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很多人都有一個刻闆印象,崇祯上台後,重用了東林黨人,是以崇祯時期東林黨一家獨大。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東林黨在崇祯年間反而是失勢的一個派系。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東林黨人青黃不接

初代東林黨人當中,創始人東林八君子顧憲成、顧允成、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均是在魏忠賢徹底掌權之前過世的,剩下的兩人高攀龍在天啟六年被閹黨崔呈秀誣陷而投水自盡,唯一活到崇祯時期的隻有葉茂才一個人。不過這個葉茂才,一直遠離權力鬥争,遠離黨争,沒有太大影響力,而且崇祯二年就過世了。

實際掌權的東林黨人最開始是溫和改良派的葉向高,一直努力調和黨争。但葉向高也是厭倦了黨争,萬曆四十二年連上六十二道奏疏請辭内閣首輔;天啟元年再次成為首輔,但後來又故技重施連上六十七道奏疏緻仕,終于在天啟四年獲得準許隐退了。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葉向高、葉茂才的隐退其實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東林黨人内部存在一批溫和改良派看清了黨争的真面目,希望破滅了,積極性自然也沒了。是以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内部擁有話語權的實際是趙南星的激進奪權派,但這一派系是被魏忠賢整得最慘,可以說是死傷慘重。尤其是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鬥、袁化中、魏大中、顧大章、周朝瑞殉難,受牽連緻死的東林黨無數,可以說魏忠賢基本将二代東林黨骨幹連根拔除。

餘下的要麼是葉茂才這種無心黨争沒有威脅的東林黨人,要麼就是他們的後代,也就是三代東林黨人。不過他們還沒有功名,在崇祯時期要先考取功名,才有可能進入朝堂,但這需要時間。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更何況朝堂之上剩下的東林黨人不多了,因為還有一大批初代、二代東林黨人老死,沒法給他們提供太多蔭庇。

尤其是最具有話語權的趙南星,天啟七年就死了,東林黨可以說是群龍無首。在老一輩的東林黨人首領死後幾年,錢謙益才成為東林黨的黨魁。錢謙益在閹黨的《東林點将錄》裡對應的是天巧星浪子燕青,地位原本不算很高,頗有點“廖化作先鋒”的意思。

但是更緻命的問題接踵而至,錢謙益手中沒有實權!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原來錢謙益受到了溫體仁、周延儒的聯手阻擊,一直沒法入閣。核心的東林黨人沒有代言人,一直沒辦法擠進權力中心,也很難從六部拿到實權職位。其他派系的官僚都忙着安排自己人到關鍵部門,怎麼可能會那麼好心安插競争對手過去呢?

是以說東林黨人在崇祯初期青黃不接,根本做不到一家獨大,他們其實是失勢的一方。至于他們失勢的原因,還有沒有盟友,盟友落敗、自組派系重新跟他們對立等方面原因。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比萬曆時期還複雜的黨争問題

崇祯的内閣當中實際上有過親近東林黨的人士,比如葉向高的門生成基命。但他也隻是扮演一個過渡首輔的角色,很快被溫體仁、吳宗達、周延儒等人攻擊。後來又因為想保袁崇煥,害怕被抓到把柄,趕緊效仿老師葉向高隐退了。再比如錢士升也是親近東林黨人士,開始被溫體仁拉攏,後來也被排擠出去了。沒了成基命、錢士升這兩個同情東林黨的盟友,錢謙益這些三代東林黨人沒有人提攜,自然很難進權力中心。

六部裡面,崇祯後期還有一個兵部尚書李邦華屬于親近東林黨人士,跟東林黨人鄒元标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但是這家夥不參與黨争,對東林黨人沒幫助。當然了你要硬說李邦華是東林黨人,你也罵不動他,因為他一直在反對黨争。甲申之變的時候,李邦華自缢殉國;其弟李邦美在南明時期拒降滿清而死,可以說滿門忠烈。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事實上在權力中樞鬥得最兇的是另外一批人,他們的派系問題很難說清楚,不像萬曆時期那麼明顯。

