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運河旁 禦龍澡堂

悠悠運河水,從南往北流,來到濟南府德縣最北部的一個集鎮——桑園。岸邊,有一家老洗澡堂子。200多年曆史,遠近聞名。它位于當鋪街,現在的長江西路盡頭,往北30米的地方,2021年已改造成西街文化廣場。

大運河旁 禦龍澡堂

提起澡堂子的曆史,咱得從頭說起。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在德州以北運河兩岸各建10個軍屯,在此駐軍屯田并落了戶。兵源大都來自江西省及附近。

建屯28年後,明永樂2年(1404年)來自江西省贛州府興國縣的孫将軍,時任副千戶職務(從五品官),把親屬接來。他深知條件較優越的20個屯中心——良店,即現在的桑園鎮碼頭繁忙,人員穿梭,市景熱鬧,多有船舶停靠,上岸吃飯、購物、歇息。于是就在此安家落戶,并在川店街西頭,運河岸邊,買了一塊地角,尋找生存的門路。他開辦了當鋪等買賣,生意興隆,發了一筆财。但後來日子漸漸衰敗下來。不得不分家過,各自尋找新的生活門路。單說本文要表述的這一支,當了解到本地秋後到夏初,百姓洗浴難,全鎮及附近竟無一家洗澡堂時,于是就決定建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借運河水養活一家。

他籌備磚瓦灰沙、石料木料等建築材料,請能工巧匠精心設計,蓋起了八間青磚灰瓦,通體寬綽的大北房。内有一大一小兩個用青磚白灰砂子壘制的洗澡池,兩個震水池,一口在泊頭(交河)特制的平底大鐵鍋(直徑1.3米)架在燒火洞(坑)裡。

清乾隆元年(1736年),一個像樣的澡堂子建成了,起名“運河澡堂”。門外牆上寫一大“堂”子,門西側有“溫熱三池,款式雅座”字樣。傍晚門外挂上一盞白燈。燈中心寫一紅字“堂”,營業至半夜休息時再收燈。

澡堂子用煤火把水燒熱後,打開邊緣開關,放進低處的水池。堂子用的全是運河水,雇了兩名長工,上午和下午都要擔40挑運河水來,倒在牆外能流入室内的一個蓄水池,因運河水渾濁,需加白礬沉澱。用運河水洗澡好搓泥,滑爽,比井水強百倍。過往的船員,當地的鄉民成了這裡的常客,方圓幾十裡的人都喜歡來。價格也便宜,1個銅子1次。随着時代的推移,從5分、1毛、2毛、3毛,漲到最後5毛錢1次。

門口對聯:“運河水熱洗一路風塵,鄉人情深暖萬裡歸心”。

逢五排十桑園大集,婦女洗,其他日子供男人洗。到秋後,尤其是年前,那真是高朋滿池,像溜餃子一樣。正所謂,石池春暖人宜浴,水閣冬溫客更多!小池子水熱,供喜歡燙澡的老年人使,大池子水溫,給中青年人用,無淋浴。堂内有規範:身有貴恙休來洗,年高酒醉莫入池。

外屋設有休息室,茶座,有人定時送點心和燒餅來。還有搓背的,修腳匠,熱情為各界人士服務。

開澡堂是個很辛苦的差事,半夜就得起床,點火燒水暖屋子。好多人都願洗新水澡,叫“搶先”。早早來到這裡。冬天,有的人淩晨4點就在門口等侯了,那真是金雞未唱水先熱,旭日初臨客早來。

抗日戰争時期,這裡還是紅色聯絡站。運河西的遊擊縱隊經常到此。有一次一名便衣隊員來偵察敵情,被僞軍發現。全城封鎖追捕他。他急忙跑到澡堂子,是主人讓他躲起來,掩護好。次日淩晨帶他渡過河去。百年的澡堂,愛國的情懷。1947年,店主讓兒子孫秀崗參加了解放軍;1978年孫子孫紅旗也參了軍,2008年重孫孫磊又來到部隊。

愛國二字記心間,代代有人把軍參。

孫家澡堂子還有一段榮耀的曆史。乾隆皇帝下江南,傍晚路過此地,聽說有家用運河水的澡堂子,便身着微服,上岸吃完小吃後,又來洗澡,甚是滿意。臨離開時随從才給澡堂子主人告訴了真相。從此本澡堂改名為“禦龍澡堂”,名字一直叫了200年,

1958年後,改叫新詞“桑園鎮浴池”。文革時又改名為“工農兵浴池”。

禦龍澡堂子經過了清朝、民國、新中國,200多年的曆史,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号”,也是桑園人記憶最深的一個地方。曾有五代人經營,晚期的掌櫃叫孫榮三(16世),姐妹兄弟6個,他排行老四。人們都喜歡稱他“孫四爺”。他總是笑哈哈地與人打招呼。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他把澡堂子交給集體管理。

1974年他72歲時,因病去世。禦龍澡堂子退出了曆史舞台,晚輩把堂子交給了西街大隊經營。後來,運河水漸漸少了,并且被污染,有時還幹涸。1985年,澡堂子249歲時,停業了。一晃過去48年,人們還非常懷念,津津樂道。舊址改造成了文化廣場,業餘平劇愛好者逢周二周五下午在此唱平劇,觀衆百人之多。

老人們喜歡聚集到這裡閑坐,聊天。那棵曆盡滄桑的老棗樹,仍守護着這塊家園。告訴您這裡曾經的繁華和品位,喚起不滅的記憶。

孫四爺的女兒,72歲的孫秀芳,64歲的孫子孫紅旗,已是18世,現任西街黨支部書記,是他們介紹了家史。

正是:借來運河天然水,洗得全身爽又美。

禦龍澡堂終難忘,夢裡又把當

大運河旁 禦龍澡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