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險峰 楊櫻《張醫生與王醫生》(新經典·琥珀圖書&文彙出版社):資深媒體人伊險峰牽頭,以兩位身為醫生的中學同學的人生故事為主要由頭和線索,叙寫的關于東北中心城市——沈陽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城市社會生活變遷的一部非虛構佳作。在這部洋洋數十萬字的作品當中,作者的記述,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線索——一是圍繞勞工家庭的代際階層躍升、持平或下降,講述改革開放語境下城市代際階層變遷背後的機制和淵源;二是以兩位醫生為中心,講述城市專業技術階層的工作生活狀态、知識文化趣味與社會存在生态;三是講述在階層、知識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越發差異化的背景下,城市知識階層的家庭關系、代際關系與個體存在張力;四是在大時代變遷的語境下,以微觀史的視角,記述東北衰落的深層次原因與東北振興的可能性探讨。作者細緻入微的訪談能力、精密編織的材料組織能力和“君子不器”的學術關照情懷,都讓人贊歎不已。
西西《欽天監》(活字文化&廣西師大出版社):香港作家西西的新書,跟《哨鹿》類似,仍然把故事背景放在清代,以供職于清廷欽天監的一位普通官僚作為中心人物,借助于一群身處政治漩渦中心的普通人的命運變遷,來展現時代政治風雲的變幻無常。字裡行間,仍然有從個體生命體驗的角度,叙寫香港與香港人身份與文化認同困境的隐喻。西西對于細節描寫的細緻入微、對于人之于生命主體的溫情與尊重,以及對于個人命運與大曆史變遷之間複雜張力的隐忍叙寫,都讓人無比動容、回味無窮。
尚思伽《中書令司馬遷》(三聯書店):媒體出身的已故青年女作家尚思伽最具代表性的遺作,以戲劇的形式,展現司馬遷在為衆人所熟知的史學大家之外,作為漢武帝内侍的另一重身份角色下的彷徨與掙紮。全劇以“素王”司馬遷和帝王漢武帝之間圍繞權力、聲望與影響展開的博弈,以及司馬遷在作為史家的自由與作為宦官的卑微之間的人格沖突,作為雙重戲劇沖突展開叙事,劇本史詩意味濃厚,戲劇張力十足,交融了來自北京人藝與布萊希特等方面的多元戲劇傳統,讀來讓人震撼、引人深思。非常希望這部戲劇,能早日在舞台上上演。
楊潇《重走》(單讀&上海文藝出版社):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擁有多年媒體記者工作經曆的楊潇老師重走當年西南聯大師生西遷之路後寫下的旅行遊記。受益于中文專業與記者工作的訓練背景,本書的文字表達流暢,史料征引專業而豐富,材料的串接與組織叙事能力突出。而在具體内容上,則将對于西南聯大師生的曆史追憶、現實旅行曆程中的所見所聞,與個人之于曆史與旅行現實的感思和生命體驗這三者交融在一起講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能以一種真誠而平視化的視角,面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曆史中被忽略和遺忘的人與事,以及自己在古今之變和個體生命中的心靈困頓與糾結。這種有大曆史、有小人物,有人文溫情、有個體困惑的多元面向作品,值得細讀。
渠敬東《山水天地間》(三聯書店):供職于北京大學的社會學學者渠敬東老師解讀北宋著名畫家郭熙代表作《早春圖》的最新小書。在本書當中,作者展現出對于圖像文本細讀和藝術社會學分析的超強功力,将微觀層面畫作的、山、水、樹木走勢與構圖方法運用,中觀層面畫作展現的藝術哲學與美學思想,宏觀層面畫作背後一代藝術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整體人格、心境與世界觀這三個層面的分析與解讀,有機結合在一起,以詩意深邃而又隽永美妙的文字娓娓道來,着實讓人敬服。而本書之于宋代文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的心路曆程的展現與還原,剛好也跟作者本人在社會學研究(“入世”)與山水研究(“出世”)之間構成的張力,形成有趣的對照,有心的讀者,自可仔細玩味。
莫砺鋒《莫砺鋒講宋詩課》(鳳凰出版社):知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莫砺鋒老師新近推出的一部關于宋詩的大衆學術科普作品,堪稱其之前推出的頗受歡迎的《莫砺鋒講唐詩課》一書的姊妹作,分閱讀背景、名篇細讀、名篇淺釋、問題與思考這四個部分,點面結合、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走進宋詩理性而玄妙的文學世界。莫砺鋒老師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均圍繞宋詩研究展開,是以本書既是他在已經大獲成功的唐詩科普基礎上的拓展之作,又是其在大衆學術寫作上的回歸初心之作。其具體講述,融知識性、趣味性與通透性于一體,真正做到将專業學術研究、個人生命體驗與大衆傳播導向完備結合,非常值得推薦。
