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岸花開,世間總有相似的花兒在不同的時期盛開。
而每個人經曆的是是非非,或許在曾經的過往,或許在未來的顧盼間,在重複演繹,唯一不同的便是選擇,花開有果,瓜熟蒂落。
每個人都有自己千百轉的際遇,而一切的緣起緣落,因果既定全部都蘊含在個人的信仰之中,俯仰之間始終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一生的标尺,無論貧窮富貴,無論威武低沉,不使遊弋。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行在調查60年代末一筆關于周恩來總理1.2萬英鎊的存款時,竟是牽扯出一段劉本昆和劉道蕊伉俪的傷感悲壯往事,其中到底有着怎樣的瓜葛糾纏呢?
1940年,一個叫多利後來改名劉道蕊的英國女孩,因為生活流轉,進入中國銀行的倫敦分行工作。
憑借着出色的表現,劉道蕊開始處理櫃台出納事務,而這時的劉道蕊在給國民黨海員發工資時看到了令她心痛和不齒的情況。
原來當時在國外的國民黨人員,過着今朝醉酒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感念當時中國抗戰的艱難,并聯想到自己的祖國也在納粹的統治下掙紮煎熬,劉道蕊深深的怒其不争。
而富有正義感的劉道蕊開始呼籲,規勸這些國民黨人員捐錢給中國用于反納粹抗戰,而好多人也在劉道蕊的影響下開始彙款給中國。
連續4年,劉道蕊不僅是支援了中國抗戰,為彙款者想盡辦法降低彙款費用,更是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業績而得到了公司的青睐與注意。
可也就是在這時,劉道蕊卻作出了驚人的舉動。
1944年,劉道蕊經常将蔣介石夫人設立的捐款箱藏起來,僅僅隻把紅十字會的捐款箱放在櫃台上,因為考慮到蔣夫人捐款箱,存在收到的捐款被官員中飽私囊,義無反顧地違背公司管理制度。
後來的募捐人員提出了開除劉道蕊的要求,本來面臨開除命運的劉道蕊适逢劉本昆來到倫敦。後來為了這個正義的西方女孩多方奔走,曆經曲折,劉道蕊留了下來。
之後的劉道蕊,劉本昆因為工作結緣,并很快互相吸引而談起戀愛,更是在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年喜結連理,舉案齊眉。而劉道蕊也有了自己的中國名字。
當時的中國銀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總部定于北京。而海外分行資産的歸屬提上征程,而劉本昆夫婦擔起了新的使命,并時刻惦記着回國效力。
中國銀行總部遷轉,倫敦分行的形勢卻是雲波詭谲。其中的激進分子更是妄圖将中國人民的外彙轉向台灣。危難之際,劉本昆成為五人起義組成員,為了守護中國人民資産而不懈奮鬥。
後來在倫敦彙豐銀行以中行名義重新開設英鎊賬戶,而賬戶的使用必須有劉本昆五人簽署才能生效。力求保護中國人民在倫敦分行的财産。無數次的讨論,無數次的徹夜長談,隻為中國人民外彙财産無恙。
起義最終勝利,成為倫敦分行副經理的劉本昆在與同僚的攜手努力下,随着英國戰後重建,其業務也不斷壯大,而這時的劉本昆夫婦在英國也收獲了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跟小汽車,優越的生活條件,卻不是劉本昆想要的。
劉本昆來到英國後,一直心心念念着新中國,想要回祖國去看看,并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現有的生活劉本昆也一直抱着舍棄的準備。
通過各種管道了解到國内的現狀,劉本昆夫婦頻頻落淚。
艱苦的生活,自己有着心理準備,可是妻子呢?讓她跟着自己受苦嗎?還有是妻子的英國國籍,在中英還沒有建交的當時,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後來的劉道蕊,看着悶悶不樂的丈夫,經過多次的溝通,才了解到丈夫的回國夢,而作為妻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夫唱婦随。不惜放棄自己的國籍。
1957年的秋天,百般刁難的英國政府,同意劉道蕊成為中國國籍的申請。而也就是這時,劉本昆心血澎湃地向北京中行提出了回國的申請。
可是中行高層在斟酌後還是建議劉本昆在英國繼續工作。10年之間,劉本昆經過數不清多少次的申請後,終于被準許回國。
而劉本昆也盡快變賣了自己在英國的财産,加上日常的積蓄,總計1.2萬英鎊。
之後劉本昆将1.2萬英鎊彙給了周恩來總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而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拒絕了,并安排下去盡快找到捐款人,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無疑是大海撈針般不了了之。
找不到捐款人, 調查人員自作主張将1.2萬的英鎊存到了周恩來的名下。而這筆巨款在銀行儲蓄了30個年頭一直無人問津。
而曆經艱難回國的劉本昆夫婦,不僅工作不是不順利,而且生活條件相對英國懸殊很大。其中的辛酸或許隻有本人感觸深刻。
1997年,中行查賬,周總理的巨額存款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後經嚴格調查,核實30年前1.2萬英鎊的巨款,是已經退休的劉本昆夫婦在30年前捐出的。
經過高層上司批示,這筆本息共計467000的巨款,退還給劉本昆夫婦。
而這時的劉本昆跟劉道蕊退休後,隻是靠着終身俸在生活,加上劉本昆晚年身體狀況不佳,住院吃藥需要很大一筆花銷,這一筆巨款能夠很大程度的改善倆位老人的生活。
但是倆位老人,最終沒有收回這筆巨款改善生活。
曆史的風塵會迷離人的雙眼,但是始終不能遮蓋那一份赤忱熱血。心中的執着不改,信仰不失,便是最大的永恒。
心中守望,風霜雨雪,滄海桑田的彼岸,總有一抹妖娆的羅曼珠華在煙雨中招展綻放。一生的風華與風骨,或許就在本心不改中升華。路漫漫,癡心不改,前路可期,綿綿溫情傳世。
而鉛華在洗盡後張揚。信仰在無悔中徜徉,信念所及,便是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