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關于劉邦的稱呼有四個,一個是劉季,這是劉邦的原名;一個是沛公,在劉邦起義時候的稱呼;一個是漢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最後一個就是漢高祖,漢朝的開國皇帝。那麼劉邦是怎麼完成從劉季到沛公這樣大的轉變呢?這個事情還要從陳勝吳廣起義說起。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一、起兵背景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和其他百姓被征兵戍守漁陽。走到大澤鄉的時候,突然遇到連天大雨,道路不通,大家都不能前進。

按照規定,如果不能按照約定時間到達地點,所有人就要被問斬。這時候已經離朝廷約定的期限非常接近了,陳勝吳廣想到既然怎麼樣都是一死,不如起兵反抗,還能有一絲希望。

于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與被征發的百姓們一起起兵,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這也象征着秦的統治危險了。

《資治通鑒》:“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這時劉邦還在逃亡中,劉邦逃亡的理由和陳勝吳廣的起義差不多。劉邦是秦朝的官員,負責押送徒役到骊山,結果劉邦的徒役也在半路都逃走了。

距離到達目的地的距離還很遠,劉邦便将這些徒役全都放走,自己也要去逃亡。這些徒役中有一些沒有走,他們認為劉邦是一個用情有義的人,于是跟随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骊山……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劉邦為了逃亡,躲到芒、砀山澤中。劉邦很幸運,沒有躲避多久,陳勝吳廣就起義了,于是劉邦被沛縣縣令召回。

二、沛公劉邦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許多郡縣的百姓殺了他們的父母官來響應起義。沛縣縣令為了保住性命,想要跟随百姓一起反秦,但是蕭何、曹參說了:“您作為秦朝的官吏,想要背叛秦朝,百姓是不會相信的。

隻有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來,這樣能召集幾百人,用這些人來脅迫衆人,這樣大家就都聽您的了。”蕭何和曹參這個“流亡在外的人”指的就是劉邦,于是縣令派樊哙将劉邦找回來。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樊哙把劉邦找回來的之後,縣令又後悔了,生怕劉邦出什麼變故,要是不聽自己的,和百姓一起殺了自己怎麼辦?于是縣令命人把城門關上,守住城池,不讓劉邦進來,還想把蕭何和曹參殺了。蕭何和曹參一聽,馬上去投奔劉邦。

劉邦回來之後,看到城門緊鎖,就用帛寫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向百姓宣告:天下的百姓被秦朝暴政害了很久,現在各地紛紛反秦,很快就逼近沛縣了,如果現在把縣令殺掉選一個新的首領還來得及。于是沛縣的百姓一起将縣令殺掉,打開城門迎接劉邦,想要擁立劉邦為新的縣令。

《史記·高祖本紀》:“沛令恐,欲以沛應涉……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

劉邦面對這個情形當然拒絕,說這個位置事關重大,需要更有才華的人當。但是百姓以及蕭何、曹參都極力推舉劉邦,劉邦就被立為沛公。

随後劉邦祭祀黃帝和蚩尤,把牲血塗在旗鼓上,旗幟都是紅色的,自稱赤帝子,在沛縣招收年輕人,隊伍很快就擴充到了三千人。

三、為什麼劉邦成為沛公

劉邦從一個泗水亭長到沛公的轉變是一個大進步,意味着劉邦身份的轉變。那麼在衆多百姓中,為什麼劉邦能夠成為沛公而不是别人呢?

1.劉邦自诩赤帝子。

劉邦放跑被征發的夫役之後,和跟随者一起從小路通過沼澤地,打頭的人發現前面有一條大蛇擋在中間,連忙跑回來向劉邦禀告。劉邦此時已經喝醉了,提劍上前就把大蛇斬成兩段。道路打開了,劉邦也醉倒了。

後來在劉邦斬蛇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哭泣的老婦人,大家都問這位婦人為何而哭,婦人說,她的兒子是白帝子,化成蛇被赤帝子在這裡殺了。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劉邦酒醒之後,大家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之後,心裡活動就五個字:“心獨喜,自負”,就是說劉邦心裡暗自高興,更加自負了。

大家都因為這件事情畏懼劉邦,都跟随劉邦。劉邦在祭祀的時候立赤旗就是因為自己是赤帝子,是以崇尚紅色。沛縣的百姓也說占蔔的結果隻有劉邦是最吉利的,再結合劉邦的奇異之事,更加推舉劉邦。

2.劉邦有兵,已無退路。

我們不要忘了劉邦是為什麼逃亡,是因為他私自放走夫役,這是觸動秦朝法律的事情,而且劉邦逃亡,參與反叛,一條條都是死罪,劉邦已經别無選擇。就像陳勝吳廣說的,事到如今,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不如反抗,為國而死。

劉邦的情況也是這樣的,劉邦已經參與了反叛,别無退路,當這個沛公可能會死,不當沛公也會死,是以劉邦是被時勢推上這個位置的。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最重要的是劉邦手裡有兵,就是因為劉邦有兵,縣令才将劉邦召回。放眼整個沛縣,劉邦被逼上絕路,手中還有兵力,性格也很膽大,是以百姓才推舉劉邦。劉邦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選,但一定是最合适的人選,是以劉邦被選為沛公也是情理之中。

3.蕭何、曹參的拒絕。

上面說了劉邦不是最好的人選,因為和劉邦相比,蕭何和曹參都比劉邦才華高。

劉邦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沒讀過什麼書,蕭何曾經因為才華出衆還被秦朝禦史青睐,想要推舉蕭何入京。要論才華,蕭何和曹參都比劉邦要高,但是他們卻拒絕了。

為什麼劉邦會被擁立為沛公?

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害怕失敗。當時陳勝吳廣剛剛起義還沒有多長時間,大秦的根基都沒有動搖,如果這次起義不成,那麼所有人都面臨這被殺的風險,還會拖累家人。

蕭何、曹參都是文官,是以顧慮性命,如果起事不成就要滿門抄斬,是以都極力推選劉邦。這樣起義成功自己也是一份子,如果不成功前面還有頂頭羊,一舉兩得。

總結

劉邦能夠完成亭長到沛公的轉變,與其說是他運氣好,不如說是時代的選擇。如果不是劉邦手中有兵,沒有退路,那麼劉邦自己也不會當這個沛公,是以是曆史的潮流将劉邦推上了這個位置。

起義軍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就是楚國的項氏一族,劉邦也因為起兵而投靠項梁,最後進入關中。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