顧春芳《契诃夫的玫瑰》(譯林出版社):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先生的優質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的編著者顧春芳老師的一部關于契诃夫研究的新作,以細緻的第一手資料梳理、流暢而詩意的美妙文字與細膩而動人的女性學者視角,為讀者展現契诃夫的田園生活、浪漫愛情與優雅心靈。盡管《海鷗》《櫻桃園》等契诃夫的知名戲劇,在中國多次上演,但其影響範圍僅限于主要一二線城市,在中國更廣大的讀者眼前,契诃夫更多還是以諷刺小說與深邃思想著稱。基于此,本書的研究與叙寫,是對于契诃夫的中國研究、閱讀與傳播面向的有力豐富,也可謂是作者這樣的資深人物研究者,跟契诃夫之間跨越國别、性别與時代的動人隔空對話。而精美的曆史現場照片、雅緻的裝幀與用心的設計,更賦予了本書在内容與形式上的雙重匠人精神,非常值得細讀、珍藏和推薦。
葛亮《瓦貓》(人民文學出版社):南京籍香港作家葛亮的最新中篇小說合集,由《書匠》《飛發》《瓦貓》這三篇分别叙寫江南、嶺南、西南地區的匠人故事的中篇小說組合而成。“三南”的地域定位,一方面跟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曆緊密相聯,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作者跟北方文化、宏大叙事與政治書寫相對應的南方化寫作立場。而匠人的人物聚焦,更是将作者的家族脈絡、古典情懷與文化取向全盤呈現。這三篇用心書寫的故事,将曆史與現實交彙,虛構與真實交織,大曆史與小人物交融,為讀者細緻而溫情地展現波瀾不驚的生活日常下的時代更疊、曆史疊蕩與文化興衰。這樣的文字,值得讀者以同樣的用心與投入,逐字逐句閱讀、感悟、沉思,常讀常恸,常讀常新。
(日)村上春樹《棄貓》(磨鐵文治圖書&花城出版社):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最新散文作品,從家裡棄貓複歸的小故事入手,暢寫作者對于父親的種種回憶與生平追尋曆程 。作者的表達,注重生活細節的還原,細緻入微的同時,讓家庭關系中複雜而細膩的種種情感清晰可見,跟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等日本導演的電影作品,有着一體化的生動面向。在日常生活叙寫的同時,作者極其注重父親人生中,諸多命運關鍵節點的還原, 其探讨的人生命運的曲折與無常,具有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共鳴效應。而其對于父親在日本侵華戰争中經曆的叙寫,基于人道主義立 場出發,真誠而反思深刻,這段内容,相信中國讀者讀來,更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本書雖然篇幅短小,但無論是譯文的高品質和所配插圖的用心,都展現出磨鐵文治圖書對于村上這位在中國讀者當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上佳口碑的作家的尊重與敬畏,值得推薦。
周思成《隳三都》(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周思成老師關于蒙古與金朝戰争史的精彩曆史文學作品。本書采取司馬遷《史記》與史景遷系列作品的寫法,在廣泛搜集史料和嚴格進行史實考證的基礎上,以流暢而生動的文學式筆法,為讀者還原這段往往被當今教科書、媒體、學術研究和讀者所共同忽略或遮蔽的曆史。在叙寫過程中,一方面注重戰争過程與場景的精準還原,另一方面緻力于呈現戰火籠罩下的各色人等的生命狀态,将紀傳體的史家傳統跟社會文化生活史的新史學思潮完美交融,實在值得稱道與推薦。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從蓑翁在2021年裡讀過,中國大陸各家出版社在2021年初版(而非修訂版或再版),并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文學人文藝術類書籍裡選出,點評為蓑翁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号:wengon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