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除了有個“運輸大隊長”的戲稱外,還有一個别稱叫做“功德林招生辦主任”,這個稱号怎麼得來的呢?因為他的越級瞎指揮,導緻國民黨軍的上百名将領都在解放戰争中被俘虜,大部分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監獄學習改造。并且在解放軍發動戰略大決戰之後,三大戰役以摧枯拉朽之勢把國民黨百萬部隊打的丢盔卸甲,給了我們一個錯覺,覺得國民黨将領都是無能之輩。其實不然,國軍陣營中除了五虎上将之外,許多将領也絕非庸才,有不少人曾經都給解放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比如說傅作義。

傅作義是山西運城人,從小就學習成績就好,在1910年的時候更是以高分被太原陸軍國小錄取。那時候孫中山上司下的革命運動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傅作義也深受這股新思潮的影響,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太原也積極地響應,那時候傅作義還作為起義軍的排長去對抗清軍。之後傅作義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一路保送,最後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那時候軍閥割據,閻錫山可以說是“山西王”,本是山西人的傅作義也就順理成章的加入了閻錫山的晉軍。之後憑借自己的能力一路晉升,從1918年到1926年,短短幾年時間就成了中将師長。1927年晉軍和國民黨軍爆發了一場戰争,而這場戰鬥也把傅作義防守的天賦展現的淋漓盡緻,由他鎮守的天鎮,國民黨軍隊圍攻了三個月都沒有打下來。1928年的時候傅作義率領部隊接受了奉軍改編。
在抗日戰争爆發之後,傅作義也是積極響應,号召各方團結一緻,共同抵禦日寇入侵,在傅作義的上司下還取得了綏遠抗戰等諸多勝利。那時候閻錫山為了儲存實力已經把晉軍主力調走,日軍率大部隊向太原進發,危急關頭也是傅作義挺身而出,主動請纓由自己來保衛太原,雖然最後因為寡不敵衆導緻失守,但是傅作義也給日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日軍沒有實力再南下入侵。
在抗戰勝利之後國共雙方也展開了不同程度的戰鬥,而傅作義率領部隊相繼攻下了綏遠、熱河等華北的大片區域,并且對解放軍一直保持着較高的勝率,赢多輸少。其中綏遠戰役也較有代表性,當時日軍還未正式投降,當時的八路軍部隊對傅作義鎮守的歸綏展開進攻,但是被傅作義打退。在日軍投降後的第一天,傅作義在蔣介石的訓示之下率領數萬人的部隊,快速接管附近的城市,為以後攻打共産黨部隊做準備,而八路軍也不甘心勝利果實被國民黨掠走,于是決定先下手為強,集結聶榮臻和賀龍共14個旅的兵力發動了綏遠戰役。
經過幾天的英勇奮戰,八路軍也攻下了不少的城市,但是國民黨部隊在傅作義的訓示下,一旦遭遇我軍大部隊進攻就迅速撤退,退回中心城市堅守不出儲存實力,是以使得聶榮臻和賀龍打算在野戰中殲滅其主力的計劃落空了。
不久雙方進入僵持階段,八路軍雖然包圍了歸綏城,但是因為缺少炮兵和攻城的經驗,攻城進展不順利。而傅作義也沒有傻到站着挨打,組織了不少次的反擊,極大地延緩了八路軍的進攻勢頭。之後經過中央的同意,決定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對歸綏進行圍攻,剩下的由賀龍率領轉戰標頭。因為對標頭守軍兵力的錯誤預判,導緻對標頭的戰鬥也十分不順,國共雙方陣地反複的拉扯,我軍損失慘重。而且當時已經入冬,不少戰士還穿着單薄的衣服,後勤保障又跟不上。更要命的是,賀龍舊疾複發還同時患上了重感冒,在反複權衡之下決定放棄攻城。晉綏部隊遭遇此次大敗,不少戰士情緒低落,部隊士氣也受到一些影響。
此戰之後,我軍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仔細複盤,認為是聶榮臻和賀龍的雙軍事上司,導緻部隊不能齊心協力,一些重要問題上兩人也存在分歧緻使錯失了戰機。這個事件給了中央一個提醒和反思,後來派彭德懷接替賀龍,1949年9月19日綏遠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