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真宗,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永不過時!

趙恒(公元968年-1022年),本名趙德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老媽是元德皇後李氏。這位是太平天子、守成之主,一首勸學,傳誦千古,讀書,永不過時!

宋真宗,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永不過時!

天上掉皇位

交好運,咱們通常都喜歡說:天上掉餡兒餅,可對趙恒來說,掉餡兒餅啊?太LOW,天上哐當直接掉一個皇位,砸他腦袋上,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咋回事?聽小的慢慢道來:

趙氏三兄弟,趙匡胤是老大,他的兩個兒子歇菜了,趙光義是老二,老三是趙廷美,趙二,覺得,與其把皇位傳給老三,還不如讓自家的孩子當皇帝,于是,找了個造反的由頭,直接把老三發配房州去了。

趙廷美,這倒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接受不了這種失去皇位的打擊,不久,吐血歇菜了。

宋太宗趙光義,是有8個兒子的,原本他是最中意老大趙元佐。

趙元佐,兄弟裡排行老大,自幼聰慧,文武全才,和趙光義是很相似的,而且還是德元宋太宗的嫡子,滿朝文武都認為他是太子的人選,但這位也是個妙人,他認為皇位有人比他更合适。

趙元佐,親眼看到偶像叔叔慘死,堂兄弟們因一個皇位,而相繼悲慘地歇菜,自以為看透了老爹虛僞面具,好嘛,愣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精神病患者。

一年之後,病情得到了控制,趙光義開心得不得了,順手就大赦天下;時光如流水,轉眼就是重陽節,考慮到趙元佐大病初愈,趙光義就沒讓他參加家庭聚會part。

宴會結束之後,趙元佐的幾位弟弟覺得,還得去看看大哥。趙元佐,聽說全家聚會,唯獨沒有他,心裡琢磨着:合着你們喝酒吃肉看美女,都不帶上我,這不是要抛棄我嗎?寶寶不開森,喝醉之後“大鬧天宮”,一把火點着了房子。

宋太宗趙光義,正睡得美美的,突然被濃煙嗆醒了,雖然大火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差點兒燒到了金銮殿。趙二怒了,這癟犢子想謀朝篡位還是怎麼滴,直接下诏:廢了趙元佐。

趙元佐,靠着裝瘋賣傻,弄丢了皇位,保住了小命,這位爺,在兄弟8個裡面,居然活到了最後,享年62歲。

趙元僖,兄弟當中排行二哥,排隊也輪到他了,當時吧,他當上了代表太子位置的“開封府尹”,美滋滋,一副随時都能上班的姿态,不斷地參與朝政決議,然鵝,突然暴病身亡,病狀和趙匡胤一模一樣,那年他才26歲啊。

宋太宗,這回是真的哭了,老大腦子不好使也就算了,老二這事,真不賴他,他是啥都沒幹好伐。

宋太宗,作為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肯定不信鬼神這種扯淡說法的,連續發生了這種事,心裡也不好受,直到去世之前的2年前,都沒有立太子的想法。當時的宰相是馮拯,沒有眼力勁兒,沒事提什麼立太子,沒說的,直接被發配嶺南體驗人生去了。

事情到這裡,似乎大局已定?言之尚早,這裡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王繼恩,密謀和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诰胡旦謀立故楚王元佐。

王繼恩,這貨是誰?别急,聽小的慢慢道來:

想當初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皇後派他去下诏,要趙德芳進宮繼承皇位,這位自作主張,喊來了趙光義,搶先一步奪得皇位,這一回,又想故技重施,但這次失手玩脫了。

宰相呂端,這位是老江湖,看出了他的意圖,在自己的笏闆上寫下“大漸”二字,派人送給趙恒讓他趕快進宮,同時,把王繼恩騙到一間房子裡鎖住他,派人死死看住他,不讓他出來。

太後,一看同夥王繼恩不在,沒得法子,隻得在趙光義靈堂上,宣布趙恒即位。

宋真宗,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永不過時!

鹹平之治

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恒,改元鹹平。

宋真宗,即位初期,絕對是有為的好青年,任用諸多名相:李沆、寇準等人,勤于政事,把全國地域劃分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避免地方武裝成為土霸王,威脅到中央的統治。

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賦稅,他本人也崇尚節儉生活,宮廷沒有什麼鋪張浪費;

引入暹羅良種水稻,使得宋朝農作物産量倍增,土地耕種面積擴大到5.2億畝,要知道在宋太宗時期,土地耕作面積隻有3億多畝;

鐵制工具普遍使用,促進了農業、商業、手工業、染色、紡織的發展繁榮,社會政治都很穩定,人們收入暴增,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史稱:鹹平之治。

宋真宗,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永不過時!

