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裡最為矚目的風景就是家家戶戶地挂着的臘味,據說這一習俗從先秦時期的周朝就開始流行,加上其處在歲末這一特殊時段,除了臘制年肴以外還是許多祈求來年安康的歲終祭祀。在《風俗通·禮典》中漢代學者應劭總結其為“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隋朝的《隋書·禮儀表》中也延續了這一說法,稱之為“取新故交替之意”,足見臘月很早以前就已經具有了辭舊迎新的特殊意義。舊年将去,新年來臨,用貢獻祭品的方式向祖先家神表達這一年的情況,分享這一年的豐收喜悅曆來就是古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習俗。而臘月可以說是天上人間共享繁榮的一月,除了祭祀祖先以外,在古人心中還有五位朝夕相處的守護神。
“歲終大祭”有着數千年的傳統,在《禮記·月令》中就有明确的祭祀對象“孟冬之月,門闾臘先祖五祀”,至此以後臘祭先祖五祀便流傳至今。在慎終追遠的同時,也會對天地衆神虔誠地奉上祭品,一來表達這一年裡的安康離不開祖先與家神的保佑,二來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禮記》中的五祀自古有三種說法,一是指五行之神,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金木水火土對應的五位屬官之神,分别是火正祝融,木正句芒 ,金正曰蓐收 ,水正玄冥 ,土正後土。二是指五種祭祀規格,分别是禘、郊、祖、宗、報,在不同的場合由不同的人來主祭以展現不同的含義。第三種就是流傳最廣也最普遍地對五位家神的祭祀,因為他們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鄭玄謂之為“門、戶、中溜、竈、行”。《論衡·祭意》中,作者王充也稱其為“門、戶、井、竈、室中溜”,民間大多奉行後者也就是“門神、戶神、井神、竈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這和王充較為通俗地解釋密不可分“門、戶,人所出入,井、竈,人所欲食,中溜,人所托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
一,門神 、戶神
這應該是民間信仰中最為普遍的神靈,時至今日,依舊能在許多古建或者農村大門上看到他們的畫像。最為久遠的門神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荼和郁壘,後來随着朝代的更替也逐漸豐富起來,唐朝因其非凡的影響力也給我們留下了兩位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筆者依稀記得老屋的大門上便是這二位神靈日夜守護。而且門神随着曆史的發展也逐漸沒了“待遇”,春節請來“義務”值班,既無香火也無貢品,節後便随風吹日曬自行離去,可以說是最無私和敬業的神靈了。
《說文解字》中将一扇門的稱之為戶,兩扇的才稱之為門,是以這裡戶神通常認為是隻有一扇門的門神,也就是内室門戶之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廳幾室”中“室”的門神。在農村除了院外大門會張貼兩位門神守護以外,院内單獨的房間門上也會貼上門神,層層保護百無禁忌。如今很多人依舊會在門上貼上福字,這其實與貼門神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二,竈神、井神
王充的解釋非常通俗,所謂飲食指的便是這兩處了,尤其是竈神的塑像,在以往的農村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可以說是漢族民間最有群衆基礎、最具代表性、最為流行的信仰神祇。之是以如此,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是“火”的崇拜,二是源于神話傳說,這兩樣都由來已久,尤其是神話傳說據說在周朝以前便普遍流傳。人們認為竈神是天帝派往人間的監察大神,每年臘月都會将每家每戶一年的善惡功過禀告天帝。
春秋時期“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的俗諺就由此而來,孔子還曾就這一現象感慨“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認為如果已經犯了錯,“媚于竈”也是沒有用的。也有人認為“無所禱”是說人無法與天帝溝通的意思。除此之外,民間還害怕竈神胡言亂語是以隻能頂禮膜拜。根據葛洪《抱樸子·微旨》中的記載,天帝會根據竈神的報告進行賞罰,如果是大的罪狀就會“奪紀”,小的罪狀就“奪算”,“紀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也就是犯有大罪惡的減壽三百天,小罪過的也要減壽三天,這些傳說着實讓人心中畏懼,即便不畏懼也多少有些膈應,是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媚于竈”來得踏實了。
井神信仰的起源同樣極早,但都要比其他神靈低調很多,不僅少有塑像和廟宇,就連祭祀也非常簡單。不過,北方的部分地區有水母娘娘廟,她不僅是井神中較為尊貴的一位,還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女井神,她的傳說非常生動感人。
三、中溜神
随着民間多神信仰愈發普遍,這位神靈就顯得更加低調了,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秦漢的時候,他可是必不可少的五祀之一,同時地位還不一般,《禮記·郊特牲》将他與社神并列稱之為“家主中溜而國主社”,足見其在當時的重要地位。中溜有家的中央和窗戶兩種說法,傳說家中添丁的時候,他就會到東嶽那裡領一份用于記載此人生辰與去世時間以及陽壽多少的文書。而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他就會攔住勾魂使者查驗符文,符文不對概不放行,即便是符文對了,他也是皺着眉頭于心不忍的神态,這樣善良又負責的家神享受祭祀也在情理之中了。
總而言之,我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中就有這五位。我們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任何有益于百姓生活的人或者神都可能被人們普遍地傳頌。而臘月作為歲末,是辛苦一年收獲的時候,這份喜慶一慰自身,二慰祖先,三慰神靈,《論語》中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可見這是我們炎黃子孫優良品德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