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對于諸葛亮的死,相信很多讀者都感到十分的痛惜、惋惜。諸葛亮在未出山之時,便三分天下,更是幫助當時無兵、無地、無勢的劉備,擷取了天下的三分之一,而諸葛亮的宏願大家都知道就是“恢複漢室,還與舊都”,這也是為什麼在劉備離世之後,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時,夜觀天象知道自己的時日不長,于是想用“七星燈延壽”,若此舉成功自己便可延壽一紀,結果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七星燈延壽”失敗了,其實表面來看諸葛亮是在續命,實則暗含兩大計策,那麼這兩個計策是什麼呢?

解決内部沖突
有道是“樹大招風”,諸葛亮一直是蜀漢的二号人物,一直在高堂之上。在生前這些人可能不敢妄動,因為畏懼諸葛亮的權勢,在諸葛亮離世之後,可就不好說了,有些人就會浮出水面。在諸葛亮深感自己的壽命不長之時,就用“七星燈”延命。姜維奉命在外引三十九個将士在外把守,諸葛亮則在營帳之内分布七盞大燈,外加四十九盞小燈,内安本命燈一盞,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諸葛亮就向天祈禱,諸葛亮堅持七天之後,便可再增壽一紀在蜀漢的陣營之中,諸葛亮知天象,而在曹魏陣營之中的司馬懿也懂天象,司馬懿發現天上将星失位,料定諸葛亮不久之後将離世,于是就派夏侯霸前去蜀營一探究竟,夏侯霸探查蜀營的情況之時被魏延所發現。魏延急急忙忙走進諸葛亮的大營之内,好巧不巧把諸葛亮的主燈撲滅,令諸葛亮“七星燈”延命功虧一篑。
知道自己命不久已的諸葛亮,便秘招姜維、楊儀等人,密招的内容簡單來說魏延要反。《三國演義》描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為什麼諸葛亮料定魏延會反呢?早在長沙諸葛亮見魏延之時,就看出魏延腦後有反骨。那麼諸葛亮為何還用魏延呢?因為在當時蜀漢人才凋零,而魏延是當時蜀漢第一先鋒大将,是以自己還得用魏延,自己在世還能鎮壓魏延,在自己離世之後誰呢鎮壓魏延呢?這時的魏延可以說是劉禅之下的第一人也不為過,看看自己身邊的将士、蜀漢的後主恐怕都沒能力鏟除魏延。是以諸葛亮利用續命之機,鏟除蜀漢内部的威脅。在諸葛亮離世之後,魏延果然反叛,因諸葛亮提前有計策,楊儀、姜維成功平叛了魏延之亂,進而使在諸葛亮離世之後,蜀漢内部團結一緻。
迷惑司馬、保留蜀漢的力量
在諸葛亮離世之前,諸葛亮曾在上方谷利用計策圍困司馬父子,利用大火差點把司馬父子活活燒死,可惜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救了司馬父子一命。此戰蜀軍大勝,之後曹魏方面就一直采取拒守的政策,即使魏延前去罵陣、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性的物品侮辱司馬懿,司馬懿還是忍了下來,因為司馬懿在找一個機會一舉拿下諸葛亮,而這個機會就是諸葛亮将隕。
在諸葛亮離世之前,諸葛亮命人在自己離世之後,在自己的口中放上七粒米,腳下放一盞明燈,這樣就可以隐藏天機,使自己的将星,在天上不落。用來迷惑司馬懿而姜維依照諸葛亮的計策有序地進行撤退,把諸葛亮的木像放在諸葛亮經常坐的輪椅之上,司馬懿若來追,則迎旗擂鼓應戰。果不其然,司馬懿看見遠遠撤退的蜀軍就趕緊來追,但看見坐在輪椅的“諸葛亮”就開始撤退,因為在演義之中司馬懿在諸葛亮的手上沒少吃虧。就這樣蜀漢大軍有序地退到谷中,軍中才揚起了白旗。司馬懿才知道中了計策蜀軍已撤,司馬懿帶着大軍也班師回朝,司馬懿感歎道:“真乃天下奇才也”。
綜上所述,為蜀漢奮鬥一生的諸葛亮,直到生命的結束也在為蜀漢的未來考慮,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蜀漢的後主,浪費了諸葛亮一生付出的心血,重用宦官黃皓,而蜀漢後期唯一的頂梁柱姜維,因為害怕黃皓的權勢,不得不遠離朝堂。在司馬滅蜀之時,劉禅選擇主動投降,而在投降之後留下“此間樂,不思蜀也”的昏庸之談。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