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1月3日,“嫦娥四号”迎來落月三周年。
三年過去,被稱為“月背出差三人組”的“鵲橋”中繼衛星、“嫦娥四号”着陸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車完成了哪些任務?還有什麼工作?

“嫦娥四号”探測器發射升空(圖檔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鵲橋”中繼衛星:主業兼職兩手抓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牧夫天文論壇創辦人解仁江介紹,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速度相同,這使它總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讓月球有了正面與背面之分。如何将月球背面的信号傳輸到地球,也成了人類探索月背的一大阻礙。“鵲橋”中繼衛星擔任了地月之間的通訊和資料中轉站,這就好比在地球和月背之間建起一座橋。
“鵲橋”比另外兩位小夥伴更早到達崗位——2018年5月21日,“鵲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開始服役。正是因為有了“鵲橋”,“嫦娥四号”的着陸和探測工作才能正常進行。
“鵲橋”位于地月連線的第二拉格朗日點上,可以直接跟地球建立聯系,還能與“嫦娥四号”實作雙向通訊,直接接收“嫦娥四号”從月球背面發來的信号,将其放大,然後發射到地球上。
每個月,“嫦娥四号”在大約一半時間裡處于休眠狀态,這時“鵲橋”不需要進行中繼通訊工作,它便會做“兼職”。利用自身搭載的低頻射電探測器進行科學探測。
“嫦娥四号”着陸器:自帶暖氣,會種棉花
着陸器搭載了一些科學儀器,用于實驗和探測工作。
“玉兔二号”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号”着陸器成像(圖檔來源:國家航天局)
這是一次生物生長培育實驗,培育内容是棉花種子。着陸不到半個月,着陸器就在月球表面“種棉花”。種子成功發芽,成為了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來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此外,着陸器還對月球表面的一些輻射劑量進行了探測。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很多宇宙射線輻射會直接到達月球表面。對于之後要進行的載人登月任務,隻有了解月球表面的輻射情況,才能知道人在月球上如何避免受到輻射的傷害。
有意思的是,着陸器上還安裝了“暖氣”。月球背面的溫度非常低,最低可達零下190攝氏度,這會讓裝置凍住、無法工作。“嫦娥四号”着陸器上安裝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同位素電源,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時會發熱,為着陸器提供熱量。
“玉兔二号”月球車:行走千米,發現“神秘小屋”
三年的時間裡,“玉兔二号”已在月球背面上行走了近一公裡。它就像一台全自動駕駛的越野車,雖然體型不大——長1.5米、寬1米、高1.1米、重量140千克,但卻擁有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以應對各種地形。
“嫦娥四号”着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号”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圖檔來源:國家航天局)
“玉兔二号”帶有智能化控制系統,能夠自行感覺周圍的環境,選擇前進路線,不僅能自主避開障礙,而且一旦被困住,隻要有一個輪子能着地,就可以脫困前行。
“玉兔二号”是目前在月面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它的設計壽命隻有三個月,但已經工作了三年,服役時間遠遠超期。但超期服役的“玉兔二号”不僅情況良好,不久前還有了驚喜發現。在進行環拍時,“玉兔二号”發現約80米外有一個突兀的立方體,仿佛月背上的一座神秘小屋。考慮到“玉兔二号”的前進速度,“神秘小屋”的謎底或許得數月之後才能揭開。
“鵲橋”“嫦娥”“玉兔”,“月背出差三人組”都有浪漫的名字,這是中國人數千年來對于月亮的想象和追求。現在,中國的探月工程正試圖窺探這份浪漫想象背後的奧秘。“嫦娥五号”已經從月球取回了土壤樣本,未來十年内計劃還将實施“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三項探月任務。
監制:郭靜
記者:鶴佳
編輯:馬露絲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