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抔紅土“雕”出運河記憶

走運河·看生态

一抔紅土“雕”出運河記憶

古陶器講述運河記憶;現代陶球延續運河文脈;制作體驗生動有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雕花陶球泥塑工藝主要傳播者金葆政,在東光縣大運河畔打造大運河陶文化博物館,把一抔紅土雕出了“花”。如今,陶博物館成為大運河邊的文化打卡地。

運河記憶躍然陶上

與鼎相似的陶鬲,和鐵秤砣差不離的陶秤砣,筆筒、煙灰缸、燈具……統統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走進東光大運河陶文化博物館,一件件古陶器刻滿時間烙印,令人目不暇接。

博物館主人金葆政介紹說,陶器制作遠古有之,人類發明了火就發明了陶。從古至今,陶器從建築材料磚瓦、日常用品盆罐,到祭祀用品陶俑、玩教具印模、工藝品雕花陶球等,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運河沿岸陶器制作曆史悠久,沿岸陶制品通過運河漕運運往全國各地。博物館中的許多陶制品都藏有運河記憶,遊客到此可深切感受大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

一抔紅土“雕”出運河記憶

踏入陶球、印模展區,“畫風”忽變。這邊,雜技之鄉、鎮海鐵獅、詩經故裡……10個不同圖案的陶球組合在一起,淋漓盡緻地展示滄州的“十大文化名片”。那邊,雕花陶球圖案中,蜿蜒流淌的運河水,層層夯築的壩體,樹木成排的河堤,駐足端詳間,巍然伫立的謝家壩躍入腦海。再往前走,小小印模藏“乾坤”,《西遊記》人物、十二生肖等圖案栩栩如生。

今年55歲的金葆政出生于陶藝世家,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東光雕花陶球泥塑工藝的主要傳播者。20多年來,他在傳承雕花陶球泥塑工藝的同時,沿運河收集了5000多件古陶器。随着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2019年,金葆政在東光縣大運河畔打造了大運河陶文化博物館。他告訴記者,陶文化博物館中的每件陶制品都是大運河文化的縮影,他要将其背後蘊含的運河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

非遺課堂生動有趣

“大家認真聽我講,參觀完了要答題。”每次遊客來參觀,金葆政都要給人們布置一個任務。

“爺爺,為什麼這兩個陶球的顔色不一樣?”一個女孩問道。金葆政介紹說:“顔色略微發紅的那個,是用運河沿岸的紅膠泥制作的;顔色發白的,用的是外地土。運河沿岸的土非常細膩,做出來的陶球顔色漂亮,還不容易開裂。除了這點差別,陶球上的圖案不同,展現的内容也不一樣。仔細看,這個陶球上面的圖案,是不是既像數字‘1500’,又像‘滄州’兩個字?這10個陶球都是2017年為紀念滄州建州1500周年制作的。這些陶球不是普通的擺件,不僅記錄了滄州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還融合了運河文化,每一件都是藝術品。”

參觀完博物館,金葆政将一份份研學報告分發給遊客。“陶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撲滿,又叫錢桶、存錢罐,是儲存硬币的容器。”人們有的互相詢問,有的跑到展品前找答案,個個興趣十足。

為了讓遊客親自體驗陶球制作的樂趣,金葆政專門在博物館旁打造了一處體驗館。“先揪一塊兒泥巴團成空心球,把球捏出幾個面,再在每個面上用小印章印上自己的屬相,在底部挂上流蘇裝飾一下,一個迷你陶球便完成了。”金葆政介紹的制作流程聽起來簡單,動手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怎樣才能把幾個面分均勻?如何刻才能讓紋理深淺一緻?他不停地為遊客答疑解惑。

這兩年,國家提倡非遺文化活态傳承,金葆政萌生了新想法。他要将大運河陶文化博物館打造成非遺傳承的課堂,讓人們在參觀體驗中傳承非遺,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抔泥土雕出“花”

“雕花陶球發源于什麼時間?怎樣制作而成的?”每年去北京參加“長城腳下話非遺展”,都有不少人到金葆政的展位前詢問。

長而久之,金葆政覺得不應該把多年來收藏的古陶器和制作的雕花陶球僅僅擺在屋内了。陶文化作為運河沿岸最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怎樣創新傳承才能讓其進入公衆的視野?正是他多年來一直堅持收集古陶器、傳承雕花陶球泥塑工藝的初衷。

一抔紅土“雕”出運河記憶

大運河畔細膩的紅膠泥,經過多日暴曬,晾幹後,注入水被攪拌成泥漿,再過濾出雜質晾幹、摔熟,松軟的紅膠泥便可以“塑形”了。接下來,再經過雕刻、晾幹、燒制,一個個陶球、印模和泥哨便被家人馱着走街串巷去賣。回憶起全家人不辭辛苦圍着泥巴轉的場景,金葆政記憶猶新。多年來,家人對這項老手藝的堅守,除了維持生計外,更是對運河文化的眷戀。尤其是父親時常叮囑他的那句話:“這麼多年傳下來的技藝,千萬别丢了”。

“老金玩泥玩得‘魔怔’了。”這些年,不光是家人,連身邊的同僚朋友都這麼說。放長假,金葆政去外地收集古陶器。假期短,就圍着周邊古玩市場轉。但凡有點兒空,他還要坐在家裡做陶球。2013年,雕花陶球泥塑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金葆政傳承的信念更足了。

“陶球不僅要注入文化底蘊,還要反映現實生活。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金葆政在雕花陶球設計中,融合剪紙、木雕、石雕等多項非遺作品圖案,圖案花樣達到3000多種。如今,他不僅能制作直徑70多厘米的大型陶球和六七層的镂空陶球,還開發出陶球筆筒、香薰、煙灰缸等多種實用陶球。目前,陶博物館共收藏古陶器和現代陶器1萬餘種,正在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金葆政說,他要把一抔紅土雕出“花”,讓陶文化博物館成為大運河畔的文化打卡地,讓大運河陶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

來源:滄州日報

記者:祁 潔

通訊員:朱林林 孟 悅

攝影:陳 雷

一抔紅土“雕”出運河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