溫體仁可能是新“浙黨”首領,跟周延儒合作過排擠其他人,但之後兩人也互相傾軋了。不過溫體仁的派系不全是浙江人,是以我們就叫他“溫派”吧。

周延儒跟東林黨人馮铨聯姻過,天啟年間還營救過東林黨人,但到了崇祯時期竟然也跟東林黨對立起來了。周延儒的派系,也不全是江南人,我們稱其為“周派”吧。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楊嗣昌的父親楊鶴也曾營救過東林黨人,但在崇祯時期楊嗣昌重新集結了派系,跟東林黨對立起來了。也不知道楊嗣昌算不算新“楚黨”,我們暫且稱其為“楊派”吧。

崇祯時期四川還出現一個派系,為首的是劉宇亮,這個劉宇亮也不是省油的燈,跟孫傳庭鬧過,跟孔貞運也鬧過。或許可以稱呼他的派系為“川黨”,不過我們還是稱其為“劉派”吧。

跟劉宇亮鬧過的孔貞運也有自己的派系,他跟萬曆、泰昌、天啟時期的中立派袁可立親近,但也卷入黨争中了,一度跟郭景昌對立。我們暫且稱其為“孔派”吧。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安徽地區還出了一個鄭三俊,企圖跟錢謙益一起入閣的,不知道算不算新的“宣黨”。他跟東林黨聯合的原因很複雜,但又被溫體仁、周延儒針對。不過鄭三俊這個人又跟吳昌時非常好,而吳昌時又是周延儒的親信。孔貞運還營救過他跟錢謙益,又好像是“孔派”的。是以我們暫且将他獨立出來,稱呼其為“鄭派”吧。

“溫派”、“周派”、“楊派”、“劉派”、“孔派”,這些是派系尚且比較清楚,而像“鄭派”這種複雜的官員還有很多,要數清楚全部大小山頭實在不容易。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崇祯努力平衡黨争

崇祯其實很早就發現了黨争問題,一直在想辦法平衡。

崇祯剛上台的時候重新啟用了宣黨首領湯賓尹,隻不過他年紀大了,還沒就任就過世了。開始還任命施鳳來為内閣首輔,這家夥可是提議魏忠賢建造生祠的人。不過施鳳來被崇祯的這一頓反常操作吓得半死,趕緊辭官保命。閹黨當中還有阮仕誠後來被重新啟用了,這個阮仕誠原本是東林黨人,之後依附了閹黨。南明時期依附了馬士英,一直想給閹黨翻案。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除了企圖用各種舊派系平衡新的黨争問題,崇祯還立了不少中立派。最後一批入閣的範景文便是其中之一,沒有參與黨争。他重提一條鞭法,主張減輕農民負擔,建議崇祯禁止買賣官職等等,算是個改良派吧。甲申之變的時候,他還跳井殉國了。跟範景文類似的還有傅冠等人,都沒有參與激烈的黨争。吏部、戶部尚書倪元璐也建議崇祯消除黨争,也十分難能可貴。

此外崇祯又引入了宦官,張彜憲、高起潛、杜勳、王承恩、方正化等等。張彜憲口碑不好,有點魏忠賢的影子;高起潛變成了楊嗣昌的親信,後來還害死了盧象升;杜勳有一部分史料說他投降了李自成,氣節不行;王承恩跟崇祯一起自缢殉國的,備受後世稱贊,不過他是曹化淳的親信,屬于親近東林黨的太監;剩下的方正化甲申之變的時候,因守城戰死,忠勇可嘉。崇祯引進的宦官群體,有好有壞,很難一句話說清楚。

崇祯時期的黨争問題:東林黨沒有一家獨大,派系林立更加複雜

說了這麼多你應該能感覺出來了,崇祯是真的心累。我們後人“事後諸葛亮”尚且理不清楚派系問題,大部分人都以為隻有東林黨一家獨大,更别談他這個當局者了。也難怪崇祯會下六次罪己诏,可能是真的有心無力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近京師的時候,很多大臣勸他學宋朝南遷。但最終他還是累了,選擇在景山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年僅三十四歲。

崇祯雖然能力不足,但他真的盡力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