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心雕龍》是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至今仍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才子小時候生活非常清貧。
劉勰自幼父母雙亡,家徒四壁。可是他很喜歡讀書,父親留下來的幾本書,被他視為珍寶,有空的時候總要翻上幾頁。白天幹活已經很累,晚上他也不肯休息,還想多讀一點書。

但家無餘糧,實在無錢買油點燈,劉勰為這件事苦惱了很久。有一天,他忽然想起離家不遠的金華山上有一座金華寺,寺裡大殿上的佛燈一直點到天亮,他想自己何不就着佛燈讀書呢?
當天晚上,劉勰就帶了幾本書來到了金華寺。他沒有硬闖進去,卻瞅了一個空子,避開和尚們的注意,溜進了大殿。
大殿裡簡直就跟白天一樣亮,他高興極了,連忙跪在佛祖塑像面前,認真地禱告,并請佛祖原諒,然後就開始讀書。直到天快亮的時候,他才蹑手蹑腳地溜回家裡。
寺院的禅房裡收藏了不少書籍,住持很有學問,文學功底也很深厚。這一天,住持剛念完早經,夜裡值更的小和尚就急速地跑來,還一臉神秘地告訴師父,菩薩顯靈了。住持讓他别急,慢慢地說。
小和尚定了定神,便接着說:“我昨天晚上值更時,聽到大殿裡有誦經的聲音,這不是菩薩顯靈了是什麼?”住持聽後也感到興趣濃厚,于是決定親自去察看一下。
等到天黑的時候,住持就找了一個地方藏起來。過了不久,他就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輕手輕腳地進了大殿。不一會兒,就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住持仔細一聽,原來讀的是詩書。他就從藏身的地方走到劉勰身邊,也不驚動他,靜靜地站在一旁聽他讀書。
劉勰讀書有些累了,就伸了一個懶腰,卻不經意地看見一個僧人正含笑看着自己。他吓壞了,連忙跪在地上,請住持饒恕。住持急忙攙起他詢問情況,劉勰這才戰戰兢兢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住持卻非常喜歡他,還收他為徒,劉勰也搬進了金華寺,跟随住持做起學問。眨眼間就過去了十年,劉勰在大師的精心點撥下,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無一不精。
他在讀書過程中隻要有了心得體會,也會及時地記在本子上。時間一長,居然成了厚厚的一本。劉勰把它整理出來,拿給住持看。住持看後不住地叫好,并讓他向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司徒沈約求教。
劉勰興沖沖地來到沈家,卻被家丁趕了出去。他沒有灰心,忽然想起沈約愛書成癖,于是靈機一動,就假扮成一個賣書郎,在路上等他到來。
沈約一到村口,就聽見有人高聲地叫賣古裝書。沈約急忙讓人把劉勰找來,到了近前,劉勰聽說了自己的故事。沈約覺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拿過他遞過來的書,翻了幾頁,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于是便與他同坐一輛車,一起回到了沈府。
回到府中,沈約趕緊打開書,一邊仔細閱讀,一邊啧啧贊歎。沈約和劉勰談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沈約又從頭至尾地細看了一遍,然後逐字逐句地圈點起來。
劉勰依照沈約的指點,又将原稿反複修改了幾遍。沈約非常滿意,提筆寫下了“文心雕龍”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從此以後,劉勰名聲大振,這部書也一直流傳久遠,深受世人贊賞。下面介紹才子在佛燈下讀書,創作了一部文學巨著,流傳久遠,值得贊賞。
《文心雕龍·知音》(精選)
作者:劉勰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浍。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雖幽必顯。
大意是說:一個人隻有彈過很多曲調,才精通音樂;隻有看過無數寶劍,才懂得兵器。評價作品必須廣泛地觀察,攀登過高峰,才明白小山;欣賞過大海,就更了解小溝。
作家先有内心活動,然後才表現在作品之中;文學批評卻要先看文辭,然後再深入到内心。從表象追溯到根源,逐漸地由隐微變得顯豁。
這篇短文雖然隻節選了一小段,但人們已經感覺到其蘊含深遠。一個人一生隻要能夠撰寫一部偉大的作品,便會感覺此生無憾!
作者笃志好學,不畏艱辛,幾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付諸于創作。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不僅實作了年少時的夢想,也為華夏文壇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産,令人欽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