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老吉”、“雷老吉”、“孔老吉”……王老吉新出“百家姓”版本,比普通罐貴2.5倍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近日,擅長在商标上做文章的涼茶品牌王老吉推出了“百家姓版本”。

記者在天貓平台王老吉旗艦店獲悉,除原本的“王老吉”外,消費者還可選擇“李老吉”、“高老吉”、“歐陽老吉”、“諸葛老吉”等上百種姓氏的“老吉”罐子。

“白老吉”、“雷老吉”、“孔老吉”……王老吉新出“百家姓”版本,比普通罐貴2.5倍

臨近春節,這個新玩法引發了不小的熱議與關注,僅看印有自己家族姓氏的一個個紅罐子,年味兒就已撲面而來,有網友表示:“這創意高啊,可能平時不愛喝飲料的看見自己的姓都想來兩罐,中國人口又這麼多”,也有網友表示“這是走山寨的路,讓山寨無路可走。”

對此,1月6日,王老吉方面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姓氏罐這個産品是基于王老吉整個柔性化定制生産的一個概念,也叫個性化定制服務,其實已經布局很多年了,姓氏罐隻是它呈現的一種形式而已。我們想借助個性化的新包裝,通過具象化的姓氏文化為吉文化注入新的表達,同時,也是想通過春節這個節點,希望自己的産品可以不斷融入節日吉祥氛圍。”

搶注“姓氏+老吉”商标

王老吉百家姓氏圖騰罐系列飲品一度引發熱議。

兩天前,“王老吉新出了百家姓版本”的話題就已登上微網誌熱搜,截至今日上午十點,閱覽量高達4160.9萬。

據介紹,這一新品隻是在包裝上進行更新,産品仍是王老吉涼茶飲料。王老吉在發貨公告中表示,此次共推出了115個姓氏圖騰産品,均根據王大有的著作《中華姓氏圖騰始原》中現有圖騰創作,因商标注冊等原因,部分姓氏如張、劉、鄧、徐、吳等無法生産。

“白老吉”、“雷老吉”、“孔老吉”……王老吉新出“百家姓”版本,比普通罐貴2.5倍

目前,王老吉百家姓系列商品規格為12罐/箱,售價99元,平均每罐8.25元,而傳統款“王老吉”每箱則為39.9元,平均一罐隻需3.33元,同一産品更換“新皮膚”後,漲幅近2.5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新品在天貓平台王老吉旗艦店的月銷量目前已突破十萬。1月6日,記者在浏覽天貓平台相關産品資訊時,發現已有“周老吉”、“孫老吉”和“何老吉”等姓氏産品賣斷貨。

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王老吉就已開始申請“姓氏+老吉”商标。

中國商标網公開資訊顯示,王老吉“姓氏+老吉”的商标均是在2021年2月3日申請,共計100個,而這些商标申請的國際分類均非30類涼茶商品,而是32類啤酒飲料商品。另據天眼查資料顯示,2021年10月,前述商标的申請,除少部分無效或被駁回,近百枚姓氏“老吉”商标均完成注冊。

對此,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這是王老吉服務體系跟客戶粘性雙更新的具體表現,這次百家罐的推出,應該會讓王老吉的熱度以及銷量得到很好的提升,也為很多企業起到了引領或指導作用。”

涼茶行業競争加劇

“怕上火,喝王老吉”,憑借這句廣告詞,王老吉家喻戶曉。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知名涼茶品牌的王老吉創立于清道光年間,有“涼茶王”之稱,其關聯公司系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産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廣州白雲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營紅罐、紅瓶王老吉涼茶以及王老吉無糖型、固體型、現調型涼茶等新形态涼茶産品。

伴随廣告語等宣傳攻勢,紅罐王老吉曾開啟爆發式增長,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03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近4倍,2004全年銷量突破10億元,此後幾年持續高速增長。2007年,王老吉涼茶總銷量突破50億元,一舉超越可口可樂、紅牛,成為全國罐裝飲料的銷售第一。

至2010年,“王老吉”商标估值已達1080億元,同年,該商标的法定擁有者廣藥集團向租賃者加多寶發出律師函要求收回商标使用權,二者随後開啟了漫長的訴訟史,與之伴随的還有車輪式燒錢營銷模式,從價格、管道和營銷等方方面面互相競争搶占市場。

然而,較為戲劇的是,就在涼茶界的兩大巨頭鬥的“如火如荼”之時,元氣森林、奈雪的茶、喜茶和蜜雪冰城等多種新型茶飲正依托網際網路逐漸發展壯大,不斷擠占涼茶巨頭們的利潤空間。

根據天眼查資料報告,我國涼茶行業經過前幾年爆發式增長,現已進入增長停滞的階段。2017年,國内涼茶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78億元,增速僅為9.1%,與十年前的15%增速相比相去甚遠。另據凱度消費者指數,截至2019年6月,涼茶在家消費市場的銷售同比下降9%,而去年同期的增速為1%。

業内人士認為,面對競争對手不斷增加、涼茶品類增速整體放緩等挑戰,涼茶界的巨頭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近幾年,王老吉已開始在包裝設計、産品品類上推行多種戰略,根據王老吉方面的說法,首先,在産品端提出“單品多元化+品類多元化”的産品戰略,開發出黑涼茶、無糖氣泡涼茶等涼茶單品,并推出刺檸吉飲料、荔小吉飲品等大健康産品,不斷壯大涼茶産業,積極完善産品矩陣。其次,則是積極實施管道年輕化、傳播年輕化,積極創新,加強與年輕群體的對話。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