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1863年11月,慕王譚紹光在蘇州召開會議,與郜永寬、汪安鈞等8大将領商議破敵之策。會議期間,譚紹光言辭激烈,說來自三江兩湖的将領意志不堅定,有投降淮軍的傾向。此時,汪安鈞惶恐不安,他從座位上一躍而起,拿着匕首刺向譚紹光的腹部,其餘七人也一起上,割下譚紹光首級。

八大将領叛變,蘇州陷落,李鴻章“不講武德”,背信棄義,殺了8人,還屠戮城内放下武器的4萬太平軍,是為“蘇州殺降”事件。慕王譚紹光,象州人,是兩廣“老兄弟”,武力值強悍,結果死于叛徒之手。相對譚紹光而言,何震川比較幸運,太平天國滅亡後,據傳他跟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隐居上海。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何震川,廣西象州人,與慕王譚紹光是老鄉,名氣沒有後者大,但何震川卻是幸運之王。早年何震川,努力讀書,緻力于科舉考試,在考試中得到了秀才,前途一片光明。相對洪秀全而言,何震川還是很厲害,年紀輕輕就是中了秀才,洪秀全則連續考了4次,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

考了4次,洪秀全沒有中秀才,還生了一場大病,得不償失。為此,洪秀全一怒之下舉旗反清,自己改變命運。何震川考中了秀才,接下來就是鄉試,朝着“舉人”目标前進。可惜,何震川文章言辭激烈,喜歡議論時政,而不是認認真真寫的八股文,結果失敗了。

文章寫得好,卻沒有中舉,何震川也是非常不滿,對清朝官吏痛恨不已。1847年,馮雲山在紫荊山傳教,來到了象州地區,何震川一家都在參加拜上帝教,想借此機會改變命運。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附近各地教徒紛紛焚燒房屋,帶着家當來追随洪秀全,為了實作“人間天堂”的美好生活而奮鬥。何震川,全家22人都參加起義軍。北上天京途中,何氏家族陣亡19人,隻有何震川及其弟弟,還有一個侄子活下來,參加起義的代價非常大。

何震川能活下來,沒有陣亡,主要是他從事文職工作,而不是上戰場厮殺。太平天國陣營,讀書人不多,能跟何震川掰手腕的,估計就是馮雲山、黃玉昆、盧賢拔、曾水源、曾钊揚等幾人。是以,讀書人地位顯赫,得到洪秀全、楊秀清的重視,而不是後人所說的,太平天國痛恨讀書人。

馬上打天下,但不能治天下,洪秀全、楊秀清也很重視讀書人,隻是這些讀書人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罷了。是以,何震川參加起義時,都是從事文職工作,協助楊秀清批閱奏折。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楊秀清主持政務,何震川得到重視,是東王的左膀右臂。1853年2月,太平軍從武昌東征,奪取南京,鹹豐皇帝惶恐不安。此時,太平天國内部關于定都何處産生了分歧,天王洪秀全主張建都開封,在河南發展;東王楊秀清則主張定都南京,在東南發展。

為了讓洪秀全屈服,楊秀清表演“天父下凡”的同時,指令何震川寫作《關于建都金陵論》一文,闡述建都南京的優點。何震川認為,金陵龍盤虎踞,有長江和鐘山之險要,還有東南财稅支撐,是成就帝業的保障。想當年,朱元璋“開局一個破碗,建立了大明王朝”,南京就是發家之地。

何震川文采飛揚,說得頭頭是道,群臣又害怕楊秀清“天父下凡”,也紛紛上奏天王,希望定都南京,成就帝業。洪秀全迫于壓力,隻能建都南京,不再讨論定都開封之事。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開設科舉考試,招攬人才,女性也能參加考試,這是一大進步。何震川,才華出衆,成為第一次科舉考試的負責人。這次考試,誕生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這也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傅善祥中狀元,何震川對其另眼相看,這是他們首次會面。

女狀元傅善祥,起初在天王府工作,後被楊秀清調往東王府。何震川,東王的鐵杆親信,除了負責東王府的文案,還負責記錄洪秀全的生活起居,故而能在天王府與東王府之間任意往來。也許是這份特殊的工作,何震川與傅善祥會面的機會非常多,彼此暗生情愫。

中秋之夜,傅善祥還寫下一首詩,送給何震川,表明心意:“秦淮無限恨,佳節況中秋; 俠義梁紅玉,高才秦少遊。 花開三日暮,人到五更愁; 相見不相識,長江滾滾流。 ”

太平軍謀士何震川:慕王譚紹光老鄉,跟傅善祥隐居上海?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傅善祥事先出逃,何震川則在事後主動隐居,躲過韋昌輝的屠刀。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再次将何震川調回天京,後派他去協助陳玉成戰鬥。傅善祥呢?有一種說法是,她為了身家性命安全,嫁給了同樣對她仰慕不已的譚紹光。

另一說法是,天京陷落後,何震川與傅善祥化妝成難民出逃,來到上海隐居,在一個巷子裡終老一生。那麼,女狀元傅善祥究竟嫁給誰呢?筆者認為,傅善祥嫁給譚紹光,或者是何震川,都有可能。亂世中,一個女子無依無靠,她需要的是安全感。

天京事變後,李秀成崛起,譚紹光是麾下悍将,傅善祥選擇嫁給慕王。譚紹光死後,傅善祥留守天京,孤苦伶仃;生在亂世中,她再次選擇何震川,也無不可。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金陵癸甲紀事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