸太原總前委,兵力合計30萬人,以泰山壓頂之勢包圍太原。

太原戰役本已是瓜熟蒂落之勢,但徐向前經長期勞累,舊疾發作,已經無力再指揮作戰。原來他自1948年以來肋膜炎逐漸加劇,身體不斷瘦下來,參照當時的照片可以發現,他的瘦已經明顯超出正常的範圍。徐向前其實在指揮四大要塞争奪戰時,已經無法騎馬參戰,有時竟需要警衛員擡着擔架上山。

太原戰役:北方省會解放耗時最長,打了整半年,傷亡多達4.5萬

恰在此時,西北戰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野(1949年初四大野戰軍整編,西北野戰軍改稱一野)在與胡宗南、馬家軍作戰時,兵力不足的問題屢屢困擾一野。軍委已有意抽調部分部隊進入西北。

1949年3月底,解放軍副總司令員兼一野司令員彭德懷從河北參加完會議,傳回西北指揮作戰,途經太原,受中央之委派,代替徐向前指揮進攻太原戰役。其實中央的潛台詞很明顯,彭總接棒進攻太原隻不過是舉手之勞,也算不得什麼掠人之美。打完太原後,華北無大戰,彭總順手把參戰的一野7軍帶走,再把華北野戰軍的部隊帶走一部分。

閻錫山早已喪失了決戰的信心,但這個老奸巨猾的軍閥早已打算好了後路。他指使心腹在南京建議代總統李宗仁,要閻氏到南京參加軍事會議。南京的電報一來,閻錫山假裝痛哭流涕,惺惺作态不願離開太原。臨走之時,指使山西省主席梁化之、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15兵團司令孫楚等人全權負責防守事務。這三個人受閻錫山多年培養與教唆,反共之心異常堅決。

1949年4月20日,彭德懷指揮參戰各部隊經過一個月的準備與休整,終于向太原城區發動總攻。

經過兩天激戰,太原絕大部分城區都被我軍攻克。為了不使太原城區遭受太大破壞,太原總前委一再敦促王靖國、孫楚、梁化之等殘軍3萬餘人投降,但這三人堅決反抗到底,誓死不降。我軍做了兩天工作完全是對牛彈琴,遂于4月24日發動最後的總攻,砍瓜切菜一般全殲殘敵。王靖國、孫楚等進階将領,及日本顧問今村岩田等人都被活捉,梁化之畏懼自殺。太原解放。

太原戰役自1948年10月開打,一直打到1949年4月,時間跨度之長前所未有。戰役共殲敵13.5萬人,其中生俘7.7萬人,生擒敵師級以上進階軍官40餘人。我軍傷亡達4.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犧牲在堅固要塞的争奪戰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