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杆秤】
王賀
在奶奶家的門後,有一件古怪的東西,沉重的黑色砝碼,棕色的竹竿上面還有奇怪的文字,有點像埃及文字,竹竿的頂端還有一個黑色的龐大的鐵鈎子,鈎子右邊還有兩根不同的繩子,真是奇怪!
我便問奶奶:“奶奶,這是什麼東西,是一把釣魚竿嗎?”奶奶笑着說:“這可不是釣魚竿,而是一杆秤。它是由秤錘、秤鈎、提繩,秤杆以及鑲嵌入内不易脫落的秤花組成。”我又問:“那麼,這個秤又有什麼用呢?”奶奶說:“這杆秤的用途就是能精準得測量出物體的重量,如果有了它,人們會減少很多沖突,用它秤物品買賣,買的人安心,賣的人也安心。如果沒有秤,那麼人們買賣東西隻能預測大約,這樣買的人怕多花錢,而賣的人怕少收錢,那誰還敢出門買賣呢?”
我也認為秤杆上的秤花,雖然不起眼,但卻非常有用。也許這隻是一個個小點點但是對于我來說,卻是誠信的象征。那些仔細沉着的人,就是重視誠信,從複查重量到完全信任,使人們互相信任。
秤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最重要的是秤還流傳着一種美德,那就是:誠信。
【糧票】
朱依莉
在外公家裡,有一間陰暗的卧室,裡面堆滿了雜物,因為很少有人進出,使我想起了鬼屋,是以我一直又好奇又害怕。
有一次,我朝裡面張望,看見外公在裡面看東西,幾乎同時,外公看見我,便叫我進去。
我小心翼翼地繞過地上的箱子、盒子,來到一張桌子前。桌前有一扇窗戶,透過光線的照射,我分辨出桌上有一個盒子,外公輕輕地打開盒子,一些泛黃的紙呈現在我眼前。“這是什麼?”我舉起一張仔細看了看,可我除了看到幾塊模糊的顔色外,什麼也沒看見。“這個呀”。外公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是糧票。糧票什麼東西?”“糧票是以前買糧食用的”。“那能買很多糧食了?”“不,每個家庭都有一定量的,用完了隻能餓肚子。”外公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鏡,再摸摸肚子說。外公告訴我,那時物質資源可沒現在這麼豐富,記得過中秋節那天,一家大小十來口人就把這兩塊月餅給分了,雖然到每個人嘴裡的月餅隻有手指心難麼大,但是那時他們是那麼滿足,多虧了這糧票,否則月餅都吃不上,外公說着,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現在的條件比之前的條件好得很多了,有吃有穿,不愁什麼了,看着這一張張具有時代烙印的糧票,那我想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老自行車】
蔣家皓
我老家中的儲物間裡有一輛老自行車,那是我爺爺傳給爸爸的,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老物料”。
自行車的形狀奇特,有一個三角形的鐵杆支撐的,尾後還有一個類似于發動機的東西,輪子黑乎乎的,鈴铛也很奇怪,兩個小巧靈玩的正方形中間有一條縫,這輛破舊的自行車,一飽經滄桑的模樣,仔細看,車胎表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裂痕,好似一張包滿皺紋的臉。盡管是這樣,爸爸與爺爺依舊沒有扔掉老自行車,可能覺得這輛車有他們的美好回憶吧!
說起老自行車,爺爺與它還有一段往事呢!那時候,交通極其不友善,做什麼都要靠兩腳走一段路,是以爺爺拿着大半年的工資去買自行車,自然而然這輛自行車也成了全家的“寵物”!有一次爺爺騎着自行車去買菜,不小心在過窨井蓋的時候,輪子刮到車輪毂邊上,咣的一下,從自行車上摔了下來,摔破了皮,連自行車的三角杆都摔變形了,爺爺非常心疼,不顧自身疼痛,把自行車扛到了修車房,花了大價錢才把它修好,并把車擦得噌噌亮才安心。聽爺爺講這故事,我可入迷了!原來自行車還有過這樣的經曆呀!
現在爸爸将此自行車留給我了,感覺一直有種革命情誼,就像一起當過兵的戰友一樣,我會好好珍惜的!
【傘】
闵娅楠
傘能為我們擋風避雨、遮陽防曬,是我們出門必備的重要用品。
今天我在這兒要說的老物件是大家都熟悉的傘,大家肯定會說,啊,這也算老物件?當然,傘就是老物件!
中國制傘曆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發明。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傘的樣子。東漢蔡明發明紙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面題詩作畫,抒發情懷。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曆代均有改進。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傘的樣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斷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樣式的傘被不斷的發明出來。傘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遮風擋雨,人們根據需要發明了太空傘、滑翔傘、飛行傘、晴雨傘等等等等,傘的外形除了棍狀,還有友善攜帶的鉛筆傘,膠囊傘等。傘面的花色就更不用說了,五彩缤紛,内容豐富。啊,對了,媽媽的傘自動收開,用着可友善了。
雨是有野心的,它好像要吞去一切;雨是強大的,它無孔不入。它跟着強風,披着閃電,能和雨作戰的,就是傘!一頂一頂的傘像一朵朵美麗的蘑菇,幫助人們戰勝風雨,迎接美好的太陽,迎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