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病毒席卷而來,讓國内外的所有人都惶恐不安,隻能躲在家裡瑟瑟發抖。
直到鐘南山院士的出現,事情開始發生了轉機。
這位逆行出征的國士無雙,有效地控制住了這場疫情,更挽救了無數條生命。
其實早在100年前,我們國家也曾有一位這樣的英雄,他和鐘南山院士一樣,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絲毫沒有退縮。

一、臨危受命
時間回到1910年,東北境内忽然爆發了一場鼠疫,短時間内就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
消息傳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人心惶惶,因為這場瘟疫不是第一次發生,而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三次。
最早期的鼠疫發生在15世紀的歐洲,那個時候它還被稱為黑死病。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歐洲平均一個國家就有80%的人感染鼠疫而死。
因為它的傳播速度非常的快,危害程度也非常的大,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受害人也有可能染上病毒。
正是因為有了歐洲的前車之鑒,是以這次鼠疫的突然出現讓中國人既擔心又害怕,可是卻又一籌莫展。
那時,晚晴的統治者們非常擔心鼠疫會從東北地區蔓延過來,席卷世界,大家都性命難保。
是以,他們開始給東北的地方官員施壓。
迫于朝廷的壓力,東北的地方官員們開始探究這場鼠疫的來源,希望從根源處把它給杜絕掉,這樣病毒便不會再蔓延起來。
可是,當他們把所有的老鼠都抓起來的時候,也還是沒能控制住疫情,反而更加肆虐了。
到了1910年10月,這場鼠疫已經在東北持續了6個月了,是以而喪命的人們也已經高達10萬餘人。
彼時,東北的地方官員們眼看局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全部上朝請命卸去官職,以死謝罪。
“皇上,微臣實在是無能為力啊。”
看着下面跪着烏壓壓得一衆大臣,寶座上的皇上怒不可遏,随手便把手邊的茶杯扔了下去。
“廢物,一群廢物,朝廷要你們何用。”
看着皇上憤怒不止的樣子,跪着的大臣們一句話也不敢說,忽然有一個侍從帶着一個白面書生走了進來。
“禀皇上,這位先生在宮門口求見,說是有要事要面見皇上。”
皇上看着下面這個弱不禁風的中年男子,不屑一顧地說道:“你有何事要見朕。”
隻是這位男子接下來的說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東北的鼠疫,小人願意一試。”
皇上更是大為震驚:“你是何處的醫生?”
“回皇上,我隻是一名教醫的先生。”
聽到這裡,跪着的大臣們不禁冷笑起來:“你能做什麼,連皇上的太醫院都完成不了的事,你一個教書匠也敢誇下海口。”
雖然大臣們如此,但如今的形勢危急,于是,皇上忽視大臣們的反應,繼續問道:“這鼠疫可是大兇之病毒,你怕不怕?”
“作為醫生,最大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又怎麼會在死亡面前退縮呢。”
話音剛落,房間裡的人一下子安靜了下來,不知道是被他的冷靜給吓到了,還是被他的話語給觸動了。
皇上緩緩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伍連德。”
彼時的伍連德雖然隻是一名教醫學的老師,但是1896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在英國的劍橋大學醫學系留學,曾還在著名的聖瑪麗醫院實習。
就這樣,皇帝答應了伍連德的請求。
二、敢為人先
見過皇上的第二天,伍連德便隻身一人前往了鼠疫聚集地哈爾濱。
此時,因為沒有人敢和這場鼠疫作鬥争,是以他隻能一人踏入這危險的境地。
起初,伍連德本以為到了哈爾濱以後,會有地方官員協助自己調查和幫忙,就會輕松一些。
可是,沒想到大家對這個病都極其的恐懼,對他也是非常地排斥。
看着大門緊閉的街道和府邸,伍連德站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孤立無援,與他相伴的隻有背包裡的醫書。
但是伍連德不會怪他們,因為他知道在疫情目前,總要有一個人去打敗它進而戰勝它,而自己作為一名醫生,就應該是這個人。
調整好心态後,伍連德首先準備找到疫情的根源。
結合自己學習的經驗,根源不一定就是老鼠,也很有可能是其他的動物。
此外,再加上醫書的記載,伍連德基本上确定這場鼠疫是從鄰國傳過來的,因為最早得病的兩個東北人是剛剛從外國回來的勞工。
1910年11月,伍連德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随即便走訪了最早得病的那兩個人的家人,希望能從對他們的了解中證明更多的消息。
果不其然,這兩個人雖然素不相識,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兩人曾經都去過俄國打工,巧的是還都是做得皮包生意。
在伍連德的一再追問下,這位受害者的母親才開始把事情始末對這位醫生娓娓道來。
兒子剛去俄國的時候,工資非常的高,後來才得知俄國人為了掙錢,經常殘忍地殺害一些動物,取他們的皮毛來作原料。
在這些動物中,皮毛最适合做皮包的是一個叫旱獺的動物,因為它在西伯利亞的草地上随處可見,容易捕捉是以大大降低了做皮包成本。
伍連德開始不解:“那盡管如此,又怎麼會引來病毒呢。”
聽到伍連德的追問,講述的老婦人抹了抹眼淚,繼續說道。
“俄國人非常的貪婪,他們為了擷取無盡的利益,大肆地捕殺旱獺,取完皮毛以後還把它們的屍體随意丢棄。而旱獺的屍體就這樣暴曬在草地上,久而久之便開始腐爛,慢慢地也引來了一些老鼠的進食。”
講到這裡,老婦人突然哽咽了起來,眼淚止不住地掉,兩人的對話也不得不終止了。
伍連德看她如此傷心的樣子,也不忍心繼續追問下去。
正在準備離開的時候,這個老婦人又繼續講述起來。
“我那該死的兒子真是嘴饞,吃什麼不好卻偏偏吃這罕見的旱獺肉,這是上天懲罰他啊,吃到了老鼠叼過的肉,才染上了這鼠疫。”
聽到這裡,伍連德基本上已經明白了:這場鼠疫最早是從西伯利亞開始爆發出來的,隻是他們一直隐瞞不報,甚至為了快速隐瞞掉這場疫情,俄國政府立刻開始封城,把得了鼠疫的病人住過的房子一把火全部燒掉,繼而把得病的這兩個勞務勞工丢回了中國境内。
因為種種原因,就這樣,瘟疫便悄悄降臨。
找到了鼠疫的源頭,伍連德接下來便想要從速度上下手,想探究一下這場疫情究竟是靠什麼傳播開來的。
伍連德看到了俄國政府燒壞房子的方法有一些成效,便也想着試一試,隻是如今得病的人數不勝數,首先要從哪家的房子下手呢?