澶(chan)淵之盟

自宋太祖開始,再到宋太宗,遼國,一直就是宋朝的死對頭啊,當時宋朝的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收複燕雲十六州。

雍熙北伐(公元986年)的失敗,導緻了宋朝對遼國的局勢,由戰略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的,遼國卻開始對宋朝步步緊逼。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國太後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南下,兵峰直指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

警報,在一夜之間來了5封到東京,宋真宗,哪裡見過這種陣勢?頭都大了,緊急召叢集臣問策,當時的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跑路。

宰相寇準,堅決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并且進一步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擊退敵軍。

公元1005年,宋真宗禦駕親征,行至半途,宋真宗聽說遼軍勢大,又想退兵。

宰相寇準,嚴肅地對宋真宗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隻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将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壯大百倍。後退則将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才勉強同意,之後好幾次,都想打退堂鼓,都被寇準打消了念頭,到了潭州城,各路宋軍,看到宋真宗到來,都歡呼雀躍,宋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登上城牆鼓舞士氣,宋軍士氣大振。

宋軍,上至将軍下到士卒,滿心歡喜大吉大利吃雞,幹掉了遼軍主将蕭達蘭,主将被殺,軍心就不穩,蕭太後提出了議和。

宰相寇準,看到這種情形,大喜過望,這不正是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時機嗎?但宋真宗,和宋太祖、宋太宗不同,他可沒有上過戰場,他是長于深宮婦人之手,不是馬背上的皇帝,沒有這種戰略眼光,更沒有開拓進取的勇氣和擔當。

宋真宗,不顧寇準的強烈反對,堅決要和遼國來一次城下之盟的議和,要知道這次,可是宋軍打了勝仗,遼國打了敗仗,但在談判桌上,身份完全互換了。

合議内容包括: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但尊遼太後為叔母;納歲币,每年銀十萬,帛20萬;劃定疆界;邊境互市。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25年的戰争,開啟了兩宋納歲币的先河。之後,宋遼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在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就能輕易獲得,遼國表示十分地nice。

宋朝,在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民生富足,歲币那點小錢,最終通過宋遼貿易都賺回來了,遼國,最終被貿易拖垮了,反而成全了金國。

燕雲十六州,成為了後世曆代趙氏皇族的“黃粱美夢”,唾手可得的機會,卻因為宋真宗的膽小懦弱喪失了機會,也不曉得他怎麼和宋太祖、宋太宗解釋,更不曉得宋太宗,會不會後悔選了這麼個玩意兒當皇帝!

宋真宗,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永不過時!

封禅泰山

澶淵之盟之後,宋真宗趙恒,起初很是得意了一陣子,但這次議和的性質是城下之盟,宋真宗後來自己個兒琢磨明白了,郁郁寡歡;不久,被大臣王欽若猜出了心思,王欽若建議他舉行泰山封禅儀式;宰相王旦,強烈反對這麼做,但宋真宗賜給他美食,宰相看到皇帝鐵了心執意如此,憑他絕對阻止不了,就不再言語。

公元1008年,宋真宗在泰山舉行了封禅,為了封禅,他編造了一個故事:我夢到了一位神人,神人說,在1月3日,會在左承天門降天書,讓我别洩露天機。

文武百官,那可是老司機了,聽到這話,都感覺到面紅耳赤,但皇帝自娛自樂很開心。當天,在群臣的簇擁之下,來到左承天門,他一眼就看到了城門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條黃帛。

取下天書之後,隻見天書上面寫了21個字:

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群臣都懵逼了,神人寫的天書啊,凡人居然能看得懂?别急,還有更好玩的。

當天晚上,宋真宗,賜宴群臣,同時,派人祭祀祖宗天地,大赦天下,且改年号為大中祥符,還不止呢,之後,更是特許京城百姓放5天假,普天同慶。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啦?NONONO,自從更改年号之後,中原大地,百年不遇的祥瑞,紛紛紮堆出現:

元年六月初六,副宰相王欽若從泰安報告:泰山湧出醴泉,蒼龍降臨錫山,不久,第二批次天書又降臨到泰山的一棵樹上,随風飄展。

祥符二年,汀州人王捷上書說遇見趙家始祖,并賜給他一把小劍;三年十一月,陝州報告說境内的黃河變清,而且十二月黃河又清了一回;六年元旦,司天監報告,出現了“五星連珠”這一罕見的天象;七年,丁謂從亳州獻芝草九萬五千株...

宋真宗,沒膽子向遼國找回場子,卻一門心思找回顔面,這場荒唐的祥瑞鬧劇,持續了14年之久。

泰山封禅,多麼重大且嚴肅的事情,被宋真宗,愣生生地玩壞了,後世皇帝再也沒人玩這套把戲,宋真宗趙恒,解鎖了最後一個進行封禅活動皇帝的稱号。

宋真宗,晚年期間,大肆建造道教建築,實際上在他駕崩之前,把老趙家三代的積蓄,霍霍的差不多了;朝堂也出現了大問題,出現了五鬼亂政,後宮幹政等情況。

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恒,在東京延慶殿駕崩,享年55歲,在位25年。

在他死後半年,這次封禅的重要道具:天書,遵照他的遺囑作為他的殉葬品随同他一起下葬在永定陵。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争,一手開創大宋,僥天之幸,家長的位置傳到宋真宗手裡,趙恒,一直堅持“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隻想守住這份家業。

一代名相王旦,因這件事郁郁而終,臨死前給兒子留下遺囑:“我沒有其他過錯,隻有不勸阻天書這件事,是贖不了的罪。死後要剃掉頭發,穿上黑衣服下葬。”

宋真宗,留給後世讀書人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顔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這首詩,奠定了宋朝之後的國策:厚待讀書人,抑制武人。開啟了讀書人的盛世,吹響了武将悲歌的号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