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和遠方”投稿|品味中國山水田園藝術中的美學

“書和遠方”投稿|品味中國山水田園藝術中的美學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也成了奢侈的享受。這一本《吞山懷古——中國山水園林藝術》是新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創始人汪菊淵的著作,原本以為是一部關于山水園林的建築類學科著作,細細讀下來才發現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曆史著作。

而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中,每一處風景,每一點匠心設計,無不閃爍着中國古人哲學智慧的光芒。懷着敬畏知心,我一次次翻開這本以中華山水田園藝術來闡釋中國哲學意蘊的著作,品味其中獨特的中國傳統美學。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國園林的發展,從有直接史料的殷周的囿算起,已經有3000多年的曆史,在世界園林史上,不僅是起源古老、自成系統,而且是唯一能從古至今綿延不斷地發展、演變,形成具有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獨創的園林形式,著稱為‘中國山水園’”。

作者以時間為順序講述了中國山水田園的曆史發展,從西周樸素的囿,到秦漢建築宮苑和“一池三山”,到西漢山水建築園,講到南北朝自然主義山水園,講到隋山水建築宮苑,講到唐長安城宮苑和遊樂地,以及唐自然園林式别業山居、唐宋寫意山水園,再講到北宋山水宮苑——艮嶽,講到元明清宮苑,最後講到北京明清宅園和江浙明清宅園——文人山水園。

翻開《中國山水園林藝術》,看到的是中國人民熱愛樸素自然、崇尚山水遊息的生活方式,觸摸到的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啟蒙。例如,作者寫道:“文王看到皮毛光亮的雄鹿和潔白肥澤的白鳥那種活生生的情态而得到美的享受……登台可以觀天文、察四時,又可以眺望四野而賞心悅目”。“管仲開始以水比德,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也以山水比德”。這些中國傳統哲學家精神世界的美,在西周樸素的囿、台建築中展現出來。

作者從宏觀角度,對中國的文化和山水田園曆史發展做了梳理和概況,如果說本書的魅力在與展示出中國山水田園創作蘊含的文化核心,不如說它向我們傳達了中國古人诠釋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境界。

随着時代的發展,城市的擴大,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古人的山水田園智慧值得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者借鑒。廣州的山水田園風景打造,最早源于宋代。當時,廣州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城市大規模擴建,來穗貿易與遊覽的客人衆多,人們便仿效“潇湘八景”,開始選擇當時最能代表廣州城風貌的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霁、珠江秋月(色)、菊湖雲影、蒲澗簾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八個景點稱為“羊城八景”,曆經元、明、清各代,沿襲至今。

廣州在曆史上一直享有“花城”的美譽,美在花城也是老廣州人民引以為豪的。花城美,美在這座古老城市的廣府文化底蘊,也美在這座老城市煥發出的新活力。

中國山水田園藝術的美,貫穿于中國文化、哲學、藝術之中,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同其他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一樣,都是人類曆史的偉大成果,傳承和創新這一偉大成果,将是我們當代人無可推卸的曆史責任。

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 王涓琪

編輯:李亞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