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1140年,金軍看南宋在趙構的帶領下有在南方站穩的趨勢,于是本着斬草除根的想法再一次南侵。然而這一次金軍碰到的将是南宋軍民的頑強抗擊,并在各線戰場上接連失敗。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嶽飛在郾城、穎昌接連取得對金大捷,“八字軍”等義軍也在金軍後方發動一波又一波攻勢,可以說整個形勢一片大好。嶽飛甚至高興的認為能“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了,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宋高宗趙構向嶽飛連發十二塊金牌要讓嶽飛撤軍。後來趙構為了向金國表示要議和的誠意,不但把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人的兵權解除,甚至還與秦桧一起制造了嶽飛冤案,在風波亭殺了嶽飛父子。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而趙構做的這一切,就為了換回金國承認他的皇位,而紹興和議的内容包含了宋向金稱臣、割讓大片已經被收複的土地給金國、每年給金國銀、絹各25萬,可以說這份合約不但充滿了屈辱,甚至還将大片國土送給了金國,用嶽飛的話說就是“十年之功毀于一旦”。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可以說《紹興和議》的内容完全就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并且還是在軍事上南宋占有優勢的情況下簽訂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沒有人願意承受賣國的罵名,即使這個人是皇帝,然而趙構卻偏偏這麼做了。個人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趙構心态發生了變化:趙構在還是王爺的時候,以勇武出名,甚至在靖康之變中出使金營也是不卑不亢,然而在趙構稱帝之後,忽然之間就像變了一個人。他面對金軍的入侵,往往第一反應就是遠遁海上,後來形勢穩定之後,他反而比以前更加惜命。也許就如同《琅琊榜》中梁帝所說的那樣:坐上了那個位置任何人都會變。現在趙構坐上了,他成了萬萬人之上的皇帝,反而更加害怕失去,生怕戰場萬一失利,自己就還得去海上飄蕩了。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第二、趙構帝位正統性不足:徽欽二宗被金軍擄走後,金國在北方先後扶持了僞楚、僞齊政權。而趙構嚴格來說是自立為帝,“苗劉兵變”中叛軍甚至直接明言“陛下帝位不正,若将來二帝傳回又當如何”。并且苗劉所帶士兵還是原本趙構的護軍,這直接造成了趙構對所有武将的不信任。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第三、各地武将兵權日重,且有尾大不掉之勢:随着抗金戰争的發展,趙構不得已放權給武将,甚至是武将已經有了募兵之權,比如嶽飛。而這些兵将更多的是忠于他們的主帥,而非趙構,比如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最終還需要嶽飛下令撤軍,嶽家軍才會撤軍,這在北宋年間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而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137年的“淮西兵變”,當時宋廷打算解除郦瓊兵權,結果消息被走漏,郦瓊帶着整個淮西軍整體投降了僞齊。這已經充分說明當時的各個重兵集團已經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宋廷對于這些重兵集團的制約僅限于道統或者是後勤上,很難直接幹涉這些軍隊内部的人事、指揮等事務了。

第四、趙構不育,且膝下無子:這點現在的人也許不會了解有多麼的嚴重,然而想想後世明朝朱祁钰的遭遇就能明白,一個皇帝沒有穩定的繼承人,那就意味着皇權的不牢固,如果讓嶽飛、韓世忠他們接着打下去,真的迎回了徽欽二帝,那趙構将如何自處?況且他身後沒有子嗣,那皇帝必将回到欽宗一脈,到那時本就是自立的趙構結局恐怕好不到哪裡去,畢竟皇位向來是血腥的。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可以說宋高宗趙構堅持要與金國議和是有現實的考量,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趙構的議和最終目的仍是維護他個人的權利,可以說是為了趙構一己之私欲就出賣了已經收複的大片國土,并且還冤殺嶽飛,将抗金大局棄之不顧,如此行為稱之為“賣國賊”也毫不過分。其實在嶽飛的墓前,到目前為止一直少一個人在那跪着,那就是趙構。

嶽飛在前線接連獲勝,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要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

可即使趙構出賣了大量的利益和尊嚴換來的這份屈辱合約,金國那邊也沒有遵守太長時間,僅僅二十年後,金國就撕破協定再次南侵,可以說《紹興和議》不但沒有像澶淵之盟那樣起到作用,甚至還是自毀長城,令親者痛仇者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