當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燒毀的房子後,卻不曾想,伍連德被拒絕了沒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家是根,不能輕易燒毀,更何況這還不能保證成效。
眼看這條路行不通,伍連德隻能另想方法。
彼時,他來哈爾濱已經馬上兩個月了,疫情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有擴大的傾向,這讓他不禁愁眉緊鎖。
後來,為了減少病情的擴散,伍連德也隻能暫時把這些病人居家隔離了起來,吃飯睡覺不能和别人接觸。
可是,在伍連德的一系列措施之下,鼠疫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此時,他開始回憶自己的環節在哪裡出了問題。
一天,他突然想起來,有位法醫說過:“給人真相的往往不是證據,而是屍體本身。”
于是,伍連德準備把屍體解剖開,想要一探究竟屍體内部是否肉眼不可見的病變。
可是,此時的伍連德卻碰到了一個新的問題:解剖屍體在中國的曆史上是遠遠沒有過的,自己也隻是在英國的課堂上看到老師操作過,從來沒有上過手,該怎麼辦。
就在伍連德苦思冥想之際,他突然想起來,此時已沒有退路,隻有把屍體解剖開,才能有希望找到這次鼠疫的疑點。
當伍連德下定決心後,他找到了當地的管理者希望他們能給予幫助,可正常的人家自然是不支援伍連德的提議的。
沒有辦法,他隻能深夜去亂葬崗偷偷扛回一些無名屍作研究。
刀子接觸屍體冰冷皮膚的那一刻,伍連德還是冒了一身的冷汗,但是想起那麼多因為鼠疫而喪命的同胞們,伍連德手裡的刀子穩穩隔了下去。
令他吃驚的是,這些屍體雖然已經死亡很久,可是被鼠疫侵害的内髒卻像常人一樣還在腐爛,尤其像一些沒有家人的病人,死了之後就這樣裸露在地表上,并沒有深度掩埋,仍然屬于傳播源。
結合所有考慮,伍連德推想出隻有把得了瘟疫的屍體用大火燒盡,才算是真正的斷絕傳染源,慢慢地得病的人就會變少,疫情也就控制了。
想到這裡的伍連德欣喜不已,仿佛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但是當下一個病人死亡的時候,他的家人萬萬不同意火葬。
土葬是中國相傳已久的方法,俗話說入土為安,隻有把屍體掩埋在泥土裡,人的一生才算終止。
如今人都死了,卻又要用火把身體燒得幹幹淨淨,這哪是醫者仁心呀,簡直就是歹毒心腸。
自此,東北的人們再也不能忍受伍連德的存在了,紛紛想要把他趕出哈爾濱,這裡不歡迎他。
看着鄉親們對自己的不信任乃至怨恨,伍連德内心十分委屈,可是自己來這裡數月了,的的确确沒有一點成效。
“要不就離開吧……”伍連德難過得想。
三、發生轉機
1910年12月,就在伍連德準備回去的時候,他的腦子裡突然閃出一個念頭——為什麼他在哈爾濱這麼久,又經常接觸病人,卻一直毫發無損呢?
伍連德仔細回憶了一下自己的細節,從自己來到哈爾濱開始,就一直捂着口鼻,而且每次和外人接觸過後,自己都會用酒精進行消毒。
自己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在衆多的醫書記載中,有一個最簡單也最常見的傳播形式叫飛沫傳播。
這麼久沒受影響就是因為自己做了防護措施,卻也是因為太簡單太日常而沒有想過哪裡有特殊之處,是以也并沒有告訴其他人。
想到這裡,伍連德更不能走了,他要把這個措施告訴老百姓們,他要和這個病毒對抗到底。
“鄉親們,請你們再相信我一次吧,我是醫生,我隻想讓大家都好。”
然後伍連德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分享給了大家,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自己的苦心。
聽完伍連德的講述,人群中都在竊竊私語,就在這時,人群中有一個人站了起來。
“鄉親們,伍醫生為了我們的安全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大家就聽他的話吧。”
看到有人第一個站出來配合伍連德,便有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
就這樣,在群眾的配合下,這場鼠疫終于在1910年的春節以勝利而告終。
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迹,如果沒有伍連德醫生的堅持,後果将不堪設想。
總有人說,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但是面對危急關頭,中國總會有能人志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性命去造就生命的偉大。
參考資料
《國士無雙伍連德》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1-20]
《英科學家:中世紀瘟疫提高了歐洲人“抗艾”能力》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1-17]
《伍連德:被遺忘的國士》華夏經緯網 [引用日期2020-02-17]
《伍連德和100年前的東北大鼠疫》南方周末[引用日期2021-01-19]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知網[引用日期20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