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5 讀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大學》

18.5 讀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大學》

讀經:★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18.5 讀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大學》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國小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後者慎其先。

摘自《晉書·列傳·第二十五章》

解釋:想要端正末梢就要先端正根本,要想有好的結果必須謹慎行事。

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缟;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

摘自《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

解釋:強弩發箭到了最後,連最薄的魯缟也射不穿;狂風刮到最後,連最輕的鴻毛也飄不起。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摘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解釋: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甯。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摘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五節》

解釋: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

18.5 讀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大學》

〇 日就月将先生問:背誦第一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