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國家的人恐怕很少能了解中國的天下大亂是怎麼一回事.?其實簡單回顧一下中國人口史便可知道這是什麼概念。
秦國中國人口約2000萬, 從公元前209年開始經曆8年戰亂到西漢初的公元前202年,隻剩下了約1300萬。
156年(東漢永壽2年), 全國人口5649萬, 之後從184年開始大戰亂, 到三國的 265年, 全國人口僅剩 767 萬(當然, 也包括一些戶口被豪強占據沒有被國家統計,一種樂觀的估計是那時候還剩2500萬人口)。

曹操說"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并不誇張. 《後漢書·桓帝紀》載“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魏書·宣武帝本紀》載“四州大饑,民死二十萬餘口”。等等, 不勝枚舉. (我懷疑這樣的大規模死亡在西方每一例都會被被特别的記錄下來加以紀念)。
考慮到221年後, 實際上整個社會已逐漸穩定,3000萬左右的人口減少應主要是在184-221這37年中完成的。
此後每次天下大亂, 人口都有類似的減少。609年(隋炀帝大業3年)人口4601萬,經曆十多年戰亂, 到624年(唐高祖武德元年)隻剩下2274萬, 也減少了2000萬。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中國有人口5291萬, 經曆安史之亂, 政府控制人口(760年)銳減到1700萬,即使考慮到華北的割據, 人口絕對減少數應該不少于1000萬的。之後又經曆100多年的相對和平, 随後是100年的戰亂(875-979),到北宋中期(1080年 元豐三年), 人口為3300萬。
和300年前的盛唐比, 領土形狀基本接近(隻少了安西、 北庭 、河西 、及燕雲十六州), 人口卻少了約2000萬。即使考慮到宋的人口統計數字一般偏低, 但再考慮到979(全國統一)-1080這一個世紀的休養生息, 可以認為北宋初年人口不會超過2000萬。
也就是說,中唐(763-860)一個世紀的休養的成果再次被唐末和五代的大規模戰争抵消。值得一提的是, 879年5月黃巢在廣州殺了大約12萬外國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這在裡都是沒有的,在阿拉伯人寫的曆史裡卻記了下來。
金晚期人口4470萬, 同期南宋人口約7000萬(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為7681萬), 總和約1.2億(另有樂觀估計為1.4億),但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人口隻有5883萬(樂觀估計7500萬), 而且這個數字是在包括了大理, 西藏, 今新疆東部和蒙古本部的更為遼闊的領土上得到的。
且此時北方的戰亂已平息五十多年(金亡于1234年),南方亦已和平十幾年(宋亡于1276年), 人口應有相當的恢複。從絕對量上講, 無論是按樂觀還是一般估計, 蒙古入侵使中國至少損失了7000萬人口, 極其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經濟, 以至于明朝花了300年才勉強恢複到金末的人口數量.。
元末人口樂觀估計為9000萬(1341年,元至正元年), 半個世紀後的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人口統計為6054萬, 樂觀估計約7000萬(注意明的領土比中唐和宋略大), 可見元末1351-1371(洪武4年,平四川, 之後的平雲南(洪武14年)平遼東(洪武20年)都是相對較小的軍事行動)這20年的戰亂對人口減少有不少于2000萬的貢獻。
明代人口的統計數值一直不過6000萬左右, 但後期實際大大超過此數. 估計1566(嘉靖四十五年)有 1.6億,1630年(崇祯3年)有1.9億, 但從1627年中國本土開始大規模的戰争, 到崇祯17年(1644年), 估計又減少了3000萬人口, 達到1.6億。
之後南明, 大順, 大西, 鄭氏 和滿清又混戰了近20年, 到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折合人口約8000萬, 也就是說, 明清之代中國的人口減少了一億左右,實在是一個驚人的變化。
清代人口增長很快, 應該歸功于新的作物(如美洲傳來的玉米, 蕃薯等)和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1691年(康熙30年)約為1.1億, 1741年(乾隆6年)1.4億, 1790年(乾隆55年)3.0億, 1805(嘉慶10年) 3.3億, 1820年(嘉慶25年)3.8億, 1840年(道光20年)4.1億, 1851 (鹹豐元年) 4.3億, 人口按指數增長。
但是随後爆發了太平天國戰争(1851-1864), 撚軍戰争, 陝甘回亂和第二次鴉片戰争, 到1874年(同治13年), 隻剩下3.6億人口, 銳減了7000多萬。一直到1910(宣統二年)才恢複到4.3億!